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楼阁式砖塔在材料、平面、层数、高度、塔檐、平座、门窗、佛龛、塔刹、塔心室、造型、色彩以及地理位置上有着独特的地域特征,是在继承我国江南以及中原地区唐宋楼阁式砖塔的基础上并根据闽地建筑特色加以改造发展而成的,浓缩了建筑技术、雕刻艺术、历史人文、社会经济、宗教思想等诸多元素,反映了闽文化的多元性与交融性,见证了八闽的历史。
关键词:福建;楼阁式砖塔;建筑材料;塔檐;地理位置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15)05-0062-12
楼阁式塔是印度佛塔与我国传统楼阁建筑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古塔的发展主流,形式丰富多彩,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广大区域。早期楼阁式塔多为木塔,但木塔易遭火灾,也不耐风雨地震的侵袭,我国唐代之前的木塔已荡然无存。因此,唐宋之后的楼阁式塔基本以砖石建成,而其中楼阁式砖塔是楼阁式塔中的重要类型。
楼阁式砖塔是从早期楼阁式木塔发展而来的,整体造型模仿传统木塔的建筑样式,不仅借鉴其外观轮廓,而且在柱、梁、墙体、斗拱、塔檐、门窗等方面,也参照木塔的结构特征。隋唐之后,随着砖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楼阁式砖塔逐渐成为我国古塔的一个主要类型,多分布在南方地区,北方则多为密檐式砖塔。在我国数量众多,造型各异的楼阁式砖塔中,福建楼阁式砖塔独具魅力,展现了八闽先民们在砖塔建造方面的创造与智慧。3
福建简称“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远离中原腹地,东临台湾海峡,三面环山,自然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历代以来佛教兴盛,因此建有许多塔,其中楼阁式砖塔以挺拔的造型和精湛的技术而著称。据笔者统计,福建目前保存完好的楼阁式砖塔有36座,其中南宋2座、明代26座、清代7座、民国1座。这些砖塔在福建9个地级市均有分布,其中南平和龙岩数量最多,分别为10座,各占全省楼阁式砖塔总量的277%,两市相加,占全省楼阁式砖塔的555%。可以看出,福建楼阁式砖塔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地域特征,大部分建于明代,并且多位于福建内陆
地区,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福建沿海地市由于盛产花岗岩,建塔基本使用石材,是我国楼阁式石塔数量最多的地区,因此较少造砖塔。2两宋时期,福建经济发达,财力雄厚,正是建造石塔的高峰期,很少建砖塔。3明代虽然福建经济与文化再度繁荣,但主要集中在沿海,内陆县市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加上明代福建制砖和用砖的普及,因此,内陆地区多建造成本较低、工期较短的砖塔。
福建楼阁式砖塔风格多样,是我国楼阁式砖塔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们静静耸立于山水寺院之间,已成为八闽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体现了福建不同地区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对这些砖塔进行调研,可以深入了解福建传统砖质建筑的技艺水平,为今后修护工作和发展旅游提供理论支持。
一建筑材料与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开始出现砖塔,特别是明代砖塔在历史上负有盛名。建塔使用砖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砖材既坚固、耐久,又简单、便宜,寿命远超木材和土材。2砖材施工方便,工期短,相比石材更易于模仿木结构建筑,能较轻易地砌出斗拱、挑梁、平座、门窗以及各种纹样,有利于建造体量高大的塔。
福建楼阁式砖塔的建造同地域性建筑材料有着密切关联。福建本地产的红、黄壤泥土十分适合烧制成砖,具有坚实、耐磨、防水、防潮等诸多优点。福建砖塔所用材料主要有红砖和青砖两类,其实这两种砖都是由同一种土壤为原材料,只是由于在烧制过程中时间、温度与水分的差别,才会出现不同的颜色。明代时期,伴随着制砖业的快速发展,福建砖塔的建造也较为普及,因此留存的砖塔有74%建于明朝。福建砖材技术先进,特别是闽南地区以产红砖为主,因此造砖塔常以红砖为材料,如泉州的星塔、定心塔和瑞光塔等,一定程度体现了闽南红砖建筑文化。
福建纯粹以砖砌的楼阁式塔比较少,更多是与石、木或土混合使用,但无论何种类型的楼阁式砖塔,主要有三种建造方式,一种是在塔身用“平砖丁砌错缝”,这种砌法塔壁较厚,稳定性好;第二种是“平砖顺砌错缝”,采用这种方法虽然墙体较薄,但从外到里可砌数层;第三种是平砖顺砌与丁砌相结合,如建阳县多宝塔采用一顺一丁砌法,松溪县奎光塔采用二顺一丁砌法。这三种砌砖形式体现了闽地工匠的施工技术。22
(一)纯砖塔
福建楼阁式纯砖塔共有3座。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的福鼎市三福寺双塔使用36种不同大小与形状的青灰砖建造,其中大砖用来砌造塔身,小砖则用于叠涩出檐、[GK!14]斗拱与椽条等小型构件(图1),施工技术精致。其他纯砖塔如建于南宋的同安县姑井塔全部采用红砖砌成;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的顺昌县虎山塔则由[JZ]图1三福寺双塔
长方形厚青砖错缝叠砌而成。[2]
(二)砖石混合塔
福建由于盛产花岗岩,所以石塔众多,对石材的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砖塔中经常使用石材作为辅助材料。一座砖塔部分使用石材,可以使塔更加牢固,还能起到防水、防潮等作用,而且石材与砖相互配合,美观大方,因此,福建楼阁式砖塔中出现了不少砖石混合塔。
砖石混合塔主要是在塔基部位使用石材,这样可提高塔壁下部的抗雨水侵蚀性能,增强塔的稳定性,延长塔壁的使用寿命。如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的福鼎市昭明寺塔,其边长4米、高051米的八边形须弥座即为石材,整体构造坚如磐石(图2);
[JZ]图2昭明寺塔
[JZ]图3定心塔
建于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的晋江市瑞光塔的须弥座为花岗岩筑成,每边长41米,束腰高049米;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的泉州市鲤城区定心塔的基座用花岗石,其余如塔身、塔檐出拱、佛龛则以砖砌造(图3)。其他砖石混合的楼阁式砖塔还有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的建阳市普照塔、建于明崇祯二年(1634)的晋江市星塔。以上这些砖塔虽然使用石材,但都在塔基位置,塔身仍为砖材。
还有部分楼阁式砖塔塔身或塔心室使用石材,如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的漳州市晏海塔,第一层塔壁下半部分为石砌,晏海塔位于漳州著名的月港,海风较大,塔外壁部分使用石材,有利于防护海风腐蚀和潮湿的破坏;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的连江县含光塔的塔基、塔檐翘角、塔内阶梯和门框用花岗石;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的武夷山市岚峰塔拱门采用石材;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的邵武市灵杰塔内有石梯回旋而上直达塔顶。
(三)砖木混合塔
砖木混合塔比较常见,一般是整座塔塔身使用砖材,而斗拱、角梁、塔檐、平座、栏杆或楼梯用木质材料。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的龙岩市鲤鱼浮塔的塔身为砖砌,塔檐、平座、栏杆与楼梯则为木结构;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的[GK15!-14]福州市白塔内的阶梯完全采用木结构;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的龙岩市擎天塔内部构架为木质材料(图4)。其他砖木混合楼阁式塔还有普照塔、
[JZ]图4擎天塔
联升塔、书坊白塔、挺秀塔、步云塔等,其中,南平狮峰寺报恩塔第一层用红砖,二、三层用木材。[3]
这种砖木混合塔基本按照木结构塔的样式建造,是楼阁式塔发展中的一大创新,但也存在一些隐患。[GK-15!]由于砖、木两种材料性能不同,耐久性差异较大,特别是木材抗腐蚀性能弱,时间久远之后,木材首先腐烂破损,只留下孤零零的砖塔,很难修补。因此,一些历史较长的砖木混合塔的木结构,基本都是近代维修时重新建造的。
(四)其他类型混合塔
福建部分楼阁式砖塔使用三种以上材质。建于明永乐年间的莆田石室岩塔为砖石木混合塔,塔身全部使用长42厘米、宽25厘米、高6厘米的特大红砖砌筑,塔基使用高达78厘米的花岗岩,塔檐与平座则为木结构;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的建阳县多宝塔也是砖石木混合塔,其塔身为清砖,塔檐用麻石叠涩,塔心室用木材建楼板和阶梯。其他砖石木混合塔还有邵武市的聚奎塔与和平镇的聚奎塔。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的武平县文峰塔为楼阁式砖土木混合结构,如今三合土的塔身斑驳不堪,不少青砖散落在塔心室内,塔内楼阁仅存数根木柱头在塔身之上。
砖塔的坚固性比木塔和土塔强,但又不如石塔牢固,因时间久远,福建许多楼阁式砖塔已经有所损坏,而在修复的过程中,选用的材料也应充分考虑砖材的特性。福州市政府前几年在修缮白塔时,请专家按照民间传统方法配置涂料,把石灰、红糖、细沙搅拌后涂砖墙,可起到防水的作用,然后在塔壁上面刷水泥打底,再上一层防水漆,最后再刷几层漆,这样能对砖质塔身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福建楼阁式砖塔在材料选用上,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建筑平面形式
中国古塔的平面有四边形、六边形、八边形、十二边形与圆形等形状。我国唐末之前的古塔几乎都是四边形,五代开始才大量出现八边形和六边形塔。福建楼阁式砖塔塔身平面以八边形和六边形居多,其它还有2座四边形塔。
福建楼阁式砖塔中八边形塔有16座,如姑井塔、白塔、相公塔、定心塔、联升塔、挺秀塔、晏海塔、含光塔、多宝塔、圆觉塔、文昌塔、三元塔、青元塔、金山砖塔等。从工程技术角度上看,建筑要满足一定的高度与体量,需要尽量减少地震、风等自然因素的侵害,古人在长期造塔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一些技术经验,认识到多边形建筑对减少风力、抵抗地震破坏有着理想的作用,而八边形塔塔壁的外轮廓线条均衡曲折,每面塔壁的压力都较平均,所以,福建一些大中型楼阁式砖塔均为正八边形。
福建六边形楼阁式砖塔有17座,如瑞光塔、三福寺双塔、文峰塔、昭明寺塔、龙门塔(图5)、
灵杰塔、聚奎塔、书坊白塔、奎光塔、岚峰塔、擎天塔、虎山塔、鲤鱼浮塔等。
福建四边形楼阁式砖塔只有石室岩塔和星塔,颇具隋唐佛塔的造型特征,显得古朴庄严。
福建还有一座楼阁式砖塔比较奇特,即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的永定县天后宫塔,其一到三层为四边形,四到七层为八边形,这在福建所有古塔中是绝无仅有的。[4]
三建筑层数与高度
(一)层数
由于受到传统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中国塔的层数多为单数,这是因为阴阳五行中双数为阴,单数为阳。
福建楼阁式砖塔以七层居多,共有27座,如三福寺双塔、
普照塔、石室岩塔、昭明寺塔、白塔、相公塔、定心塔、联升塔、挺秀塔、[JZ]图6白塔含光塔、多宝塔、圆觉塔、灵杰塔、文昌塔、三元塔、青云塔、金山砖塔、奎光塔、岚峰塔、擎天塔、虎山塔、天后宫塔等。五层楼阁式砖塔有5座,为姑井塔、聚奎塔、星塔、书坊白塔和瑞光塔。四层楼阁式砖塔只有1座,即鲤鱼浮塔。三层楼阁式砖塔有3座,为晏海塔、报恩塔与龙门塔。
(二)高度
福建36座楼阁式砖塔中,有2座塔高度超过40米,为41米高的白塔(图6)
和40米高的天后宫塔。高度在30-40米之间的砖塔只有32米的登云塔和30米的石室岩塔。高度在20-30米之间的砖塔有15座,为28米的凌霄塔、279米的文昌塔、 268米的联升塔和多宝塔、266米的含光塔、256米的昭明寺塔、25米的擎天塔、23米的圆觉塔与奎光塔、224米的晏海塔、2255米的瑞光塔、214米的灵杰塔、21米的青云塔、20米的挺秀塔和聚奎塔。高度在10-20米之间的有12座,为19米的普照塔、166米的星塔、15米的文峰塔、步云塔、三元塔、书坊白塔与鲤鱼浮塔、147米的相公塔、13米的岚峰塔、125米的虎山塔、112米的定心塔、10米的龙门塔。10米以下的砖塔有5座,为95米的报恩塔、88米的金山砖塔、8米的三福寺双塔和52米的姑井塔。总体看来,福建楼阁式砖塔的高度主要集中在10-30米之间,共27座,占总数的75%。福建楼阁式砖塔与江南及中原地区一些大型砖塔在高度上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主要因为福建多丘陵与山地,不适合建太高的塔,这也体现了闽地独有的山地建筑特色。
四塔檐与平座
(一)塔檐
楼阁式砖塔基本用砖依照木结构的形式在塔身外壁做出每一层的出檐、梁、柱、墙体与门窗等构件。福建部分楼阁式砖塔塔檐仿木构意味较强,主要有两种出檐方式。
1.斗拱式塔檐
福建楼阁式砖塔塔檐施斗拱的有10座,分别是瑞光塔、三福寺双塔、昭明寺塔、含光塔、定心塔、龙门塔、鲤鱼浮塔、天后宫塔和晏海塔。
瑞光塔塔檐造型模仿木构传统建筑的样式,每层斗拱的结构与排列整齐均称(图7)。
[JZ]图7瑞光塔
每层角柱施转角铺作,一到三层塔檐每面各施一朵补间铺作,四、五两层塔檐补间没有铺作。塔身立柱上施半圆形栌斗,栌斗上方出华拱承撩塔檐翘角,一到五层转角斗拱为六铺作单下昂,其中,第一、二、三跳角华拱施瓜子拱承托梁枋,第三跳上方设一角昂。补间铺作为六铺作斗拱,一到三跳角华拱施瓜子拱,最后一跳设角昂,昂首如《营造法式》中的“批竹昂”形式,斜杀向下,与向上的拱形成反方向的节奏感。瑞光塔塔檐外形借鉴木建筑屋檐的造型,做出翚飞式,中间平直,两头翘起,形成长直线与短曲线相结合的形式,然后在上面施瓦片。[5]
三福寺双塔的仿木技术也同样高超,塔身每层角柱施斗拱,补间一朵铺作,其转角斗拱造型比较奇特,柱头栌斗上方施四铺作五拱造型,比标准的木斗拱多出两拱,如盛开的花瓣,上方再施两组一斗三升斗拱。每层塔檐补间均为四铺作,栌斗上施瓜子拱,上方再设一斗三升斗拱。从塔檐的一端到另一端的平列椽整齐地展开,[GK!14]形成中间凹伏两端翘起的曲线,最后再铺瓦片、瓦垄与瓦当等构件(图8)。与三福寺双塔斗拱相类似的还有昭明寺塔,其转角斗拱为四铺作四拱造型,上方设两组一斗三升斗拱,[JZ]图8三福寺塔塔檐如一朵绽开的莲花,补间斗拱与三福寺塔完全一致。
我国楼阁式砖塔从唐代初期没有斗拱,到盛唐的一斗三升,再到宋代的双抄五铺作、三抄六铺作等,将砖塔斗拱的实用性发挥到极致。明代开始,斗拱的实际价值开始衰退,更多是起了装饰性的作用,三福寺双塔和昭明寺塔的斗拱正体现了这一状况,几乎是为塔身的美观而设计的。[GK!-14]
福建其他楼阁式砖塔斗拱的仿木技术同样巧妙,如定心塔的斗拱为四铺作单下昂,造型纤细拘谨,小巧玲珑,而鲤鱼浮塔、天后宫塔和晏海塔直接使用木斗拱。
2.叠涩式塔檐
叠涩式塔檐是楼阁式砖塔经常使用的结构方式,采用砖叠压着一层接一层地向外延伸,形成一个倒阶的梯形,扩大塔的层面面积,其中又以菱角牙子叠涩最具特色。
(1)菱角牙子叠涩。菱角牙子原为古建筑墙顶形式,一般出现在普通砖墙上,其特点是在盖板与头层檐之间,砌筑一层两面斜置的跳砖,因有露明的砖角,又称“菱角檐”。由于受砖檐材料长度的制约,砌筑条砖时一般要掌握层数宜少、厚度宜薄、出檐宜小的原则。福建楼阁式砖塔塔檐较多采用菱角牙子叠涩,根据菱角牙子的层数,又分为以下四种。[6]
第一种四层。四层菱角牙子所承托的塔檐比较宽大,如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的漳平市麟山塔一到三层以四层单砖和菱角牙子相间叠涩出檐。第二种三层。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的龙岩市挺秀塔和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的永安市登云塔,擎天塔以及含光塔檐下均为三层菱角牙子叠涩(图9)。
[JZ]图9含光塔塔檐
第三种两层。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的上杭县三元塔塔檐下为两层菱角牙子叠涩。还有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的松溪县奎光塔的第二、五、七层的双层菱角牙子摆砌的方向相反,底下一层菱角往右,上面一层菱角则向左,颇具节奏感。第四种一层。一层菱角牙子的塔檐都比较短小,如建阳市多宝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塔檐下施一层菱角牙子,上方再设木质椽,而灵杰塔是在单混上再设一层菱角牙子。其他如星塔、毓秀塔、青云塔、相公塔和多宝塔也为单层菱角牙子。
(2)平砖叠涩。福建楼阁式砖塔有的没有斗拱和菱角牙子,而是直接平砖出檐,显得简洁大方,如白塔塔檐比较简洁,以单混叠涩出跳承托塔檐。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的顺昌县虎山塔塔檐以双层叠涩出檐,塔檐平直且纵深小,只是在两端起翘。还有步云塔、鲤鱼浮塔、天后宫塔、岚峰塔、凌霄塔等也是平砖叠涩出檐。
砖叠涩的原理是利用砖材的抗剪强度,由于砖是抗拉较弱的材料,容易折断,因此出跳长度所承载的重量需有一定的限度,不易过长。叠涩式构造将塔檐砌筑得别具姿色,增添了塔檐的曲线美和韵律感。
(二)平座
因砖材料的限制,我国砖塔特别是北方的密檐式砖塔很少建有平座,大部分大型砖塔只能从塔内向外观赏风景。福建楼阁式砖塔中有完整平座的共有7座,分别是石室岩塔、白塔、晏海塔、鲤鱼浮塔、天后宫塔、凌霄塔和登云塔,而其中真正用砖材建平座的只有白塔、凌霄塔和登云塔,其他平座均为木构。
由于砖一般都比较小,不[GK!13]像石塔或木塔可以使用大体量的材料,因此,楼阁式砖塔即使建有砖砌平座,基本都较为窄小,如要建宽大的平座,
则需用木材或石材,如石室岩塔在塔身上建有木构平座,可以在每层环绕塔身的回廊上观赏景色。天后宫塔的平座是这7座楼阁式砖塔中最大的,平座的底板、护栏、柱子等均采用木材,与普通木构楼阁式建筑无异。
五门窗与佛龛设置
福建楼阁式砖塔塔身辟门窗,既是进出、观景、透光、通风的需要,又起到审美、装饰的作用。
福建楼阁式砖门的样式有2种:
1拱形门。福建大部分楼阁式砖塔设拱形门,如白塔、昭明寺塔、挺秀塔(图10)、龙门塔、相公塔、奎光塔、灵杰塔、普照塔、书坊白塔、石室岩塔、登云塔[GK!-13](图11)、青云塔、晏海塔等均设拱形门。[GK!16]
2方形门。方形门起源甚早,大量古建筑均采用这种门,后来被运用到造塔之上。福建楼阁式砖塔如麟山塔、毓秀塔、天后宫塔都为方形门造型,外形模仿木构建筑。
福建楼阁式砖塔窗户的样式有3种:
1拱形窗。如擎天塔、麟山塔、岚峰塔、联升塔、石室岩塔(图12)和凌霄塔等均为拱形窗。[GK!-16]
2方形窗。如步云塔、天后宫塔等都设方形窗。[GK!12]
3圆形窗。圆形窗比较柔和,如龙门塔、毓秀塔和晏海塔(图13)采用圆形窗。
福建楼阁式砖塔的佛龛造型有3种:
1拱形龛。如含光塔、麟山塔、多宝塔、奎光塔、联升塔、普照塔、聚奎塔、星塔和青云塔均为拱形龛。
2壶形龛。壶形龛是由佛陀背光与龛面的变化而形成的,具有装饰意味。福建楼阁式砖塔设壶形龛的比较少,如三福寺双塔每一层的每一面都设壶形龛,其他如灵杰塔和登云塔也是如此。[GK!-12]
3方形龛。方形龛比较简单,如定心塔采用方形佛龛。[GK!12]
唐末五代之后,为了防止同一方向层层辟门窗和佛龛,[GK!-12]不利于塔的坚固性,于是改进门窗和佛龛的位置和方位,几乎采用隔层开辟门窗和佛龛的方式。如定心塔每层均开四佛龛,且每层佛龛方位相互错开;昭明寺塔每层的拱门与佛龛相错。这种门、窗、佛龛上下位置相错的建筑方式,使塔身应力均衡,防止塔体纵向开裂,保证砖塔的坚固持久。[7]
六塔刹变化
塔刹也称塔顶,是塔造型中较特殊的重要构件。我国著名古建筑研究专家吴庆洲教授认为,塔刹是“神圣的佛教象征意义的符号”。各种式样的塔都有塔刹,所谓是“无塔不刹”。福建楼阁式砖塔的塔刹形制简洁、单一,时代变迁特征不明显,主要有3种样式。
1葫芦式塔刹。这种塔刹是在塔顶上用砖或石砌基座,上方安置葫芦形塔刹,中间立刹杆,一般在唐、宋、明、清的古塔中比较普遍。
福建楼阁式砖塔基本都是葫芦式塔刹。白塔塔刹的宝葫芦塔刹比较复杂,由基座、覆钵、露盘、宝葫芦、宝盖以及宝瓶等组成,造型古朴厚重,露盘八方各垂铁质浪风索,连接塔顶八角脊端;挺秀塔的葫芦形塔刹颇有趣味,葫芦下半部分是一个较大的半圆形,上半部分的葫芦嘴较长;擎天塔的葫芦刹下半部分显得比较扁,而葫芦嘴特别长。其他设葫芦塔刹的楼阁式砖塔还有瑞光塔、星塔、三福寺双塔、相公塔、圆觉塔、麟山塔、毓秀塔,步云塔、岚峰塔、联升塔、聚奎塔、[GK!16]报恩塔和含光塔等。[8]
2宝珠式塔刹。宝珠式塔刹又称作宝顶,施工方便,是塔刹中较为简单的一种,也是明清时期风水塔使用最多的塔刹形式。龙门塔塔刹直接安置一个砖质宝珠,上方立一根刹杆。其他如虎山塔塔刹只安置一粒宝珠,造型简洁明了。
[JZ]图14奎光塔塔刹
3相轮式塔刹。这种样式的塔刹多出现在元代之后的古塔上。奎光塔为金属相轮式塔刹,从下往上分别为基座、覆钵、露盘、十三层相轮、宝盖、刹杆、宝珠,其中相轮为两头窄中间宽的菱形(图14)。[GK!-16]
福建楼阁式砖塔中,少数大型砖塔塔刹较有审美意味,而一些风水塔的塔刹则相对简洁,缺少艺术性。
七塔心室结构
只有空心塔才有塔心室,其内部结构较复杂,一般都有楼层,并修建砖石木或铁制阶梯以便攀登。福建楼阁式砖塔中有26座塔都有塔心室,主要有4种结构。
1空筒式结构。空筒式是一种内部构造较为简单的塔心室结构。石室岩塔内部为空筒式方形塔心室,内装木制楼梯可盘旋适级而上,其他如挺秀塔和文峰塔也为空筒式结构。空筒式塔的缺点是平面上缺乏横向联系的力,抗震性能较弱。[JZ]图15瑞光塔塔心室
2塔心柱式结构。塔心柱式塔比空筒式塔稳固。瑞光塔塔腹筑六角形空心塔心柱(图15),上方再竖一根大木柱以托塔盖,塔心柱与外墙之间还建台阶相连接;擎天塔塔内中间竖立一根粗大的圆形木柱做塔心柱,木柱四周有旋转式木梯,而木梯与塔内壁相连,使砖塔塔身与木构塔心柱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确保砖塔的稳定性。
3螺旋式结构。螺旋式的特色是没有生硬的折角,登塔时盘旋而上。白塔内部用木材建成盘旋式楼梯,从塔心室底下中心向上望,可以清楚地观察木梯呈螺旋式构造,其他还有聚奎塔也采用螺旋式石阶登塔。
4壁边折上式结构。壁边折上式是塔梯沿着塔内壁曲折而上。昭明寺塔塔心室为壁边折上式结构,扶梯紧靠塔心室内壁,转折处有一定角度的转弯;晏海塔每一层塔心室之间设楼板分隔开来,楼梯紧靠在塔的内壁,顺着塔内壁而上,是比较典型的壁边折上式结构。其他如天后宫塔也是壁边折上式结构。
其实有些塔并不只采用一种形式的塔心室,而是混合式结构,即塔内部结构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构造方式,这种形制的塔起源于宋代,成为独具特色的塔心室样式,如上面提到的瑞光塔虽然是塔心柱式塔,但登塔楼梯又是螺旋式结构,而塔心柱内部为空心,又是空筒式结构;白塔内部楼梯虽采用螺旋式结构,但内部空间也是空筒式构造。[9]
八造型艺术风格
福建楼阁式砖塔既有南方塔清丽纤秀的地域特色,又融入北方塔朴实庄重的审美情调。
福建楼阁式砖塔总体上体现出南方塔纤秀清丽、精巧玲珑、挺拔圆润的地方色彩。如挺秀塔塔身飞檐翘角,轻盈飘逸,塔体高耸、截面较小,比例均衡,整体造型秀丽端庄;三福寺双塔造型活泼,塔身细长美观的线条、逼真的仿木构件、精巧的建筑方法,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与江苏扬州建于明代的文峰塔颇为相似;擎天塔如一根擎天柱竖立,外形线条明朗清晰,棱角分明,具有挺拔清秀的建筑风格,类似杭州的保俶塔;含光塔塔身呈柔和曲线,稳重美观;岚峰塔建于武夷山市岚谷村田野中,远看似春笋拔地而起,塔身清丽俊秀,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给人以古典韵味之美和清新脱俗之感,具有强烈的流动感与飘逸感,这些楼阁式砖塔是南方楼阁式砖塔的典范。[10]
福建还有部分楼阁式砖塔比较雄伟,具有北方楼阁式古塔的建筑风格,如白塔造型充满阳刚之气,风格大度,气势巍峨,耸然秀立,给人以高耸舒畅、开阔华贵之美感,有中原地区唐宋楼阁式塔的特征。还有瑞光塔造型饱满,线条清晰流畅,稳重,类似河北逐州辽代的智度寺塔;而登云塔粗壮伟岸,金碧辉煌,高耸屹立,也具有北方古塔的典型风格。
总之,福建楼阁式砖塔既有玲珑剔透的南方风格,又具高大稳重的北方古塔特色,体现了福建多元文化的特点。
九塔身色彩
塔的色彩与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气候特点有较大的关系。福建楼阁式砖塔以青砖、红砖或其他辅助材料建成,但由于塔刹涂抹材料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主要有四类。
1白色。福建砖塔大部分都以石灰抹面,有的塔身局部施彩绘,但多数仍为白色。白塔除了塔顶和塔刹为乌黑色外,其余通体雪白,给人一种洁白无暇之感;瑞光塔用白灰粉刷,如今为灰白色;岚峰塔塔身灰白色,塔檐深灰色,显得朴素、纯净。其他如联升塔塔身为白色,塔檐为桔黄色,相类似的有普照塔、麟山塔和三元塔等。
2灰色。福建还有一些楼阁式砖塔保持灰砖的材质,全塔均为深灰色,如擎天塔和挺秀塔全部以灰砖建造而成,外表没有涂抹任何材料,保留灰砖特有的高雅、稳重、低调、内敛之感,其他如相公塔、石室岩塔也是如此。[GK!11*2]
3红白色。闽南地区以红砖闻名,也有部分砖塔以红砖示人,如星塔的色彩颇为特别,整座塔身以红砖砌成,但只保留转角立柱和塔檐的红砖材质,其余部分粉刷成白色,塔身红白相间,十分醒目,冷暖互补,独具美感,具有浓郁的泉州地方建筑特色(图16);定心塔也是红白相错,[JZ]图16星塔其塔檐上方的瓦筒、瓦盖和斗拱均用红砖,其余塔身部分为白色。
4其他颜色。还有一些色彩富有装饰效果的砖塔,如毓秀塔由于外墙涂有红色涂料,经过风雨的侵袭,如今呈现出淡淡的粉红色;天后宫塔塔身白色,塔檐深灰色,有着闽西白墙灰瓦的民居特色,最有特点的是塔刹的葫芦顶,用瓷都景德镇特制的圆缸垒成,[GK!-11*2]分红、黄、蓝、白、青诸色;昭明寺塔塔身涂抹黄色,立柱、梁枋与斗拱用粉红色。
总体看来,福建楼阁式砖塔色彩多样,体现八闽建筑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十地理位置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造时是非常讲究地理位置的,因此,每一座塔的修建,首先要考虑选址,不同类型的塔有着相异的位置。福建楼阁式砖塔大体分为佛塔和风水塔,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多种多样,反映了古塔所蕴含的不同性质与功能。
(一)寺院佛塔的位置
塔与寺院的关系密切,在南北朝之前,我国佛寺平面布局与印度寺庙基本类似,塔作为信徒崇拜的对象,是寺庙中的主体建筑,绝大多数建在寺庙中心位置。唐代开始,随着佛教世俗化的发展,出现塔、殿相对的建筑形式,宋代之后塔逐渐向寺庙外迁移,或建在寺旁、寺后,或另外专门建塔院。福建寺院中的楼阁式砖塔基本体现了塔寺关系的演变过程。
1寺院中心。福建少数楼阁式砖塔位于寺院中心位置。建于明代的福鼎昭明寺塔坐落于大雄宝殿与天王殿之间的中轴线上,而我国宋代之后南方寺院已没有类似的布局,因此可以推断出此塔的前身应该在宋代之前就已建成。所以,目前根据史料记载,昭明寺塔始建于梁大通元年(527)是确实可信的。类似的情况还有始建于南宋的莆田石室岩塔,此塔也是位于大雄宝殿正后方,明代初年,塔被废弃,到了永乐年间在原址上又重新建了一座新塔。还有白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后来明代时又在原址重建,因此位于大雄宝殿的后面。如今的昭明寺塔、石室岩塔与白塔虽然都建于明代,但由于它们始建年代较早,后来重建时又都在原址修建,真实地保留了早期佛塔的位置特征。
2寺院次要位置。三福寺双塔建于明代,此时佛塔已不是佛寺的主要建筑,所以分别坐落于大雄宝殿前方的东西两侧,成为大殿的附属建筑,已不在寺院的中心。
通过考察古塔在寺院中所处的具体位置,可以窥见佛教建筑的空间变化。
(二)风水塔的位置
福建楼阁式砖塔中大部分为风水塔,具有祈求文运、压邪镇煞,保一方平安的作用,由于其功能不同,所处的位置也多种多样。明代时期,风水塔在中国开始大量流行,福建官民在河边、山上或桥头修建了许多风水塔,其中部分是楼阁式砖塔。
1城区中心。泉州鲤城区西街南面的井亭巷内坐落着一座高45米的定心塔,是全国少有的位于城区中心的风水塔。泉州城在明代时期拥有东南西北共4个城门,而定心塔所在的位置恰好在正中心。
2城区旁边的山上。我国古代堪舆学家认为中国东南洼而地轻,地气外溢而人才难出,需要建塔以镇之。聚奎塔位于和平古镇东南15千米的狮形山上,四周为密林,山色秀美;建阳县多宝塔位于城南面25千米的鲤鱼山顶,登塔远眺,建阳城区景色尽收眼底;登云塔位于永安城区南面的岭南山上,是永安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有少数的塔位于东北侧,如灵杰塔位于邵武市东北的北石歧山的羊角峰上,登高眺望,可欣赏到邵武城区和富屯溪的美景,而灵杰塔名字的由来在《灵杰塔记》中有明确记载“灵杰塔何以名?取地灵人杰之义也”,可见灵杰塔是促文运之塔。武平县相公塔位于中山镇北郊的相公寨上,其实,与相公塔同时建造的还有6座塔,据当地民间传说,武平县城北面的地形为下山老虎形,而这下山虎正朝向县城的方向,为了防止猛虎的向南侵袭,人们就建造了7座镇虎塔,叫“七鞭打虎”,如今6座塔已毁,只剩下相公塔。福建还有不少楼阁式砖塔也坐落于城区周边的山上,如擎天塔、普照塔、三元塔、文明塔等,这些塔都是风水塔。
3水口、江河边或桥头。福建楼阁式砖塔有一些位于水口、江河边或桥头两端。通常城市都建于江河边,官民会在水口或水尾设风水塔以维护本城风水。龙门塔位于距龙岩市区约5千米的龙门镇龙门潭入口处,南北两座大山相夹,溪流两旁嶙峋怪石和葱葱绿树成为古代龙岩的一道关键门户;挺秀塔又名水门塔,位于龙岩城关东门的龙川、丰溪两河流的汇合处,龙津河的下游,保佑着龙岩人的财运,具有聚财的功能;凌霄塔位于永安市燕江畔的山上,三面临水,山脚下有九龙溪、南溪、后溪三水交会并融入燕江,地势极其显要,被称为“当三水之交,关锁镇重”,在此建塔不仅有镇妖龙、关锁水口的作用,而且还可作为燕江的航标塔;瑞光塔位于著名的安平桥桥头,为镇煞压邪之塔,能镇龙平灾,有保护石桥与过往行人的功能。这些风水塔均有保平安幸福的作用。
4海边。福建海岸线漫长,有不少塔紧靠海边,但几乎都是石塔,砖塔只有晏海塔。晏海塔矗立于龙海市海澄镇东北角的九龙江口,滨临台湾海峡。这里原是古月港港口,为沿海重要边陲,明代时因贸易繁华,倭寇和欧洲殖民者前来进行劫掠,造成龙海沿海长期不安宁。知县翟寅为了加强对海盗的监视侦察,在县城东北角上始建一座两层的瞭望塔,取名晏海塔。晏海塔与周边的镇远楼、九都堡、溪尾铳城、大泥铳城等互为犄角,互相呼应,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防御系统。清乾隆《海澄县志》描述晏海塔“东望汪洋,西揖山乍 ,南瞰演武,北俯飞航,实为城隅奇观”。福建大多数沿海的塔皆有镇龙王、保平安的作用,而晏海塔却是座瞭敌塔,这在福建所有古塔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风水塔的位置是比较复杂的,有的既位于山上,又处于河边,如凌霄塔、多宝塔和奎光塔等。
综上所述,福建楼阁式砖塔的地理位置较为多样,不仅是因塔功能的差异,也是因各地地理环境差别较大所致。
结语
福建楼阁式砖塔是在继承我国江南以及中原地区唐宋楼阁式砖塔的基础上并根据闽地的审美趋向加以改造而发展形成的,以挺拔、稳重的造型,简洁、华丽的仿木结构和多样化的地理位置而著称。福建楼阁式砖塔以其多彩的建筑样式和地域特色,丰富了我国古塔建筑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与社会价值,浓缩了建筑、雕刻、人文、历史、宗教、民俗等元素,反映了福建文化的多元性与交融性,见证了闽地兴衰沉浮的沧桑历史。
参考文献:
谌壮丽,王桢.古塔纠倾加固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2]李剑平.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0、44.
[3]李德善,谢辉.湖北古塔[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56、69、74.
[4]孙群.福州楼阁式古塔的建筑艺术特色[J].建筑与文化,2013(6):82-84.
[5]张晓东.辽代砖塔建筑形制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6]赵克礼.陕西古塔的类型特征与发展历程[J].文博,2007(2):75-76.
[7]孙群.福州古塔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探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6):285.
[8]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古塔[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3:117、120、124.
[9]汪建民,候伟.北京的古塔[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5、41.
[10]梁思成.中国建筑史·雕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