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辽
呈现海外华人社会的整体真实对地球村人类生存际遇的思考
——读评林湄的《天外》
■ 陈 辽
这是一部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阅读的大书,还是部需要对情节、场景、场面中自然流露的思想倾向仔细体会才能认知的大书。这部大书就是著名海外华文女作家林湄创作的50万字长篇小说《天外》,已由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天外》为我们提供的新视野有二:一是呈现海外华人社会的整体真实;二是对地球村人类生存际遇的思考。
一
海外华人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居住国的某个城市、某个地区,因其华人人数的众多和集中;文化传统与居住国民众有差异;尽管其中多数人或部分人已经加入了居住国的国籍,但他们仍然保持着故国的信仰、理念、风俗和习惯;由是,他们与居住国的文化传统发生了碰撞、冲击、交流、认同与融化。对于这样的海外华人社会,过去已有很多作品做过叙写与描绘,它们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海外华人社会是有好处的。但不足的是,作品往往只是揭示了海外华人社会的部分情况,未能写出海外华人社会的整体真实。林湄 1989年移居欧洲,后定居荷兰,二十五年来身处西方社会,对海外华人社会有切身的生活体验,益之于她是海外女作家中的思想者,十年前(2004年),她就以新移民荣微云出国后与欧洲某国青年弗来得结婚后的矛盾、苦闷、出走又回归的情节为贯串线,写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流,以及因生存际遇的不同引发人生观、价值观差异,最终以超越种族的大爱精神走向和谐,从而在海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被誉为21世纪的一部《堂吉诃德》。如果说《天望》写“天人相望”的感悟,那么,《天外》则是上天对人类社会的俯瞰,其人物与场景不再囿于表现个体移民的命运或际遇,而是在描述生存于世上的各种人生境况,同时展示人类整体的迷茫、彷徨和焦虑的生存现实。
(一)海外居,大不易。由于历史的误会和人云也云,多数人以为欧美等诸国都是黄金铺地,到了那里容易发财致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即使是欧美发达国家,因生活水准高物价贵,市场经济下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加上华人的高学历、高职称到了海外不被承认,所以移居海外后大多面临“海外居,大不易”的窘境。如《天外》的男女主角郝忻、吴一念夫妇,出国前两人均为大学毕业生,有较好的工作,到了海外一切从头开始。为生计只能在糖果厂当工人。吴一念妹妹吴一靳有过“坎坷的恋爱史”,到了海外后找个老外凯西做依靠,搞个“彩虹”婚姻介绍所自得其乐。而画家李老师一心想在西方宣扬中华艺术,到头来也是美梦成空连食住都成了问题,最后悄悄地悻悻回国。文化水平较低的有的像舒棋一样活在底层社会,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往上爬;有的像老陈那样靠开餐馆赚到钱,不是一阔脸就变,就是在致富过程中逐渐暴露人性丑陋的东西。
(二)海外华人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他们之间的凝聚力很强,互助精神高。李老师第一次出国,举目无亲。老王鼎力相助,郝忻也无偿提供“翰林院”为李老师售画。李老师第二次出国,有位邱老板爱好艺术,“愿意将商业区内有层百多平方米的储藏屋免收两年租金供他当画室”。虽然邱老板后因“生意亏损,公司经营拮据”,向李老师索回租金,但邱老板当初帮助李老师还是真心的。即使文化教养差劲的舒棋,为了帮助解决任子乐的“居住权”也竭力相助。海外华人社会之所以受歧视、受压迫而打不散,赶不跑,“唐人街”之所以历二三百年而始终屹立在世界每一角落,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三)海外华人大部分是真心实意爱祖国的。起初出国多因贫穷,希望在海外谋取立足之地。《天外》里的多名华人,无论在事业上顺利与否,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从而使他们在海外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事实证明,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也吸引了全世界华人的关注,有意无意影响着他们的工作与前景。吴一念就是其中的一员,她留意中国的发展局势,觉得是发财致富的机会。郝忻开办“翰林院”希望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不忘弘扬汉学和中华传统音乐。还有靠祖传医术行医的阿山,也是一面为了生计一面趁此宣扬中华国粹。原是大陆女知青的卜馥淑出国后,历经努力当了中欧优科公司副经理,在欧亚的经贸来往中,提倡互利精神。可以说,海外华人离祖国越久越远就越爱祖国。
(四)海外华人在居住国参政问题日渐起色。随着华人社会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争取权益的需求也愈加强烈。《天外》里用大篇幅叙写了大卫“为华人社团民主党华人参选者阿山拉票”出尽力气。尽管阿山最后未能当选,但故事本身表明,华人在居住国的融入问题及与当地洋人或其他外来移民的往来、交流,并且倡导加强彼此理解、互为尊重,在相处或合作中体现“和而不同”的共识,这才是和谐社会的根本。
(五)海外华人家庭的婚变、代沟、经不起外界诱惑等是人类的共同问题。人性的自私与贪婪,一旦失去教育德行就容易泛滥,难以约束,以至产生种种与动物行为不太差异的现象。然而,《天外》展现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图景则独具一格,不但与现实生活诸多的社会现象相似,还体现了门槛之内的风情,这与个人的文化背景生存经历息息相关。《天外》里有各式各样的家庭组合方式,有女性的话语权自主权,也有不少女性自身的误区。拿郝忻和吴一念夫妇来说,两人从婚姻起初到一路过来的风雨历程,读者看到的不单是人性的倔强、毅力和希望,还能意识到生存的无奈与脆弱及个体生命的喜怒哀乐,这些均离不开大环境的熏陶和影响。“翰林院”出了名,女学生芾芾主动表示对郝忻好感,郝忻因一时冲动和她发生了性关系。吴一念得知后接受不了,先是想离婚,权衡利害关系后又竭力控制情绪,最终选择过无性婚姻生活的“朋友关系”。后来一念偶然遇到故友任子乐,因志趣相投加上自觉委屈而渐入情网。然而,一旦触及家庭利害关系的时候,一念依然护卫郝忻。当郝忻遵循妻意下海赚钱,很快觉得自己不是做生意料的同时,因学识渊博获得卜经理的钟情。然而,当郝忻真的坐拥钞票堆里的时候则因不停的精神折腾而患上虚幻症。有趣的是,一念欲望不招自来的时候却将真钞视为假钞。当她意识到丈夫的“幻化”才悟到自己永不满足的欲望导致的悲哀,用“手指抹下眼角的泪珠,望着他的眼睛说,‘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你。’”在此我们无法预测他们以后情感真实的去向,但能领会到这对夫妇的心路历程与命运带给读者的启迪与思考。
吴一靳与凯西的婚姻家庭则另有隐喻。无论西方还是东方,爱情婚姻已不再像过往单纯与纯洁。原以为彼此心底都镂刻着婚姻的伤痕,希望新的生活能相濡以沫,没想到一靳无法接受凯西婚后仍然和他过去女友有交往,觉得丈夫的处世方法让她失去了安全感,随后一靳又受到情敌的揶揄,终于六神无主驾车时发生意外而逝世。
以婚姻作为改变自己生存命运的舒棋,当她和第三任丈夫贝得力克结婚后,又将丈夫的好友汉斯作为情人,而贝得力克却睁一眼闭一眼视为寻常事,只是,三角婚恋也没有带给舒棋幸福和快乐……
《天外》几组爱情婚姻家庭里的成员,尽管种族和教育层次不同,然而呈现出的多式多样的生存景况与情感纠结均具时代气息。作品反映人性中的种种劳苦愁烦均具普世现象,证实人类不仅在大千世界与人与事不易和谐共处,即使同一屋檐下共处,彼此也不容易互为了解和理解,更谈不上信任。
(六)海外华人良莠不齐。绝大多数华人因对居住国的贡献而为母国增光、添色,但也有极少数华人品性差素质低,甚至做出各类丑陋的事情。如餐馆老板老陈,在发妻蔺嫂的全力帮助出力下,餐馆生意兴隆,发了财,老陈即喜新厌旧把蔺嫂丢在一边。蔺嫂开始积聚私房钱以备养老,不料绑在孙子腰上的钱袋被孙子不小心丢失了。“她想不通也不愿多想,便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忍着伤痛拖着步子走到楼梯,往扶梯空处一头栽下去”自杀身死。老陈只顾满足个人私欲无情无义的作为,正是地球上一些男人共具的秉性,即一旦发财就容易变质。其它方面常出现无视法律规则、铤而走险的现象,如阿山的假结婚假博士假教授作为、一念喜欢攀比、郝忻的软弱与苟且、舒棋的自私和虚荣、商人贾金岭的功利、子乐的狡黠、邱老板言而无信的承诺,以及华人旅行团成员在公众场合大声说话无视旁人的感受等等言行举止,不但影响了大中国的形象,也近乎成了华人特色。在展示华人社会的真实、生动形象时,《天外》也书写了西方人人性中的缺失,如大卫因怕死而斩指不愿服兵役、贝得力克和汉斯的乱情、 丹尼对异族女性的欺哄、海蒂的轻信与天真……总之,全书出现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每个人的心灵有时居住着天使,有时居住着魔鬼。这在海外华文文学反映人性的文学作品中,尚为罕见。
二
一部作品价值的轻重包含了作品的许多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作品对社会和文化历史有否启迪作用。
21世纪是世界转型时期,高度科技发展和信息爆炸影响整体人类生存形态与思想意识。后工业社会呈现的知识商品化潜移默化地异化了人性,改变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关系,因而随之而生的形而上文化艺术创作视野与题材内容也相应变化。
鉴于自然规律及人类、社会的运动,世界已进入地球村的生存时代,加上人为的变化,原是企图朝着人类美好的愿望发展,然而,实际的情况又如何呢?看看当下的地球村,大至战争、掠夺,环境污染、种族歧视、暴力、性侵等问题,小至恐惧、焦虑、彷徨、无奈、迷茫等心理问题,人人缺乏安全感。面对贫富悬殊、媚上欺下的权力主体论的现实时,人的存活意愿似乎就是为了权力与财富。除了财权,人已失去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成了无根的浮物,处世急功近利、心存侥幸、贪图享受刺激,只知消费和满足,诸多追求和欲望解构了传统思维方式与求生途径,谈不上道德和伦理意识。
纵观当下的世界,不就是这个样子吗?可见高速发展的科技与经济繁荣并没有带给人类真正的快乐与幸福,相反,以上问题已成了地球村面临的世界性问题了。就在这种社会现实和人文背景下,《天外》的出现难能可贵。 就作者而言,她不但富有传奇性的生存阅历,还分别在东西方社会长期生活过,因而与传统文化难分难舍的同时,还拥有现代文明基础上的世界情怀,不仅写东方文化,也写西方文化,在叙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融合等过程中,突出表现了人性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且这种世界性现象是因人类的共性与个性促成的。
可以说《天外》里展现的大小人物,无论是洋人还是华人,在大社会里为人处事或明暗或内外。一方面,除了彰显人的美善共性外,华人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种种问题,也是整个地球村人类存在问题的缩影。比如郝忻的理想与无奈,一念这山望着那山高,一靳渴望真爱却不知什么叫真爱,舒棋眼高手低,老陈喜新厌旧、忘恩负义,蔺嫂的脆弱等,均是人性的本相;另一方面,个体生命拥有原始美的同时,尚有属于自己的经验丑。所以每个人存活于世上既有类别的符号,也少不了具象的特性。如《天外》主角郝忻改行经商回国做生意时看到并发现在市场经济下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换、以势欺人等体现国民劣根性的现象。此外,阿山和邱老板行善中隐藏个人的私欲与动机,舒棋起初的命运可说与家庭出身、自身教育问题有关,但到了欧洲后,作为母亲,她的角色和形象,与女儿的畸形关系不仅是代沟问题,也可视为人总是看不到自身的自私与平庸,喜欢将一切过错推诿于别人或者社会等因素。
其实人性的美丑已不是个新问题。英国美学家休谟不就说过“美是同情”。产生同情的情感是来自换位的着想,即将心比心。美将人分门别类,丑是类型的具象。不同的是,《天外》展示的不仅是人性问题,还有高科技高经济高速度发展下被扭曲心灵的形象。 事实说明人类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掌控的,除了取决个人文化遗传与健康状况外,还有生存处境等诸多问题。
大致看来,有四种因素影响着人的情感和命运:
一是人性问题。关于这,儒家中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因而后人主张只有弘扬人性中的善,消除人性中的恶,世上一切问题才可得到解决。事实上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尽管诸多信仰教派均在努力扬善抑恶,稀有根深蒂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遗传,然而,两千多年来,人性中的善并没有多大的弘扬,人性中的恶也未能有效克服。尽管当下因各地国情的不同,国民性也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美丑均出于人性的范畴。二是魔鬼(《浮士德》中的梅菲斯特和郝忻意想里的“黑猪”)。郝忻原生活在听话、无奈、焦虑、矛盾、交织诸多烦恼的处境里,在“此身非吾有”的前提下无法追踪浮士德精神,出国后由于妻欲望无尽的纠缠使他成了另一类的随从。在无奈的生存现实里,因不经意触动了先天“禁区”引发对死亡的顿悟和恐惧,一时丧失对自身的认识,而世界却处处充满着诱惑,梅菲斯特和“黑猪”随时随地出现在每一个人身旁,想“吞噬”一切可“吞噬”的人。三是里比多因素1。郝忻原在阶级斗争社会环境中成长,养成胆小怕事、唯命是从的品行,到了西方社会又因“病”受心理医生影响让一贯保守的肉体自行出轨、协助灵魂的发泄。而心理医生彼得天天为别人疗伤,当自己遇到一些刺激和忧伤,也很快患上心理障碍和麻烦。四是如何抵制魔鬼引诱、改造国民性中的劣根性问题。
这也是《天外》的终极主题:从书写地球村人对生存的感受到人性、人与世界的关系及人的时代处境,最终回到“怎么办”这个救赎问题上。
如果说郝忻的先天“禁区”和生死感悟、一念的贪婪、一靳的天真、梅诗人的隐去、舒棋母女的代沟等问题是作者为了表达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本相的意象,有意将哲学、神学、社会学、民族学、性别学等融入文学,作为“人学”来思考探索,那么,地球村究竟往何处去呢?我们从《天外》的人物、故事中得知,林湄对此问题在场景场面中流露出来的思想倾向大致如下:海外华人社会、海外华人居住国的社会,母国中国的社会,都只是地球村的一部分,所以地球村的问题就是人类的共同问题,任何地方的污染、病毒、冲突、战争、饥饿、不公引发的恐怖局势,其激烈性和残酷性不仅毁坏建筑和财物,也会影响人的身心安危、生存秩序与心理素质。
揆诸历史和现实,人类距离“天下大同”与“和谐世界”暂且还很遥远。因而想解决地球村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一是要抑制贪婪,像《天外》中的几位女性,原本可在安稳的环境里好好生活,一念可协助丈夫完成《傻性与奴性》的传世之作,不料她喜欢攀比,结果出现意想不到的悲运。
关于国民性的劣根性和改造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鲁迅、梁启超等人就提出了这个大问题。鲁迅一辈子不忘在颂赞国民性中的正面因素的同时,也为改造国民性中的“精神胜利法”、“瞒和骗”、“要面子”、“好名位”、“唯上”等劣根性而斗争。再说,人的精神素质、教养、品德等不是采取暴力革命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几代人的教育和修炼才能成功的。
在林湄看来,老祖宗因有信仰的关系才能跨越人生种种灾难,内心得以安详与宁静。然而,其宽容和安然并没有改变或影响了后代,亲人之间的嫉妒、相互猜疑、冷漠自私的现象过去存在,现在与将来也会存在。也许,国民劣根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宗教信仰得以抑制和改善,但若想依赖信仰完全消灭人性之劣恐怕并非容易,还需要从社会改革和对国民性的大力改造做起。
关于这,早在上世纪,欧洲学者就确认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具有应付全球化的能力和现代性思想,所以写出了人对生存生活的感受。现在,海外作家终于出现了这么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长篇,既写出了人类共同的缺点,又书写了不同个体的缺失问题。读者若认真阅读过,即可认知与体会这些思考与探索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情节、场景、场面自然而然流露了出来。整体概说之,作者一面展现出“瞧,这世界!”的哀叹,另一方面,又用大时代、大历史的天外视角,超越那些过于强调接地气的创作意愿,以宏伟的结构、横切树干的切面图景展示其笔下人物的际遇与命运,并能意会作者对其书写的世界是充满悲悯的情怀。
林湄在20年间之所以能写成如此胸襟博大、意旨深远、宏伟的《天望》和《天外》两部大作品,诚如她在“自序”里所说,“因天性对生命、精神、物象喜寻思爱叩问,自然对这宇宙奇特奥秘的杰作——‘人’,深感兴趣与探究。”“运用在天外的视角效应,将人的奇特奥秘和记忆,创作成《天外》这部文学作品。”诚然,这与她的纯粹而执着的文学观联系外,也离不开她具有前瞻性眼光的思考与求索精神。
注 释:
① 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人的全部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驱力”,即它的源泉和动力;“本我”即无意识的欲望冲动,是人的先天的本质,而“自我”和“超我”是后天的,社会所给予的非本质的东西;在上述理论基础上,他提出了“精神发泄法”或“自泄法”及“自由联想法”等精神病治疗法。
(作者系著名评论家)
(责任编辑: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