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视野下的古籍文献信息表现形式研究*——以《广州大典》为例

2015-11-19 04:02
新世纪图书馆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全景古籍表现形式

黄 燕

0 引言

中国古籍文献数量繁多,承载着中华浩瀚几千年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价值观念,这些古籍文献是中华各民族智慧的结晶,特别是一些地方古籍文献更是显得弥足珍贵[1]。为了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策划并组织研究编纂了《广州大典》大型地方文献丛书,该丛书收录了历代2000位著者4000余种文献,编成540余册,其中包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1558种底本,中山大学图书馆的246种底本。其余为包括国内54家图书馆、港澳地区3家图书馆,以及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18家图书馆及私人藏书家所珍藏底本[2]。对于这些古籍文献,不能只将其束之高阁,应该充分挖掘其价值,服务于社会与经济。但由于受众面比较小,古今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一般人要顺利使用这些古籍文献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研究古籍文献的信息表现形式,通过有利于大众理解和使用的信息表现方式来推进其开发利用。

当前,常用的古籍文献的信息表现形式主要有文字和图形两种[3],一般都是单向表达,使用者无法与古籍文献进行交互。通过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古籍文献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诸如《广州大典》所涉及古籍文献,由于艰涩的文言文和特定的文化背景,要求读者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古汉语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读者数量,不具备相关知识的读者使用起来相对困难;另外,图片虽然能直观地表达信息,但年代久远,多数已经不太清晰,同时因为多是手绘图片,与拍摄的图片有一定的偏差,使用者通过这样的图片往往难以获得对古籍文献的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微信等社交媒体已经深入人们日常生活,但长期以来,图书馆学领域因缺乏多学科交叉人才,鲜有人将古籍文献的信息表现形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丰富其信息表现形式,因此结合现代信息新技术的发展,研究其信息表现形式,对推进古籍文献的开发利用,服务于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信息新技术的发展中,虚拟现实技术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2014年3月,Facebook公司花20亿美元收购了从事虚拟现实的Oculus公司,使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快速进入人们的视野。

1.1 360度全景仿真技术

360度全景仿真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先利用相机捕捉整个场景的图像信息,后使用相关软件对这些图像进行拼合,从而将平面图像变为360度全景图像,将二维空间仿真成三维空间[4],同时提供各种操纵全景图像的功能,可以放大缩小,各个方向移动观看场景,以达到仿真真实环境的效果。360度全景仿真与传统的图片和三维建模等表现形式相比,其基于对真实图片的制作生成,更真实可信,比一般的平面图像能表达更多的信息,可实现任意控制,交互性能较好,具有较好的沉浸感。其制作周期较短,成本低廉,相比三维建模来说,文件小、传输方便、发布格式和平台多样,适合单机、网络等各种形式的应用。360度全景仿真技术在诸如谷歌街景、装饰装潢、旅游导览、产品展示等方面有很好应用,目前以其真实感强、360度全景、方便快捷的特点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

1.2 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 AR)技术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信息叠加在真实场景上,并借助感知和显示设备,将虚实信息融为一体,最终呈现给观察者一个感观效果真实的新环境。从20世纪90年代波音公司的Tom Caudell和他的同事在其设计的一个辅助布线系统中提出“增强现实”这一概念开始[5],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在工业领域,可以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来实现辅助装配,将装配指南按照工作进度以附加文字或图像的形式生动准确的叠加到真实场景中,用户在进行装配的同时能够看到相应的提示信息;在医疗行业,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医生通过特殊的设备能够观察到虚实合成图像,并能方便地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同时能够获得肉眼无法看到的器官内部信息,有利于提高医生在手术中的分析、诊断能力;在娱乐行业,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各种动植物三维模型叠加到真实场景中,通过虚拟现实头盔不仅能够看到古生物情景重现,还能看到虚拟的古代人物生动讲述或演绎自己的生活,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文化教育领域,当前兴起的诸如增强现实图书,用户下载免费的app应用程序安装到手机并启动后,将手机摄像头对着图书的指定位置,手机屏幕上就会出现视觉和互动元素(音频、视频、文字、图片、三维图像等等),极大地丰富图书的信息表现形式。

1.3 三维建模技术

三维建模技术是在数字空间对人物或物体的形状、材质、运动等属性进行数字化再现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三维建模技术也从手动建模发展到包括三维扫描、图像建模等在内的三维建模,不仅能对几何体建模,而且可以对诸如人脸、毛发甚至流体等进行建模,将建好的模型导入交互引擎,还可以实现实时交互[6]。在建筑领域,可以使用三维模型的方法制作出建筑物的三维模型,以便于直观观察这个建筑的各个侧面及整个构造,甚至是内部结构;在医学领域,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得到三维人体解剖图辅助手术能有效减少手术的风险;在文化领域,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将文物和古建筑通过影像采集、数字处理、数据压缩等技术制成三维形象,这也是一种保存和研究文物的办法;在影视制作方面,三维建模技术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诸如众多的3D电影。

2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古籍文献信息表现形式

2.1 基于360度全景的古籍文献信息表现形式

360度全景可用于表示古籍文献中所提及的目前尚存的场景,将文字文献与现实场景结合起来,不仅提升了阅读者体验,而且为研究古籍文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广州大典》中清代学者陈澧在《荔湾话别图序》一文中,生动地描述了当年荔枝湾的湖光水色、亭台楼阁的优美风景:“晨出永清门,乘紫洞艇,抵荔枝湾,泊海山仙馆,入门,步长廊,坐池上之堂。”这一场景如果用360度全景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可视化地表现出来,那将会相当震撼和直观。《广州大典》中收录的一些新发现罕见方志,如康熙《清远县志》积淀许多鲜为人知的遗迹和故事,其中提到的金鸡岩形成于太古时期,乃著名喀斯特地貌,岩内的金芝岩仙洞已有1680多年的历史,大厅石壁上的天然金鸡浮雕,头颅高昂,展翅欲飞,金鸡岩因此而得名,但通过文字和图片的表现形式,不能将金鸡岩山水神秀的特色和融地下岩洞奇观与人文史迹、宗教文化为一体特点表达清楚,利用360度全景技术,可以再现金鸡岩现实情况,使读者直观地看到这一遗迹,为更好地研究金鸡岩的古今演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2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古籍文献信息表现形式

2008年7月,泰国的LamGear Technology公司推出了首套增强现实图书《Earth structure》,此后增强现实图书不断发展。虽然增强现实技术在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因为其具有很大的应用和发展潜力,正越来越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7],2010年第62届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上,中华商务联合印刷(广东)有限公司就将增强现实技术成功应用在《中国弹起》这本立体书上。

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当通过带有摄像头的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照射古籍文献纸质图书相关内容指定的标识时,设备屏幕将出现与此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文字、图片、三维图像等信息,赋予其全新的信息表现形式。《广州大典》中收录的清代学者陈澧所注《声律通考》是一部重要的乐律学著作,论述了律、调、谱、器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果一边阅读,一边用手机照射指定的内容,手机中播放相应的乐律声音,将会极大提升阅读和研究的兴趣。《广州大典》中经类收录的清代学者江永撰《礼书纲目》,不少文字不常见,难以理解,如果阅读时用手机照射指定的内容,手机中将出现相应的白话文解释,这将大大降低阅读的难度。《广州大典》子部农家类收录的番禺赵古农撰《龙眼谱》《槟榔谱》《烟经》是古代岭南关于这些作物的唯一专谱,对于每一种作物,其相应图片有的缺失,有的是人工绘制,研究和使用人员看不到真实的作物面貌,理解起来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制作作物的三维模型,当用手机等设备照射专谱中的相关内容时,使对应的作物再现,并可多角度互动查看,有利于对作物的研究和应用。《广州大典》收录的《古经解汇函》,在季节气象方面修正了卦气说,创立了全新的二十四节气卦气图,解决了以往卦气说中的卦象与气候冷热的偏差,解释了夏至时节天气为什么不是最热,冬至时节天气为什么不是最冷,使卦象的阴阳变化完全与自然冷热变化相吻合,推演出天文、地理、季节、人生、社会等共计180幅连续的,具有严密易学逻辑的系列图谱。这些图谱由于缺少文字说明和动画演示,其卦气变化不太容易理解,可以制作相关的演变动画,当照射相应卦图时,显示对应文字说明和播放演示动画,清楚再现卦象的阴阳变化与自然冷热变化的规律。《广州大典》收录的《夷氛闻记》为研究鸦片战争以来广州政治、军事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对英国等列强窥视中国、鸦片贸易、禁烟运动及鸦片战争中侵略与反侵略的活动和过程等等的记载,详尽真切而有卓见,这些史料记载有不少相关的音视频,但在书中是体现不出来的,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当阅读到相关内容时,可以将这些音视频史料再现,极大地提高阅读体验。

2.3 基于三维建模的古籍文献信息表现形式

利用三维建模的方式对文献典籍进行研究,主要是针对文物的复古及古场景的再现,当前国内外已经有不少研究,例如国家图书馆的薛尧予等建立古籍文献三维数字模型库系统开展古籍文献的研究,取得较好效果[8],可以再现古籍文献所涉及的珍稀场景。对于古籍文献中所记录的一些历史遗迹,因历史变迁已经不复存在,通过三维建模手段将其复古还原,将有力地促进研究和开发。《广州大典》中清代学者吴兰修《南汉地理志》已有不少遗迹已经没有了,利用三维建模手段使之再现,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有较好的推进作用。《广州大典》中收录的宋朝南海县人陈昭遇参与编纂的《太平圣惠方》100卷,是宋王朝组织编纂的第一部大型方书,《眼科开内障眼论》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之详细过程,均为中国现存最早记录白内障的医书,其中所描述的手术过程虽然详细,但不直观,不利于学习和研究,可以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将眼部构造制作成三维模型,再制作相应的动画切片,加上交互的操作,无疑将促进对这一文献的研究和利用。

3 结语

古籍文献因年代久远,以及语言文字方面的差异等因素,导致长期以来重藏轻用,这些文献被束之高阁,只有少数研究者偶尔翻阅,其利用价值大打折扣。在现代信息新技术视野下研究古籍文献的信息表现形式,赋予古籍文献新的技术研究手段,尤其是通过360度全景仿真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三维建模技术来表现古籍文献的内容,将古籍文献的内容直观地表现出来,不仅是专业研究人员能用,一般爱好者也容易理解应用,推进了古籍文献的研究与合理利用。

[1] 钟东,冯吉.论基于岭南文化的广东地方古籍开发与利用[J].图书馆论坛,2007(27):153-156.

[2] 中国广州网.广州大典说明[EB/OL].[2013-01-07].http://www.guangzhou.gov.cn/node_2382/node_487/node_1590/2013/01/07/1357524444402628.shtm l.

[3] 中国汉语言文学网.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深度开发[EB/OL].[2008-12-18].http://www.hanwenxue.com/txt.asp?id=64831.

[4] Philippe F,Guillaume M,Pascal G.Virtual reality:Concepts and technologies[M].Boca Raton,FL:CRC Press,2011.

[5] 胡小强.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与应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1.

[6] Jones S.The Impact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o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Environment[D].Walden U-niversity.Applied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Sciences,2012.

[7] 付跃安.移动增强现实(AR)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34-39.

[8] 薛尧予,萧琛.古籍文献三维数字模型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5):71-72.

猜你喜欢
全景古籍表现形式
Excerpt from Three Days to See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全景视频的拍摄硬件
全景敞视主义与侦探小说中的“看”
全景搜索
编辑动态
广西古籍保护中心积极推动古籍普查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举办古籍保护知识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