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类节目的回潮与思考——以《挑战文化名人》为例

2015-11-16 21:42曾素萍胡霞琴
声屏世界 2015年5期
关键词:益智类文化名人类节目

曾素萍 胡霞琴

栏目责编:吉 庆

江西卫视推出的《挑战文化名人》,从形态上看是一档典型的益智类节目。益智类节目的起源大概可以从1955 年6 月7 日美国NBC 广播电视网推出的一档名为《64000 美元问题》的节目开始,该档节目因其巨额奖金红极一时。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我国出现同类节目,至此电视观众走过了《开心辞典》所掀起的全民答题热,也经历了益智类节目长时间的消退。现今益智类节目又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收视法宝回归到各大卫视荧屏,并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江西卫视《挑战文化名人》就是这种新一代益智类节目的代表之一。

挑战名人:从选秀到选智的变化

2011 年10 月23 日,原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俗称“限娱令”。从表面上看“限娱令”的出台是限制娱乐节目的播出比重,平衡我国电视各类节目的播出比例。而从根本上看,“限娱令”的出台是对电视文化责任的一次深刻的拷问和警醒。

在这个背景下,江西卫视《挑战文化名人》节目应运而生。没有导师按钮,没有转椅,也没有让人心惊肉跳的24盏灯,《挑战文化名人》让笼罩着光环的文化名人走下“神坛”与草根选手进行正面交锋。节目题库涉及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民俗文化、中华礼仪、中医药学、中国戏曲音乐、中国书画、汉字、中国科技文化、神话传说等各个方面,考的是知识广度,拼的是智力水平。在第一期节目中,文化名人“小于丹”蒙曼就被自己的答题弱项中医题折磨的“苦不堪言”,面对诸如“‘胃之关’是哪个部位?”这样的题目,蒙曼一改以往的淡定从容手抵太阳穴直呼“上帝”。原来大师也有软肋,也可以被挑战。

文化与娱乐对接:营造雅俗共赏的氛围

一、创新求异,设置悬念冲突,破模式化的桎梏。为何在央视《幸运52》之后,益智类节目一度没落,是因为当时该类节目模式化与同质化倾向日益泛滥,简单来说就是节目自身缺乏个性特征,节目内容和内容的表现形式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最终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

电视节目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深厚文化底蕴并不是带来高收视率的保证,只有用有效的电视手段传递文化才能持续吸引观众注意力,这一强有力的电视手段就是——悬念。利用特有的电视悬念手法促使观众亲身参与节目,进而改变了观众的“看客”角色,使场外观众成为节目的编外参与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节目的收视。

但悬念仍是现今益智类节目的软肋,无论是闯关答题还是写字比拼,选手所面对的或是主持人,类似原先的《幸运52》,或者面对的是同一水平线的人,仍旧是谁答对谁就牛。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挑战文化名人》并非是做成最初的答题闯关节目,其亮点在于平民选手并不是直接面对主持人。他们面对的是拥有“学者”身份的文化名人,他们与文化名人答题竞赛来获得胜利。身份的悬殊造成巨大的戏剧冲突和看点。节目以全新的形式和观众一起挑战智慧、分享文化,以唤醒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重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节目在紧张刺激、悬念迭起的追逐过程中,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把文化名人拉下神坛,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名人,草根选手与名人的正面交锋增加了节目的悬念性,更加吸引观众。没有导师按钮,没有转椅,也没有让人心惊肉跳的24 盏灯,文化名人更多了一份儒雅。“挑战无高下,挑战有达人”,《挑战文化名人》口号简单明了地传递了节目的宗旨。

二、雅俗共赏,荧屏的自我教育。虽然批评现今的电视荧屏已经成为一种娱乐至死的舞台,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节目必须是“阳春白雪”。众所周知,大众传媒应该具有以下四个功能: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监督功能、娱乐功能。在节目内容供大于求、观众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市场环境下,观众喜好和心理仍是制作电视节目的标杆。因此即使是文化类节目也应符合电视的传播规律考虑观众的需求,如何让文化类节目做得贴近观众接地气,这仍是文化类节目最重要的目标。以文化资源作为精神内核,把娱乐作为表现形式,做到文化与娱乐对接,营造文化类栏目雅俗共赏的氛围。

因此,《挑战文化名人》中选手与名人之间不是单纯的对立,也不是虚假的客套,更多互动如同老友间的调侃,这不仅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更是给这档文化类节目增加了趣味性。

同时,观看《挑战文化名人》的过程,也是全民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教育润物无声、点滴在心,要比任何说教都更加有效。著名历史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蒙曼直言《挑战文化名人》“使人自省”的成分弥足珍贵,“这档节目不同于其他节目,这并不是一种竞赛,也不是知识点的卖弄和炫耀,而是一个求知者对自身文化的探寻,让名人与普通人平等地一同去丈量我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浩瀚的文化面前每个人都应该自卑,都应该学会自省,因为名人也会犯错。”

“使人自省”是一种文化自觉、自信,更是一个媒体、一档节目面对受众时的态度。信息飞速传播和媒体烘托塑造了太多的“一夜成名”,也将更多光环笼罩在了极少数“明星”身上。在《挑战文化名人》这面“使人自省”的镜子里,也许会出现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英雄不止一个,专家也会被拍砖。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名人开始“自省”了,观众离“自省”还会远吗?

三、寻找草根背后的故事,突出温情路线。在节目中不仅能看到紧张的对决,也能看到人性温情的一面。所有的挑战者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鲜明的个人特点,不管愿望或小或大,都体现了普通人真实的一面,而这些微小的故事恰恰是吸引观众的一个特点。因为观众能够从这些挑战者中看到自己的身影,也是恰巧符合这个时代草根精神的主题。

在《挑战文化名人》中将挑战者回答问题的结果与自身的愿望相结合,使节目的不确定结果从大奖花落谁家升华到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也是对自我命运的剖析。

在《挑战文化名人》中每个人都会讲述自己的愿望,导师则会给出相应的奖金金额。在纪连海那期中其对战高中历史课代表“小苹果”范欣衡,听闻范欣衡此番参战是为赢取奖金,帮助治疗北大一位患有癌症的学姐,纪连海当即在节目中表态,不管选手是否能赢得奖金,他个人愿意捐出一万元。节目录制结束后,范欣衡已请节目组将纪连海老师的捐款直接汇给学姐。这让人对那些高高在上的名人有了更温情的认识。

潜在危机:莫要让文化盛宴变成几个人的狂欢

一、互动率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双屏互动。可以说,在真人秀类节目兴起之前,电视益智竞猜类综艺节目是互动性最强的娱乐节目形式,不仅节目的参与主体已经上升为普通的电视观众,他们通过电话或者网络报名等方式成为节目嘉宾,在节目规定的时间、场地内,按照节目的游戏规则回答各项问题。同时在节目推进的过程中,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成为节目互动环节的重要补充,现场观众可以通过随机选择而向台上嘉宾挑战,同时也可以用手中的按键器帮助现场嘉宾回答问题,而场外观众则可通过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参与节目。

但是,《挑战文化名人》官方微博几乎没有转发和评论,这在现今双屏甚至多屏互动的时代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为什么这么一档优秀的节目却没有引起广泛的互动?由于不同的观众对于多屏互动接受度不同,且不同年龄层的用户使用媒介客户端的心理状态也不同。如何将那些使用率较高的观众吸引到收视中来,并引导观众进行一个良性的互动成为扭转局面的关键点。

二、益智答题类节目的局限。益智类节目题目的设计是益智节目维系该档节目收视的重要纽带,《挑战文化名人》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对传统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良,新颖的内容与活泼的形式使其在短期内迅速积聚起极高的人气,但以答题为核心的节目若主题素材的匮乏将会直接限制其长久的生存。同类型题目的反复出现,提问角度的思维定势,相同题目多次出现,都是造成观众审美疲劳的因素,同时选手为了取得胜利而纯粹蒙题的现象时有发生,从长远来说这不利于一档节目的持续发展。

总之,观众是电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档节目要想获得长足发展,需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始终以满足观众诉求为根本追求,以超前性的电视策划坚持栏目的创新创优,进一步深化节目外延,明确节目定位。在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如何保持个性,拒绝同一化和低级趣味,将是决定益智类节目长久生存的关键。

猜你喜欢
益智类文化名人类节目
浅析益智类节目的教育意义和知识观呈现
益智类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益智类玩具爆发 数据显示我国玩具相关企业连续两年增量超过120万
韩国汉诗中的齐鲁文化名人形象研究
文化名人与淮扬菜
文化名人
———刘训毅
益智类体育项目在银川市中小学普及和推广的研究①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