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宝聪,曹超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5)
海洋灾害是指发生在滨海和海域地区,由于海洋气候或自然环境突变而引起海水剧烈运动,且超过人们适应能力而发生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现象。海洋灾害的类型主要包括巨浪、海冰、风暴潮、地震海啸、赤潮、海上溢油以及热带气旋和冷空气等所造成的突发性海域和海岸带灾害[1-3]。
这些灾害不仅给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对沿海的渔业、交通运输、能源设施和海洋资源开发也有严重的破坏性影响。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海上生产活动的日益增多、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日趋增大,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进一步增强沿海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能力,有效地减少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为维持我国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海洋产业的大幅度增产都是非常必要的和急切的[4]。
三都澳是福建沿海海洋灾害的频发区,常年受多种海洋灾害,尤其是受海岸带灾害的影响,给其沿海经济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为此,对海洋灾害特别是海岸带灾害进行调查、分类及评估,并制订相应的科学有效的减灾、防灾、救灾措施就显得极其重要。
三都澳又称三沙湾,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地处霞浦、福安、宁德、罗源4县(市)滨海交界处,东北侧紧邻福宁湾、西南侧与罗源湾相连,四周为群山环抱,海岸线曲折,海湾水域开阔,总面积约为570km2,湾内最大水深达90m,是我国的天然良港之一[5-6]。
三都澳形状似伸展的右手掌,海湾被罗源、东冲半岛环抱,仅在东南方向的东冲口与海相通,口门宽仅3km,是个半封闭型的海湾。三都澳四周为群山环绕,海岸线曲折,主要有基岩、剥蚀台地和人工海岸组成,岸线总长约为449.98km。三都澳水域开阔,海湾总面积达570.04km2,其中滩涂面积达308.03km2,水域面积为262.01km2(滩涂面积指从岸至0m等深线的面积)[7-8]。湾内海底地形崎岖不平,侵蚀和堆积地貌均发育,湾中可航水道、海底暗礁、岛屿和浅滩错杂分布,最大水深达90m。东安、三都、青山等岛屿是湾内的主要岛屿;东冲水道、青山水道和金梭门水道是湾内主要航道;湾内各种小型湾顶及浅水航道两侧常发育浅滩和干出滩。三都澳的西北侧有霍童溪、白马河、赛江等山溪性河流注入[1]。三都澳是典型的由断陷盆地形成的山地基岩海湾,受NW、NE和近S-N向数条断裂控制,周边均为高峻的构造侵蚀中、低山地和丘陵,地貌复杂,反差较大,海岸曲折,岬湾相间,岛礁众多,海蚀地貌发育。基岩海岸的岸崖陡峭,侵蚀岸滩较多,港湾深邃,狭窄港道较多[9-11]。
风暴潮或称暴潮(storm surge)是由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风暴潮会使受到影响的海区潮位大大地超过正常。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影响海区涨潮相重叠,会使水位暴涨,海水涌进内陆,造成巨大破坏[5]。风暴潮灾害影响的空间范围一般由几十平方千米至上万平方千米,时间尺度约1~100h,其破坏力介于地震海啸和低频天文潮波之间,但有时风暴潮影响区域随大气扰动因子的移动而变化。
三都澳近邻海域是我国海域中风浪较大,受热带风暴和台风风暴影响频繁,风暴潮较为严重的海区。该区域年平均风速在7~10m/s之间,而我国其他海区一般在4~7m/s之间,甚至更低。因而三都澳沿岸地区每年遭受台风风暴潮的威胁和造成的经济损失都相当巨大。近10年来,直接影响三都澳沿岸的台风多达12个,且每年都造成数十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表1)。特别是2013年的“潭美”、2009年的“莫拉克”、2006年的“桑美”、2005年的“海棠”等都造成大量船只损毁沉没、沿海养殖业毁灭性的损失,受灾人口百万左右,倒塌房屋万间以上,直接经济损失多达几十亿元。
表1 近10年影响三都澳的台风
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水华现象。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海洋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增殖和聚集,引发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内水体变色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并不一定都是红色,而是许多种赤潮的统称。发生赤潮时,通常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数量、种类而使得海洋水体呈红、黄、绿和褐色等。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有人为因素引起的,可能但不一定是一种有害生态现象[2]。赤潮的发生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随着环三都澳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入海,海洋污染日趋严重,使沿海的赤潮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损失越来越大。仅2009—2013年,三沙湾大片水域均发生赤潮,致使大量缢蛏绝收,经济损失1亿元,长毛对虾苗死亡3亿多尾,经济损失达5 000万元,大黄鱼、小黄鱼等当地特色经济鱼种也死亡百万余尾,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
海岸侵蚀是指在波浪、潮汐和潮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下引起的岸线蚀退和下蚀的现象。主要包括台风、风暴潮、暴浪和河流改道等自然因素[4],人为地在入海河流上游修建拦水坝和防洪坝,引起的河流入海泥沙的减少,海滩采砂以及不合理的海岸工程建设等也能引起滨岸物质能量动态平衡的破坏,造成海岸侵蚀。海岸侵蚀的特点是地域广、种类多、程度强。基岩海岸的海岸侵蚀,多会造成基岩岸壁的淘蚀和崩塌。
近几年,三都澳近岸地区由于过度的开发,如渔港码头建设、围垦养殖、开山采石等,海岸侵蚀和侵蚀造成的山体滑坡及岩壁崩塌的灾害愈发严重。局部地区岸线后退近10m,在一些基岩岬角和陡峭的岩壁处(如三都岛东部、小岁屿东北部等),受季节性降水、潮汐、波浪作用的冲刷剥蚀,多处坡脚底部分布有碎石、块石崩积物。致使沿海道路受阻,海岸环境发生变化,破坏了生态平衡,让人们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海洋灾害的预报和防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的系统,预报和防治工作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只有加强科技防灾减灾的思想观念,把依靠科学技术作为海岸带防灾减灾的根本途径[12],才能减少灾害的损失,才能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三都澳沿岸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海洋灾害,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防灾减灾的任务十分艰巨。根据三都澳沿岸海洋灾害的总体特点和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海洋灾害情况,建立灾后实时调查制度。以海洋部门为主其他相关部门相互协助、各尽其责,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复浪费,将各自分管区域的海洋灾害情况及时通报当地主管部门,同时建立海洋灾害评估标准和体系,以便为海洋灾害预报部门提供灾害预报的实时数据,为制订防灾减灾和救援措施提供科学依据[13]。
进一步加强对海洋环境预报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海洋台站观测及浮标观测系统,加强省市海洋预报台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改善通信条件,增加海洋预报的次数,更好地利用现有水文气象观测资料,提高预报的精度和准度,在相关部门的协同、共享、互惠的基础上,及时准确地预报海洋灾害,为区域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14-15]。
目前,人类在大力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活动日益频繁,越来越认识到依法和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但是,还是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造成了海洋污染的日益加剧和海洋资源的不断匮乏。归根结底是因为少数人的法制观念淡薄,忧患意识不强,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不计后果。因此,强化法制建设,完善海洋综合管理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势在必行。
每年海洋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思想意识松懈、麻痹造成的,如许多渔船通信定位设备陈旧,凭自己的经验来主观臆断未来海况,出海作业依靠经验,遇险时未能及时通报附近的海洋部门等,这就给海难事故留下了很大的隐患。因此,加强渔民和海上工作人员的防灾意识,增强他们的基本业务知识是十分必要和急迫的,同时,需要各有关部门做好海洋知识和海洋灾害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尤其对渔民要进行预防和避免灾害的职业培训,用最少的科技投资可换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李培英,杜军,刘乐军,等.中国海岸带灾害地质特征及评价[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141-143.
[2] 杨华庭,张宝元,张家诚,等.中国气象洪涝海洋灾害[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302-307.
[3] 黄庆福.加强海洋灾害地质学研究减少海洋工程灾害[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4,13(4):99-104.
[4] 刘以宣.华南沿海的活动断裂[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5(3):12-21.
[5] 蔡清海,杜琦,钱小明,等.福建省三沙湾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海洋学报,2007,29(2):156-160.
[6] 王宪,李文权,张钒.福建省近岸港湾沉积物质量状况[J].海洋学报,2002,24(4):127-131.
[7] 刘家富,郑钦华,陈洪清.三沙湾的水质状况[J].台湾海峡,2003,22(2):201-204.
[8] 中国海湾志编撰委员会.中国海湾志:第七分册(福建北部海湾)[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4:78-126.
[9] 刘文新,栾兆坤,汤鸿霄.乐安江沉积物中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学报,1999,19(2):206-211.
[10] 福建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建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R].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162-196.
[11] 福建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编委会.福建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研究报告[R].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103-185.
[12] 孙云潭,于会娟.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概述[J].中国渔业经济,2010,28(1):47-52.
[13] 董月娥,左书华.1989年以来我国海洋灾害类型、危害及特征分析[J].海洋地质动态,2009,25(6):28-33.
[14] 黄发明,欧阳芳.福建沿海主要海洋灾害与防灾减灾对策[J].福建地质,2002,17(1):15-18.
[15] 高华喜.我国海洋灾害的风险预测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7):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