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江湖

2015-11-18 00:24宋世明
小说林 2015年2期
关键词:梁羽生卖艺施耐庵

◎宋世明

一个人的江湖

◎宋世明

对于我们这些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金庸、梁羽生等先生经营出来的武侠世界就是一种药,吃了上瘾,挥之不去,欲罢不能,最终融入了血脉,乃至成了文化记忆。

初二的时候,我迷上了武侠小说,偷偷写了一部,可惜被校长没收了。班主任劝我走正道,把英语和数学学好,还派了个女同学专门监督和矫正我。看在她漂亮的分儿上,我从了。此后一路走正道,直到考了文学专业,埋头文学研究,要么捧人,要么骂人,倒把“江湖”忘了。忽然有一天,消息传来:江湖火了。武侠真的火了!人人知道了乔峰、谁都谈起了小龙女,谁都想穿越去练《葵花宝典》。

于是,2014年,我又嗑“药”了。兄弟,多年不见,你在哪里?兄弟,江湖在哪里?我指给你看!

先写了一个拟武侠:《宋朝的娱乐生活》。这个中篇雄心勃勃地想一统“江湖”,借《清明上河图》里的上河一角,一网打尽了大小二十余个武侠人物。穿梭在施耐庵、金庸、梁羽生、孟元老等人创造的人物世界里,我体味到了文本延展的快意,同时也感受到了江湖远逝的悲凉。于是在文末写上了一句:谨以此文向施耐庵、金庸、黄霑等先生致敬。限于版面,《小说选刊》转载的时候,删去了此段,少了个向大侠们膜拜的机会。

接下来的就是这个《流沙》。看起来是个传统故事,乡下卖艺的人物,比武招亲的桥段,略有点传奇,绝招不过是擅长胸口碎大石,但与十步杀一人的大侠相比,算不上真正的武林中人,所以,我称之为“一个人的江湖”。

在我们的成长记忆里,一些人来了,又走了,大多数人不会给我们带来经验,或者信息。但是有些人却关于我们的文化记忆,甚至,和我们的存在意义有交集。比如,这个活在自己的江湖里的卖艺人。在乡村记忆里,他们的确曾经来过。哪怕最终他变成了一个蒙面的石头雕像,他依然“一生都站在同一条河边”,而我们的一生却总是随着河流改变方向,或者目标。我们的村镇,我们的世界当然也是如此。

恒河流沙,指间一瞬。在繁华的现在,我看到了没落的过往,也远眺到了变动不居的未来。这个小说权当是我对一种文化生活的流连,是对一个曾经有梦的江湖的拟写,也是对一段隐秘情感的心理补偿。写出来了,阐释不必在我。当然,我喜欢的一首歌也可以提供参考,那就是《笑傲江湖》的主题曲,其中一句写道: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人人皆有江湖,世上独缺英雄。这个小说写完了,下一个江湖在哪里?

猜你喜欢
梁羽生卖艺施耐庵
武侠小说宗师梁羽生的养生妙招
小猴学技能
梁羽生与林萃如的爱情江湖(上)
桥底下的歌声
施耐庵巧用对联治病
梁羽生:遇一人白首,择一人终老
罗贯中与施耐庵(上)
打造37.2℃爱!屌丝小夫妻辞职“卖艺”游世界
无巧不成书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ntitheses in Outla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