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悦荫,王伟伟,赵建华
(1.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大连 116023;2.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 大连 116023)
加强对沿海地区填海驱动因素的研究,对于岸线变化、海域监管以及重大填海工程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围填海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工程技术、生态影响、生态技术、效益分析、生态价值评估及生态补偿方面,对围填海社会经济机制与效应的专题研究则明显不足,关注点主要包括围填海管理制度与政策[1-3],围填海海域空间资源协调政策[4],围填海工程对海洋产业发展的影响[5-6],围填海需求预测[7-8],填海造地驱动机制等[9-12]。低成本获得新增土地价值被普遍认为是填海的最直接驱动因素[9-13],除此以外,政策和制度、人口、工业总产值、货物吞吐量、固定资产投资等都被认为是填海规模不断扩张的重要驱动因素[10-12]。已有的关于填海造地驱动因素的研究主要借助于定性描述[9-11],少量的定量研究一般对社会经济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回归分析[10-12]。为了实现我国围填海的总量控制指标,必须系统分析填海的社会经济背景,辨别填海的主导作用因素,分析这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和程度来影响填海规模扩张的作用力和作用方向。
填海动态变化数据是分析驱动因素的基础,目前填海动态变化数据多来源于遥感应用,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填海时空变化分析,李禺等对厦门1993—2006年之间的填海影像进行了 提 取[10];朱 高 儒 等 以1974—2010 年 逐 年MSS/TM/ETM 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分析了填海造陆的动态空间分布和数量变化特性[14]。基于RS/GIS的填海进程分析的精准性取决于遥感数据的精度和人工判别经验,随着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的稳步运行,政府职能部门逐步实现了对海域使用情况数据统计和实时更新,为填海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建立了数据基础。本文拟从影响填海规模扩张的社会经济因素出发,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实证分析大连市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与填海规模扩张的相关性。
填海规模是指在一定的年期内,逐年通过审批实施的填海面积的累积总和。填海是一种引致需求,受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1)海岸带人口增长。填海的原因在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人口增长是土地资源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由于优越的地理环境,海岸带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2005年,包括大连在内的由24个城市组成的沿海城市带吸纳了全国约37%的流动人口;2010年末,沿海城市总人口约2.4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1%[15]。同时,人口的过度集中往往带来快速的城市化,有研究表明,1929-1954 年的美国每增加1 个城市人口,城市用地增加0.105hm2[16]。本文选取年末户籍人口和市区人口比例表征区域人口水平,并预期这两个因素对填海规模有正向影响。
(2)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经济活动的增长带来了对工业、商业等各种经济活动的建筑空间需求。我国填海以建设用为主,建设用围填海计划指标被认为是海上建设用地指标,是陆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重要补充,主要用于港口码头建设、临港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等方面。与此同时,填海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地区生产总值(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及固定资产投资额表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预期这3个因素对填海规模有正向影响。
(3)海洋经济发展。对于沿海地区来说,海洋经济逐步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海洋产业发展本身亦有一定的填海需求,以大连市为例,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加速开放开发的大形势下,其港口建设、临港工业发展等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填海需求,同时,作为一个旅游城市,随着大连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游艇码头建设、海岸景观建设等也会产生较大的填海需求。因此,以港口货物吞吐量表征海上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以旅游总收入表征滨海旅游业发展水平,并预期这两个因素对填海规模有正向影响。
(4)填海获取土地成本低廉。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转为建设用地需要实现土地占补平衡,而填海造地不涉及耕地保护,获取建设用地比较宽松,且填海成本和形成的土地价值间存在巨大的价格差,Davis指出填海造地工程对工业化后期的日本仍然具有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陆地产价格昂贵[13]。填海获取土地成本相对低廉,面对填海造地后的巨大收益,填海方必然存在填海造地的逐利心理。因此,选取综合地价增长率来表征沿海城市的地价水平,并预期该因素对填海规模有正向影响。
大连市是我国海洋大市之一,横跨黄海和渤海,大陆海岸线全长1 371km,拥有广袤的海域资源。截至2009年,大连市20m 以浅海域开发利用总面积达到466 059 hm2,其中滩涂占31.6%,0~5m 海域占31.8%,5~10m 海域占20.7%,10~20m 海域占15.7%。1990—2009年,大连市累计填海面积达6 328hm2,大连市2009年累积填海区域空间分布显示填海区域主要分布在大连市区的小窑湾、大窑湾、大连湾,以及位于渤海的长兴岛。根据大连市通过审批的填海情况来看,大连市填海用途主要为城镇建设、港口及配套设施、船舶工业、核电等临港工业、滨海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渔业基础设施等。其中,港口及工业填海一直占据绝对高的比例,尤其是2008年,几乎全部新增填海活动都是为了港口建设或临港工业的发展;渔业基础设施填海所占比例非常少,仅2006年超过了20%。
2005年,辽宁省提出沿海“五点一线”开发战略,“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和“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成为“五点一线”战略中的两点,大连市沿海重点发展区域陆续实施填海工程来缓解工业及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紧张的矛盾。截至2012年6月,大连市两个区域建设用海规划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准,围填海面积合计近5 000hm2,同时,5个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正在报批过程中,规划类型主要为港口航运、临港工业、城镇建设、工业区等单项或多项复合型用海。
由于填海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之间以及因素与主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不够明确,呈现为典型的灰色系统特点,所以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一般方法分析比较困难。同时,由于每年新增填海规模统计相关数据有限,样本量较少,加之采用遥感手段提取的数据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使得样本不尽符合一般定量分析所要求的规律条件。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克服一般统计方法追求大样本、典型分布、计算工作量大、有时与定性分析大相径庭的弱点,同时,它还可以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趋势提供量化的度量,非常适合动态的历程分析。因此,采用基于灰色理论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来分析不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对填海规模的影响程度。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用灰色关联度顺序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次序等的方法,步骤如下:
(1)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序列y0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序列xi。
(2)对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初值化处理、均值化处理、极差化处理、极值化处理等,本研究对原始数据采用均值化处理,即:
(3)求差异信息空间。比较序列xi的第k期数值分别与参考序列y0同期数值的差的绝对值记为:,k表示时间 序列,在本文中k=2005,2006,…,2011。n个比较序列各期数值中最小绝对差记为Δmin,最大绝对差记为Δmax。
(6)关联度排序。将n个比较序列xi对参考序列y0的关联度ri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便组成了关联序,记为{ri}。
本研究中,参考序列y0为大连市填海规模,比较序列x1至x8为衡量人口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及地价水平的指标。大连市填海规模为每年新增填海造地面积累加结果,从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中提取大连市2006—2011 年的填海数据,该指标统计的是大连市每年通过审批的填海面积总数。同时,采用大连市1990年、2000年和2005年3 个年度的高精遥感影像提取1990—2000 年和2000—2005年两个时间段的填海数据,1990—2000年,2000—2005 年两个阶段中每年新增填海面积取遥感影像分析数据的平均值。2000年、2005—2011年大连市的年末户籍人口、市区人口比例、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港口货物吞吐量、旅游总收入、综合地价增长率等8个指标数据可根据历年《大连市统计年鉴》及中国地价网(http://www.landvalue.com.cn/Default.aspx)直接观察到,各指标值具体见表1。
表1 2000-2011年大连市填海规模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统计
采用均值化处理原始数据,按上述步骤求取灰色关联系数及关联度(表2),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r3、r4、r7、r5、r6、r1、r2、r8。
表2 灰色关联系数及关联度结果
大连市填海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
(1)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与大连市填海规模的关联度均超过0.8,说明大连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对填海活动有较强的驱动作用。
(2)指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与大连市填海规模的关联度均超过0.9,说明大连市经济增长尤其是快速的工业化产生了大量的填海需求,工业化不仅加速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也膨胀了沿海地区的填海速度。虽然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大连市围填海规模的关联度相对略低,但也达到了0.882,说明大连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对填海造地面积的增加也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3)指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中,旅游总收入与大连市填海规模的关联度略高于港口货运吞吐量,说明大连市通过大量的填海式的滨海景观或旅游设施建设来发展滨海旅游业,反之,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催生了填海需求。
(4)人口水平的指标与大连市填海规模的关联度基本相等,约为0.731,说明大连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城乡结构的发展基本一致,人口水平对大连市填海活动的驱动作用一般。
(5)指示地价水平的综合地价增长率与大连市填海规模的关联度仅为0.669,说明地价水平并非是大连市填海活动的主导因素。大连市2005—2011年的综合地价增长率与围填海规模的关联系数在0.335~0.969 之间,波动幅度较大,显然和大连市2005—2011 年综合地价增长率本身变化幅度大直接相关,同时说明地价的增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填海活动,但填海行为主体通常并非只是为了获得填海造地的增值收益。
(1)2000-2011年,大连市填海规模不断扩大,其中2010年新增填海面积高达1 807hm2,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填海行为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我国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管理从总量上控制了建设用地的供应量,填海造地成为解决建设用地缺口的必然途径;二是某些临港工业(如装备制造业、船舶修造业等)本身有一定的填海需求。围填海计划管理办法出台后,国家海洋局2012 年向大连市下达的建设用围填海计划指标1 000hm2,大连市应按照节约集约用海的要求,合理安排每年有限的围填海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国家重点基础设施、产业政策鼓励发展项目和民生领域项目的围填海活动,同时规范及严格执行海域使用论证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围填海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
(2)海洋经济是大连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大连物流中心和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临海临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海洋文化建设等方面必然带来填海规模的扩张。但海洋产业不能盲目扩张,必须根据产业规划及海洋资源条件合理布局,减少不同产业间的用海矛盾。渔业是最基础的海洋产业,填海活动不可避免地破坏着渔业资源,近年来,大连市填海规模的扩张使得金州湾南岸的养殖区域,普兰店湾南岸的养殖区域,谢屯沿海近海养殖区,登沙河口近海养殖区以及长兴岛沿岸围海养殖区域逐步取消。在遵循海洋功能区划的前提下,大连市制定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大连区域用海规划(2008—2020年)”,大连市各海洋产业用海应以此为依据,再结合每年的围填海计划指标做好空间布局。
(3)大连市是一个人口低增长的城市,2000—2011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6%,远远低于填海规模的扩张速度,因此,人口自然增长对大连市填海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然而人口和生产要素具有趋向沿海地区移动的特征,大连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常住人口为669万人,比同期户籍人口多出83万人,相比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而言,年均增长率为1.28%,超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2倍。在人口向海岸带地区集中的形势下,大连市应该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原则控制填海进度,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目标。
(4)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价格和填海成本之间的价格差会促使有限理性经济人产生填海造地的逐利心理,但追求填海造地形成的级差收益并不是大连市填海规模扩张的主导因素。在现有制度下,经济主体趋向填海造地更多是因为填海造地不涉及耕地保护问题,每年转化为建设用地的指标会比较宽松,从而大大降低了土地使用成本。因此,从制度方面来说,对于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海域,政府应该严格执行建设用围填海计划指标,同时要考虑填海造地的生态补偿,调整填海造地的收益分配关系,降低填海行为主体比较收益的预期,从而抑制为获取建设用地而产生的填海造地。
[1]章轲.国务院严控围填海规模[N].第一财经日报,2012-10-17.
[2]娄成武,常爱连.我国围填海管制政策的反思及其改进措施[J].广州环境科学,2010,25(4):1-14.
[3]SOMA K,VATN A.Local democracy implications for coastal zone management:A case study in southern Norway[J].Land Use Policy,2009(6):62-70.
[4]初敏,王辰良子.谈规制围填海项目的政策路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2):81-82.
[5]兰香.围填海开发对海洋产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水运,2009,9(5):88-89.
[6]高文斌,刘修泽,段有洋,等.围填海工程对辽宁省近海渔业资源的影响及对策[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9,24(S):18-25.
[7]刘洋,丰爱平.区域围填海面积需求预测分析方法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11,29(6):92-97.
[8]索安宁,于勇海,赵建华.围填海需求规模预测方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7):17-21.
[9]刘伟.围海造地热潮的驱动机制与调控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21(11):29-31.
[10]李禺,李扬帆,朱晓东.厦门市填海造地的遥感PCA 识别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1):161-168.
[11]于海波,莫多闻,吴健生.深圳填海造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4):584-590.
[12]李京梅,孙晨,谢恩年.围填海造地经济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2,30(6):61-68.
[13]DAVIS.Reclamation in Japan[J].Nature,1987(325):6106.
[14]朱高儒,许学工.渤海湾西北岸1974-2010年逐年填海造陆进程分析[J].地理科学,2012,32(8):1006-1012.
[15]张耀军,任正委.基于GIS方法的沿海城市人口变动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152-156.
[16]张安录,杨钢桥.美国城市化过程中农地城市流转与农地保护[J].中国农村经济,1998(11):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