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益民
(沁阳市人民医院 内科 河南 焦作 45455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脑出血发病急、病情重,对人们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脑出血急性期采用保守方法治疗行之有效,醒脑静注射液逐渐为临床广泛应用。为探究醒脑静注射液在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本文选取80 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沁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 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观察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龄61 ~78 岁,平均(67.9 ±4.5)岁;病程1 h ~3 d,平均(5.7 ±2.3)h。对照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61 ~79 岁,平均(67.5 ±4.3)岁;病程1 h ~3 d,平均(5.9 ±2.1)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分组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组标准 患者入院后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颅脑CT、MRI 等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脑出血急性期;均为首次发病,无神经功能缺损记录;排除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吸氧、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进行治疗,给予醒脑静注射液30 ml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250 ml 中静脉滴注,1 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进行1 个月治疗。
1.4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定。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心肌酶及心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明显改善,心电图恢复正常,心肌酶水平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及心功能无改善;恶化:临床症状加重,心功能恶化。观察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1 例患者出现血压轻微波动,其余患者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越来越高,脑出血也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较差,脑出血时需要进行及时、有效救治,否则可能出现严重后果[1-2]。脑出血可导致脑细胞死亡及其他组织受压迫,可继发脑组织周围水肿,对脑神经损伤较为严重[3]。醒脑静注射液为重要制剂,主要药物成份为麝香、栀子、冰片、郁金,其中麝香具有醒脑开窍作用,栀子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冰片可辅助麝香增强其药效,郁金具有通窍醒神作用。诸药具有醒脑开窍、清热解毒、化痰通瘀功效[4-7]。醒脑静注射液可迅速通过血脑屏障,直接在中枢神经系统发挥药效,可阻断炎症反应、自由基凋亡、细胞凋亡,延缓或阻断病理反应发生,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使受损的可逆神经细胞恢复功能,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8]。
本研究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净注射液治疗老年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用药后仅1 例患者出现血压波动。由此可见,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在老年人脑出血急性期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引明,胡玲玲,孙钧铭,等.醒脑静对脑出血患者S100B、神经肽Y 和脑水肿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8):1473-1475.
[2]周红.醒脑静治疗老年脑出血所致脑心综合征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4086-4087.
[3]陈晓文.醒脑静对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Th9 细胞及IL-9 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3827-3829.
[4]谢永锋,杨波.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抽吸术与内科治疗效果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6):867-868.
[5]张芳,曹健民.醒脑静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脑出血后昏迷患者的疗效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6):1090-1092.
[6]林爱明,徐勇,刘佳骐,等.微创引流结合醒脑静对脑出血患者血脑屏障指数及S100 蛋白和神经烯醇化酶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1):16-18.
[7]黄正主.醒脑静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脑出血后昏迷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2):61-63.
[8]郭二朝.24 例脑梗死后脑出血患者去氨加压素止血效果的临床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5):71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