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2015-11-17 22:03
作品 2015年1期
关键词:视点编者头条

视点

新的一年,刊物总要有些变化。

第一个变化,《作品》加厚了。厚,是为了给优秀的作品更多的发表空间。

第二个变化,增加了新栏目“同文馆”。专门刊发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国家的作家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这是我们的定位。

第三个变化,本期“精选头条”刊发的不再是小说,而是一篇“非虚构”散文。往后,这个栏目将不受文体限制,小说、散文、诗歌,都可能成为头条。头条代表了编者的一种态度和认可。

艾云女士的长篇散文《谁的个人悲伤》,感情真挚、细节动人,既有感性的回忆,又不乏理性的思索。作家回忆个人的成长,书写个人身体和内心的病痛,而这个人的悲伤背后,透着的却是一个时代,一代人,一个群体的悲伤。因此作家发出了这样的问话——谁的个人悲伤?又或者说,是什么造成这无数的“个人悲伤”。悲伤者何以承受、避免这个人悲伤。文中作家对中西医的思考,编者并不尽认同,但我们尊重并捍卫作家发言的权力。

“浪潮1990”这个栏目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我们刊发了一批“90后”作家的作品。但本期的“90后”作者王小宛,又有特别之处。作者是第一代留守儿童,经历过孤独与贫困的童年,如今走出大学校门,踏上父母曾经走过的打工路。青春悄然散场后,迎接她们的是痛苦与蜕变。或许,我们还是可以把这样的小说归于“打工文学”,但文中的打工主体发生了变化,人物内心的痛感也发生了变化。正如这篇小说的篇名《喷泉》和小说的结尾所昭示的:“它们纷纷奋力的向高处抛洒,后又一起重重的摔在中央,摔得粉身碎骨,就这样周而复始,不知疲倦。”将这篇小说和艾云的《谁的个人悲伤》结合来读,我们会发现,艾云女士们经历过的个人悲伤,如今,在“90后”一代的身上继续。而这样的悲伤,也曾发生在袁有江的《红楼夜宴》中。于是,我们无意中在这一期刊发了三代人的命运故事。

这就是文学,虽然故事寒冷,悲伤入骨,却又让人看到心灵之光,看到奋斗、梦想、希望照亮生命。

猜你喜欢
视点编者头条
微头条
微视点
环境视点
寻找新的视点
Happiness Is Some Little Things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