王广超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是一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教学艺术。要让学生离开课堂,走入社会,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践行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行为规范知识,时刻检验和监督自己的行为,杜绝只说不做的现象,让知与行达到完美结合。
【关键词】品德教学;明理悟行;实践
最近我有幸上了一节县级优质课——品德与社会《在公共汽车上》。《在公共汽车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在教学中,针对学科特点,为了体现学讲计划精神,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用了“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等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一系列的表演、抢答、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明理悟行,从而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一、联系生活,激发情感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始,我从生活实际入手,先与学生进行亲切谈话,问:“你们坐过公共汽车吗?每天都是怎么到学校来上学的?在公共汽车上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发生吗?”揭示课题后,紧接着用课件演示在公共汽车上小学生曹阳给老奶奶让座的一幕情景剧,让学生接着情景剧的剧情展开想象,继续表演,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由于这样的情景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情,甚至是自身经历过的事情,所以学生的兴趣高涨,表现欲强烈。在观看表演后,紧接着及时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你遇到这样的情景该怎么做?你是怎么想的?”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有了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表演活动,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更牢固。因此老师在上课开始的引导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模拟情境,体验规则
有趣、有情的情境模拟,寓情理于活动之中,是有效的教学组织方法。为了让学生感受上车不排队、在公共汽车上吃东西、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这样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再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这些不文明的行为给周围的人们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学生通过角色换位,引发共鸣,在合作表演中轻松理解了在公共汽车上这个公共场所应该遵守的公共规则。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应该遵守的公共规则有哪些?最后用一首诗总结:上车排队不拥挤,主动买票不逃避;雨具行李要放妥,瓜皮果壳不乱丢;尊老爱幼常记心,礼貌用语口边留;下车及时有秩序,文明乘车乐悠悠。朗朗上口的诗句,使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在公共汽车上应该遵守的公共规则。紧接着老师抛出橄榄枝,“你知道的公共场所还有哪些?”“在这些公共场所应该遵守哪些公共规则呢?”在观看课件的演示中,学生通过互相质疑、释疑,明确了在公园、广场、车站、博物馆、图书馆等不同的公共场所有不同的公共规则。在激烈的思辨过程中,学生最终形成了共识,坚决做一个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好学生,摒弃那些不文明的行为,积极行动起来,让不文明行为无藏身之所,让文明之花处处开放。
三、辨析明理,知晓规则
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在争辩中明理,在思考中悟行。在品德课教学中,我始终注重试行激情、明理、导行的教学过程,让知与行达到完美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简单直白的说教,会让学生感到十分乏味,甚至会造成反感情绪的形成,这样的课堂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明白本课所蕴涵的道理,知晓在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规则。我在教学中杜绝空洞的说教,而是采取抢答小游戏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活动中我先让学生推选出一位主持人,两位裁判;再将学生分成两大组,由主持人说出一个公共场所后,学生抢答:在这个公共场所中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两位裁判分别计票,说的多而且正确率高的小组就被评为优胜组;然后主持人再换一个公共场所,直到评出最终优胜小组。教学中,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生知晓了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规则,那不遵守公共规则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呢?引导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踊跃地发言,知道了遵守公共规则的重要性。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互帮互学,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辨析中明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四、总结提升,由知导行
《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门课,课的本质就是由知导行。“知”是为了“行”,“知”是基础,“行”是根本。因此,让学生离开课堂,走入社会,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践行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行为规范知识,时刻检验和监督自己的行为,杜绝只说不做的现象,坚决克服为了道德而道德的行为。在课的尾声,先引导学生自由总结在这节课中所学到的道德行为规范后,我布置了一项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监督人们在公共场所的行为,身体力行,现身说法。由此可见,在实践中内化学生的行为,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践行所学知识,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说服力,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自然得到了升华。
总之,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是一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教学艺术。品德来源于生活,又是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生活和品德是不可分离的,是一个整体。《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我们在品德教育方面所持的基本理念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只有生活化的品德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的道德体验、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我会把这一理念融入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课堂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行合一,让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彰显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八义集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