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触电”的得与失——以网络剧《匆匆那年》为例

2015-11-16 21:42□刘
声屏世界 2015年5期
关键词:影视剧小说时代

□刘 静

文学“触电”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领域,自第一部纪实性电影《定军山》被搬上银幕,随后“红色经典”、戏剧剧本、军旅等题材也陆续与观众见面。随着时代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视野也越来越宽广,原有的影视题材尤其是传统的观看模式已难以满足他们的观看欲望,这就需要影视人员更多地开拓眼界和思路。现如今,一种新的剧种——网络剧逐渐兴起,并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一方面得益于网络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以网为纸笔”的网络作者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会有优秀的网络文学被改编成影视剧本,才会有形形色色的影视剧进入观众的视野。

《匆匆那年》是根据九夜茴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网络剧,以方茴和陈寻的早恋故事为主线,交织着五人青春时期纯真懵懂的感情和友谊。自2014年8月4日由搜狐网站独家播出以来,受到的关注程度相较于小说而言可以说是有增无减。相比而言,电视剧版的《匆匆那年》在人物设计上并没有太大的改动,情节虽有增删,但总体上来看并不影响故事主线的发展,只是在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以及整个画面氛围时并没有像小说描写的那样深刻、有感染力。文学和影视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改编过程中出现偏失难以避免。作为新锐导演,姚婷婷在角色选择和画面、场景设计上驾驭的并不是很成熟。

改编过程中的可取之处

网络剧独特的发展前景。该剧自播出以来,除了各位演员名气大增外,作者九夜茴的名字更是上了各大搜索榜的前几名。此外,本次改编的是一个新剧种——网络自制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音视频网站、传媒集团等开始涉足其中,并且在主题、风格、表演等方面渐趋成熟。对于日渐疲乏的传统观影模式,网络自制剧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在大数据时代,网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数据分析,精准的锁定收视群体,特别是从“网生代”一族逐渐壮大的趋势来看,网络自制剧无论是在制作方面、播放周期、传播方式、后期反馈,还是在收视群体方面都有着传统模式无法比拟的优点。这些对电视剧版《匆匆那年》获得超高的点击率功不可没。而小说《匆匆那年》改编成影视剧并且以“网络剧”的形式推向市场,在现在市场中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双赢模式。

电视剧版中的闪光之处。改编的过程中,导演不可避免的加入自己的主观因素,或增或删,都是根据影视艺术独有的特征来进行的。在电视剧版中有几处印象极为深刻:赵烨本想买一双战靴备战“耐克杯”,却意外得知父亲下岗的消息,便打消了念头;乔燃在出国之际,选择了向方茴“表白”,但是用了他的方式——沉默的表白,在黑板上写下了六个字:乔燃喜欢方茴,简单的一个场景,导演却给了一个无声的长镜头,沉静中的乔燃心中的苦闷和无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酒吧里陈寻在方茴的手指上戴上了易拉罐环,两人相视中,少年时懵懂的感情在心里已然是占据了某个角落。这些场景原著中是没有的,导演的创新使得人物形象更真实,更具有生活气息,无疑是点睛之笔。

改编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任何事物都不会单纯地被定义为某一类,透过文学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更是如此。一般而言文学是通过文字表情达意,影视则是通过视听来完成这个过程,二者原本属于两个不同的艺术范畴。但在现阶段影视剧本处于“匮乏”时期,所以,很多具前瞻性的导演将目光投到了文学改编上,并运用现代的传媒技术完成了从纸质艺术到声画艺术的转变。

“角色还原”不当造成心理预期失衡。小说中人物个性鲜明:陈寻果敢,乔燃守望,方茴安静胆小单纯不漂亮,赵烨阳光灿烂,林嘉茉美丽活泼。五个个性迥异的人谱写了青春的乐曲,是这一代人的缩影。因此,小说一出就唤醒了人们心中潜藏的记忆。电视剧版在人物选择上基本上是沿袭了小说风格,改编过程中的“角色还原”属于极其关键的一个部分。看过小说的人,对其中的人物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很容易和被选出来的影视剧中的角色进行对比。电视剧版中主要角色,在性格塑造上和原著并无太大的偏差,但这是在抛开“高中时代”这个特定年龄阶段来说的。特别是“陈寻和方茴”,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感觉,他们身上都没有那种高中生应有的稚气和青涩。演员在表现方茴的安静和胆小时有所欠缺,并且忽视了她内在的坚强。陈寻的扮演者更是抛弃了年龄的概念,在众多“高中生”的教室里显得格格不入。即使是穿上带有青春记忆的校服,也难以掩饰经过世俗社会带来的改变,学生时代的“纯真”也难以复原。

“环境跳脱”造成时空错乱。在叙事环境上,小说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印象。比如对方茴奶奶家——大杂院的描述以及新中国五十年大庆时的场景等,并且随着他们的活动范围出现了很多标志性的建筑。但是电视剧版在环境方面呈现得并不完美,多处为营造“旧”时环境,进行后期色调调整,而不是通过外力还原当时的场景,比如说经常出现的那个有外置楼梯的教学楼。此外陈寻他们逃课去看世界杯时的小卖铺的布景过于破旧简陋,新中国五十年大庆时出现的立交桥又太过于充满现代气息。而另一方面导演又把那个时代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还原,像教室、操场、方茴家等。但是这些镜头组合起来后拼接感太强,易造成时空错乱,整部剧在环境设计上就没有精雕细琢。此外,除偶尔有一辆京A 车牌的出租车一闪而过外,并没有显著性的标志,略显朴素的校服出现在车水马龙的现代化都市中显得格格不入。

“怀旧元素”生硬添加。所谓怀旧,是通过对过去某个时段发生的事情或者某些具体事件的进一步加工、美化,从而使得观众的内心情感需求得到替代性的满足,也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现实反应。小说前半部分描写的是五个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和爱情,后半部分则是大学时代的呈现,作者九夜茴娴熟的笔法更是带领我们重新领略了那段时光,这五个人身上似乎都有我们曾经的影子。电视剧版沿袭了相同的主题,并向广大观众展现了许多怀旧符号,装磁带的随身听、录音机、吊扇等。除此之外还有专属于“那个时候”的叛逆:在门上放一盆水欺负同学,为了逃避晚自习而拉掉电闸,上课和老师唱反调等。总而言之,在主题方面和原著并没有太多的出入,但是整部剧并没有呈现出浓郁的怀旧氛围。虽然电视剧版中添加了许多怀旧元素,但都是标有“青春色彩”符号的生硬添加,正如书法初学者往往是“形而下者,器艺先行,形似而神非”。最后,在人物表演过程中,并没有从心底里释放那种“情绪”,而是变成了单纯述说台词的工具,感染力就可想而知了。

《匆匆那年》自播出以来,超高的点击率已经证明了此剧确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各种瑕疵也是不容忽视,尤其是角色还原部分,正如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通过网络投票或海选,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角色选择,以最大限度减少观众心理预期的失衡,在整个过程中必然会引起更多关注。网络是双向互动,制作方可参考网民的意见进行适当调整,这种制作方式在国外的电视剧制作过程已屡见不鲜,但是在国内并不成熟。当下,无论是在剧本创作,还是影视制作,都应紧跟时代的步伐,融入时代的元素,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给予影视制作人员带来的机遇,在以后的网络剧的制作过程中才更能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1.周 颖:《电视叙事和电影叙事及小说叙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0)。

2.边 勋:《论小说与电影叙事艺术的差异》,《电影文学》,2008(12)。

3.陈仕国:《消费主义时代下的怀旧叙事和审美体验》,2013(10)。

猜你喜欢
影视剧小说时代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翻拍影视剧是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