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平
(武陟县人民医院 普内科 河南 焦作 454950)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据不完全统计,糖尿病发病率达4.3% ~5.4%[1]。2 型糖尿病发病和遗传等因素有关,随着病情发展,糖尿病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糖尿病肾病为常见并发症之一。为探究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2 型糖尿病肾病临床效果,笔者进行本次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武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 例2 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编号,采用计算机随机抽签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 例。观察组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龄43 ~78 岁,平均(59.4 ±6.3)岁,空腹血糖(6.7 ±1.1)mmol/L;对照组中男34例,女26 例,年龄42 ~78 岁,平均(59.1 ±6.2)岁,空腹血糖(6.8 ±1.2)mmol/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所有患者入院后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均符合《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中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患者;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排除有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等不能配合完成治疗和研究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有效控制血糖,限制蛋白摄入量,维持血糖、血压稳定。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0514)10 mg/次,1 次/d,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70061)20 mg/次,1 次/d,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 个月。
1.4 观察指标 疗效评定:显效,即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糖恢复正常;有效,即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糖明显下降;无效,即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糖控制较差。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观察两组患者出现头晕、咳嗽、乏力、便秘等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定性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显效45 例,有效14 例,无效1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显效34 例,有效19 例,无效7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8.3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1,P=0.028 <0.05)。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 =0.040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 型糖尿病可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脏肥大、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细胞外基质成分聚集。研究认为,持续性高血糖可引起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并能改变肾脏血流动力学,激活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从而改变肾脏结构和功能,造成糖尿病肾病发生[3]。
贝那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首选药物,主要通过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达到保护肾脏目的,其药物作用效果较慢,但药效持续时间较长[4]。阿托伐他汀属他汀类降脂药物,通过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血管紧张素受体表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降低血压。有研究指出,阿托伐他汀还具有较强抗炎作用,在调节血脂、血压方面都具有显著作用[5]。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2 型糖尿病肾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 <0.05)。结果表明,两药联合治疗具有显著临床治疗效果,且用药安全性较高。联合用药从多方面改善症状,有助于减少药物使用量,从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更能提高治疗效果。综上所述,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2 型糖尿病肾病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陈小盼,朱洪,宋钦华,等.贝那普利对2 型糖尿病肾病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2):2392-2393.
[2]高俊杰,杨洪庆,汪芳丽,等.归芪升降散治疗2 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3,(3):22.
[3]吴慧,喻嵘,成细华,等.降糖益肾方干预胰岛素信号通路改善转基因2 型糖尿病MKR 鼠肾损伤的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11):9-11.
[4]赵金祥,赵丽艳,王秀阁,等.解毒通络保肾胶囊对2 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6237-6239.
[5]尹洪涛,潘兹海,陈秋,等.同型半胱氨酸和尿微量蛋白与2 型糖尿病患者肾损害程度的关系[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