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珊
(上海海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120)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可持续发展”概念首次在这次研讨会上被提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1994年3月,在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当前,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雾霾、酸雨天气等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据研究资料统计,不断恶劣的环境问题80%以上是由于经济活动所致。企业作为经济活动实施的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同时,必须承担起环境责任。正是在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经济活动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大背景下,环境问题逐步被纳入到会计学科的研究领域,经过中外几代研究者的努力,诞生了环境会计这一研究分支领域,它将环境经济学与会计学两门学科相结合,借助于有效的价值管理,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其将外部环境因素引入会计核算中的同时,也考核了外部环境的作用。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作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其揭示了企业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各企业对环境状况的充分披露不仅有利于考核内部管理层的受托责任情况,也有助于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
(1)资源环境的现状和政府的重视要求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尽管我国自然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十分贫乏,加之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由此产生的资源浪费、不合理开发及利用等现象,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并逐渐对经济发展产生障碍。因此,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和落后的生产方式,积极地披露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而为可持续循环经济的发展作出努力。
(2)企业为了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需要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传统企业为了获得利润和发展,往往实行的是一种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废弃物排放量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方式不但损害了企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而且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要想持续、健康地成长,就必须从长远出发,在实现经济目标的同时,也要做好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会计通过货币形式核算与企业有关的资金、原材料、人员及和企业的经营活动息息相关的各种资源环境、生态环境、废弃物等信息,真实、全面、准确地为企业提供环境会计信息,有利于会计信息需求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服务优势,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目标的最大化。下面是企业引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前后,某同一公司不同年份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对比图。
图1 引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前后净资产收益率对比图
(3)开放型的市场经济环境要求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在人们环保理念日益增强的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环境问题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之中,部分国家甚至对年度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作出了相关要求,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定已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应披露其所有的与有关环境相关的负债。中国经济已与全球接轨,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却不能满足国际化的要求,其不仅影响我国对外资资本的吸引,且因对引入的破坏环境资源生产的项目认知甚少,故而不利于我国在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
(1)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自愿性较差且不充分 很多企业担心环境问题的披露会给其自身带来负面影响,所以缺乏主动性和自愿性,更多地只是为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被迫而行,所披露的也多是对企业的经营状况难以产生太大影响的普通信息,对各信息使用者关注的环境污染影响情况等负面信息很少提及,因而信息的有用性和价值性不强,不能充分、真实地反映与企业经济活动相关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绩效状况。
(2)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窄,多数集中于污染型重工业 一些重污染企业由于受行业性质的束缚,不得不依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而其他行业因为没有超过国家规定的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就放弃环境信息的披露和公开。这使得重污染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且比例高达50%以上,但整体来看,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并不宽广。
(3)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单一,缺乏完整的体系 从企业的实务操作上看,不少企业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还未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较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将与环境有关的支出、费用列入常规的会计科目中进行核算,例如有企业将因经营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缴纳的罚款列入营业外支出会计科目,将因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对社会贡献突出而受到政府部门的奖励列入营业外收入,将因生产国家倡导的节能、环保产品而享受减免税政策优惠列入应交税费-减免税款会计科目;二是企业仅仅在财务报表附注和公司的股东会或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一些定性方面的环境会计信息,对于定量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甚少;三是企业更侧重于披露一些宏观层面的环保要求、环保政策等环境会计信息,而不愿过多披露企业的详细环保投资策略、本行业中具体的环保标准等微观环境会计信息。
(4)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够真实 环境会计信息一般可以以货币形式、非货币形式或者货币和非货币两种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1]。目前,许多公司除在环保投资、排污费、绿化费等方面用货币形式列示之外,多数会计信息以非货币性即文字性来描述,使得难以进行相关定量比较;有的上市公司甚至向投资者披露虚假、有重大漏洞或极具误导性的会计信息。由于这些信息缺少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其进行评估和验证,难免存在夸大环境保护的部分而回避相关的处罚的现象,其真实、可靠性难以保证。表1是我国上市公司中信息披露不够真实的情况统计。
表1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够真实情况统计
为有效解决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为实现企业绿色经营之路,本文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1)政府部门应加强立法、管制工作,严格实施奖惩制度 环保部门应该促成《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具体实施细则的出台[2],在披露的环境内容和规定的污染物指标体系的操作上给予立法保障。同时,推进政府部门对污染企业的审核、确认和监督,并建立相应的环境信息数据库。对一些积极配合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给予奖励或税收优惠,而对那些逃避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罚款或通过报纸、网站等媒介工具进行公布和批评,情节严重的可以撤销其设立资格并纳入相应的诚信档案,以树立环境会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深入开展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注重对专业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 由于我国环境会计起步较晚,环境会计又是一门新兴、多领域学科,使得会计人员实务操作上还存在着一些障碍,这就需要加强环境会计理论、方法的研究和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一方面我国会计界要积极参与环境会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解决会计核算中成本确认、计量方面的障碍;另一方面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要积极补充与更新,改变单一的财务知识结构,开展环境会计实务方面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环保理念与环境会计的专业技能。
(3)实现环境会计计量方式的多样化 在环境会计的计量方面,需结合我国经济、政治等实际国情,循序渐进地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计量理论,对形成的环境费用、环境负债、环境治理成本应当进行准确的计量核算。对由于经济活动而造成环境损害及损害程度的衡量,不仅可以通过货币这种传统计量方式进行核算,而且在特殊情况下还能借助于文字说明和实物指标这种计量方式予以反映。
(4)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报告形式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存在差异,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报告形式应采取主表与附表相结合的形式[3],针对环境会计信息可以货币化的部分将其涵盖在现行的财务报告中,将已经设置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项目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相对应;将所设置的环境成本、环境费用项目与利润表中成本和费用相对应,从而使有关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费用等信息列示在现行的财务报告中。对于一些无法通过货币进行定量反映的环境会计信息,可以在附表中作详细、具体的披露。
(5)发挥外部审计和相关部门的监督作用,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形象,往往只是片面地、不真实地反映其对环境资源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其披露的信息不符合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等原则。因此,应加强第三方审计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工作,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关的审计机关可联合起来,依照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度和环保法律、法规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审核、评价。这不仅有利于端正企业的良好态度,还可以促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和信息使用者正确的决策。
(6)在社会公众中进行环保宣传与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是指人对自然和环境的态度。社会公众作为国家的一分子,理应具有保护环境、监督企业行为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公众的环境意识显著增强,但整体来看,当前的环境意识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应在公众中开展环境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对其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促使公众在关心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重视环境效益。
总之,环境会计信息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产物,其披露的问题也是亟待企业研究解决的。我国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可行性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途径。
[1]孔 凯.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4,(2):37-38.
[2]曾馨瑢.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8,(12):8-10.
[3]谭 帅.我国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