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葵
钢钢的·婢养的
□董晓葵
网络上有一份《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排行榜,温州话居榜首,广东话紧随其后,之后依次是苏州话、闽南话、陕西话、长沙话、四川话、山东话、天津话、东北话。
其实,山东话的体系非常庞杂,不比温州话容易多少。山东话有几十个品种,差别大的品种之间交流起来也很吃力。大连话具有山东话的原始基因,又不完全等同于山东话。当年“海南丢”成规模移居大连,以部落的形式驻扎下来并保持和延续自己的方言传统。海港城市的开放势必带来语言环境的大开放,方言发生嬗变的机会与速度就多一些。“海南丢”持一口原汁原味的“山东腔”,行走码头与三教九流打交道,难免受当地老东北话和普通话的双重影响而发生变异。众多因素的共同发力,造就了今天的大连话的风貌,它既蕴含了山东话的原始韵律,又葆有自身的“海蛎子味”。
不久前,在网上孔夫子书店买到一本1996年出版的《从胶东话走向普通话》,此书是指导山东方言区的人们怎样纠正方言学习普通话、怎样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教学参考书。作者罗福腾是山东大学中文系教师。在序言中发现,彼时,类似的教学参考书层出不穷。
我国是在1955年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学好普通话,必须将自己的方言与普通话的发音区分开来,一大批关于方言的著作就应运而生。以山东方言书为例,比较集中出版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和八十年代初,先后出版了《胶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昌潍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烟台方言报告》《潍坊方言与普通话》《青岛人怎样学说普通话》《山东方言志丛书》《长岛方言志》《济南方言志》《曲阜方言志》《牟平方言词典》等洋洋洒洒高达二十多种,其中胶东话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胶东话是山东方言里最受重视的方言之一,也是官话里一支较为特殊的方言,其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大连话属于胶辽官话登连片,是胶辽官话北支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大连话蕴藏着齐鲁文化、东北文化、殖民文化的诸多历史密码与人文细节,是大连历史文化、风俗人情最直接最细致的记录。
2014年9月15日,《大连故事》在旅顺影视基地开机。这部以“大连”之名书写故乡精神的电视剧,不戏说、不狗血、不滥情,融入了极为丰富的大连元素,最令人耳热心跳的是那被“海蛎子味”卤酿过的台词。广电总局对电视剧说方言有所要求,《大连故事》不能通篇说大连话,但每集都会来上几句原生态的大连话,让大连人听着亲切舒坦。男主演段奕宏虽是西北汉子,却被大连话征服,学起大连话特别投入。女主演孙宁是东北人,学大连话上道很快,为大连话的“爽”而陶醉。有大连话的氤氲与润泽,相信《大连故事》的“大连味儿”酽而悠长。
我将大连话的曝光与展示分为几个阶段:先是网络上沸沸扬扬的小品、段子,如《倒鸭子》《大连牛人英语老师点评成绩》等;大连文化团体从大连话中嗅出商机,排演以大连话为元素的本土话剧,如《这里有情况》《闯关西》等,据说票房可观;在荧屏上,陈寒柏主演的《都是大连人》轻喜剧在大连拍摄,陈寒柏行走综艺江湖,靠的就是一口大连话,邀他加盟《都是大连人》,就是为了强化该片的地域特色。
眼下,《大连故事》庄重诞生了,以大连话来讲述大连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奋斗史,以及顽强不屈的爱国精神。用大连话讲大戏,这还是第一次,是最为隆重的一次“展扬”。
在大连话的语境里,“钢钢的”有两种含义,一是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万般紧密;二是形容人的身体健壮。不论哪一种,所富含的褒义色彩和吉祥之气都极为充沛洋溢。
方言都是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只是一个发音,并无确切的汉字表达。写大连话时,我常为无法找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汉字来表述而苦恼,只得以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汉语方言研究专家石汝杰说:“我不赞成方言的‘规范化’,因为这是极其困难的,几乎是无法实现的。我这么多年接触各种吴语的文献,各种写法洋洋洒洒,应有尽有,历来没有人企图建立一种方言的‘共同书面语’。在当今时代,方言的书面语是不必要的,也无法真正‘升格’,进入实用阶段。”
“钢钢的”,网上的写法是“杠杠的”,如果循语意去推敲,“刚刚的”比较接近,“刚”作为形容词,是硬、坚强的意思,与“柔”相对。比如,这个人的性情太刚了。但是,“刚刚的”不如“钢钢的”效果来得快,感染力、冲击力更炽烈。
桑榆暮景,老伙伴们相聚谈论人生,高频话题是彼此的身体状况与养生心得,身体不糠不病,日子才清静安详,心里不窝藏沦为累赘的精神负担,眼神明亮,步子轻快,被人背后点赞“那老家伙,体格钢钢的……”
体格“钢钢的”老汉,一旦老伴先撒手人寰,他的情感生活就令儿女挺操心。
在现代都市钢筋水泥丛林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疏离的,是节制的,是理性趋于冷漠的。一个楼道里居住多年,却少有往来,每日晨昏以淡漠姿态擦肩而过,彼此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当互联网笼罩着钢筋水泥丛林,人们被裹挟着进入WiFi区域,“微信”成为人际交往的手段,听得到你的声音,看得见你的容颜,却不知你的心情冷暖几何。看微
信,你发现每个人都高朋满座,自我悦纳度很高,由生存到生活过得声色盎然。可是,在繁华与热闹背后,有几个是你的知己?与你的心灵关系“钢钢的”,从心里为你点赞、为你祈福,给你一份有意义的陪伴。
从现代社会寻找关系“钢钢的”人际典范,显然有些吃力。有人说,这个世界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对利益的追逐,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也是人类最热衷的嗜好之一。奔赴共同的利益目标,有些人可以不计较对方在信仰追求、喜好趣味、长相气息等方面与自己存有出入。或者说,在利益诱惑面前,彼此的面目与气息都趋同了。为谋求利益最大化而缔结“钢钢的”关系,所藏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在都市的灯火中,你看到男人们在一块儿吃喝玩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男人的吃喝玩乐哪有那么简单,每一杯酒里都有诉求与链接,都有故事与笔墨。在吃喝玩乐中缔结了“钢钢的”关系,抵达世俗意义的成功之路。到新华书店瞅一圈,两类书占据半壁,一类是“心灵鸡汤”之类的哲思书,另一类是成功学、官场学之类的“成功教辅书”。前者教导你怎样看淡世事,不争不抢,跟谁争都不屑;后者教导你怎样跟领导处关系,唯有跟领导处得“钢钢的“,才有机会升官发财。
北方人的人际交往,所要的效果就是“钢钢的”。男人之间关系好,也唯有“钢钢的”这个词可以形容到位。“钢钢的”是爷们儿之间感情的极致状态,是升华之后的纯粹,是钢铁淬火之后的硬度。如果给“钢钢的”这个词找个代言人,我选那雄躯凛凛的武二郎,身穿一领血腥衲袄,披一方红锦,一出手就令深山虎豹丧魄。
有时候,又觉得北方男人间“钢钢的”关系,比较世俗功利,酒色财气,江湖做派,缺少精神层面相濡以沫的美感。
以“钢钢的”形容女人之间的关连度,似乎过于粗放,但细观女性生活,以“钢钢的”形容她们生活上的缠绕又极恰当。女人单身或婚前时光,几乎所有闲暇是与闺密在一起。从咖啡馆窗前走过,两个女人孵在一起,多于男女情侣。除牙刷和男人,其余皆可共享。至于“防闺密”一说,那也是女人之间关系“钢钢的”一个旁证。
酒局上最煽情的台词是“我们是过命的朋友”,年轻时代我们喜欢大开大合的节奏,喜欢戏一样的人生经历,喜欢铺陈华丽的词藻描述我与你的关系。行至岁月中途发现,平淡真实的交往才是恒久的。我们在一起,不说谎、不作恶,互相帮助、宽慰、鼓劲;我们在一起,乐于分享,寻求更高尚的出口;我们在一起,温暖,欢喜,“钢钢的”无声胜有声。
不论是磅礴军队,还是小组小分队,在一起行动就要步伐一致,心手合一。怎样铸造团队合作的“钢钢的”关系,除利益上的盟约、制度上的约束,还要仰仗某种精神力量于深处的浸润与锤炼。你有精神力量吗?你的精神力量是正能还是负能?微信朋友圈频转《人品不好的创业者难成大事》,题目即内容,评论有价值,“一些人品都不好,但是臭味相投,为了利益而集合在一起的人也有可能做成‘大事’,甚至‘上市’啊!”“大家内心都赞同文章观点,但可悲的是现实经常抽我们耳光。”“别整太多没用的花活,你能把产品做到极致就可以成功,私德没有关键性作用。”
人生在世,就是一场火锅宴,铺陈怎样的底料,就散发怎样的滋味。而在底料中,亲情、爱情、友情都是重要成分,各种情分都“钢钢的”,这人生滋味就溢出来了。
在方言里,所有的奔波都停下了,所有的思念都抵达了,所有的慌张都消失了。方
言是现代都市生活中的老物件,像一块老玉,经老百姓日子的浸泡、盘磨,包浆四溢。掰开了揉碎了地品读,非常有味道,简直是赏玩古董的愉悦与欢欣。
老物件能在岁月大河的无情淘洗中保存下来,实属不易。与新生事物相比,老物件对当下生活起到安抚与镇定的作用。若从生活中寻一样物质比喻方言,当属老茶,温暖油润的老茶,与陈酽方言是一种滋味和意境。喝一杯老茶,拂去焦灼,身心安顿。方言里寄存的情感与老茶的内蕴多么相似。马来西亚是老茶的宝库,对于马来华人来说,老茶既是生意,又是乡愁。马来华人喝老茶,讲究用老壶、老杯子。有人说这是矫情摆谱,若说来感觉,不过是心理因素使然。可资深茶人深切地感受到,老壶、老杯子对茶性的干扰度最低。由此联想到上海作家金宇澄用沪语写小说,就像用老壶、老杯子喝茶一样,那种便利与得当,也是醉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掀起编汇方言的大潮,编汇方言有这样四点要求:一是宣扬封建道德的语汇,或从封建制度得来的语汇不能入编;二是渗入迷信思想宿命论的语汇不能入编;三是攻击人身缺陷的词汇,如对聋哑人、麻面、瘸人的讽刺,这类语汇极多,一概不能入编;四是下流骂人的语汇不能入编。
在各地方言中,都有着繁茂的骂人话,就像那丑角,丑得不堪入目,却抖着一身别样的灵气儿。大连话也不例外,用“海蛎子味”腌渍过的骂人话,气味冲天,非常传神。我将在网上风行的大连话小品、段子中的骂人、损人话做了记录,发现这些难登风雅之堂的方言是小品、段子中赚取笑声的下脚料。
翻检记录在案的骂人的大连话,发现最难听的“婢养的”绝非人们想象得那样龌龊,居然大有来历。
奴婢是古代人群的一种,称之为“贱民”,与“良民”相对。奴是男性贱民,婢是女性贱民。奴婢的社会地位极卑贱,被主人当作生产工具、士兵、奴仆或供人玩狎的玩物,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在法律上,奴婢介于人与物之间。《唐律》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将奴婢作为财物或赏赐品馈赠他人,在当时完全合法。
唐代奴婢按照隶属关系分为官属、私属两类。官属奴婢多为犯罪被斩的官宦的子女一夜间沦为奴婢。官属奴婢没有生活资料,但生病会得到及时救治,奴婢过早或过多死亡会令封建统治者损失。
私属奴婢的来源,主要是贫苦农民或被掠卖的贫苦农民的子女。不论是自卖、掠卖还是来自其他途径,只要沦为奴婢,便是“贱民”,与畜无异。《唐律疏议》有记载:“及生产蕃息者,谓婢产子,马生驹之类。”奴婢所生子女,叫作“婢产子”,仍难摆脱“贱民”的命运。
《唐律》将奴婢列为贱民中的最低等级,并具体规定了他们在政治、经济、法律和生活等方面的待遇。其中“婚姻方面”的规定令人发指,“良民”与“贱民”不得通婚,法律规定“当色为婚”“当色相养”。男主人占有婢女是自然合理的事情。婢女为男主人
性服务是一种义务,不容拒绝。婢女被主人玩弄,幸运的,会得到妾的名分。
《红楼梦》中,同为丫鬟,袭人的户籍是良人,晴雯是杂户,而平儿,因心地善良、行事周全,最终被扶正成了琏二奶奶。贾宝玉曾对袭人有过许诺:“你在这里长久了,不怕没八人轿你坐。”如果奴婢擅自将女儿嫁给良人,就是盗取主人的财产,要判罪的。婢女生养的孩子就是“婢养的”,“婢养的”孩子无比卑贱没有人格。如果被人骂作“婢养的”,所遭受的羞耻与悲愤应该是是来势汹汹的,但实际上,只是沦为男性负面情绪里的口头禅,杀伤力并不大。
大连话的原始基因是胶东话,许多胶东俗语、口语以及物名、地名与古语的关系极密切。比如,著名大连话“dǎi饭”,追溯之下发现两处古语遗留,一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这里的“啖”即是吃、吞咽的意思。另一处是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其中的“啖”也是吃的意思。但是“啖”读作“dàn”,并不读作“dǎi”,可能是年代久远读音异变的结果。
“夜来”,即昨天、昨晚的意思,如今依然是北三市农村人常说的方言。“夜来”是典型的古语,孟浩然的诗《春晓》中有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里的“夜来”就是“昨晚”的意思。苏轼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其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也是此意。
“书坊”也是北三市农村老人常说的方言。过去,胶东乡间将学校称作“书坊”,孩子去上学是“上书坊”。古代的“书坊”并非“学校”,而是“藏书、出版印刷乃至卖书的地方”。胶东人将学校称作“书坊”,是对古语“书坊”含义的延伸,其年代久远可见一斑。
“何苦来”是大连人现今也常说的方言,“没事找事,你这是何苦来?”意思是说你本来可以不管不问,你的关心和殷勤纯属多余,你本来什么也不图谋,结果惹了一身不是。而“何苦来”一词在明清话本小说中随处可见。
“流囚”是一句骂人话,是指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到处惹是生非的年轻人。女孩子找对象,其父母找知情者了解对方人品,结论是“一天到晚打流囚,不是个正经人”。古语的“流”,是“流放”的简称,将犯罪者押解到边塞苦寒之地,圈禁、拘押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从事苦役劳作。这种刑罚到了汉代改名为“徙”,或者叫“徙边”,直至清代,“流”“徙”之刑名仍然存在。可见大连方言中的某些骂人话颇为考究。
责任编辑 张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