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月
关于微博信息传播特性的评论层出不穷,综合起来不外乎:第一,传播主体的草根化和平民化,传播权力下放;第二,传播途径的多极化和复杂化,可以实现多对多的传播;第三,传播内容的即时性和碎片化,传播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布、修改、补充、删除和更新信息,而且字数限制也让公众的碎片化思考能够被更加便捷地随时记录;第四,传播方式的互动性和交织性,传授界限模糊,信息发布与反馈周期缩短,也因此导致去语境化的阅读和思考,网络谩骂与站队现象丛生。微博新媒体的这些特点催生了公民新闻的兴起和繁荣,这一不同于整个传统新闻专业内涵的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使微博 “将颠覆某些传统的新闻观念和报道手法,也将给传统新闻专业主义带来理念上的变革。”①
从表面上看,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新闻行业最大的挑战就是对新闻制作、发布、反馈等层面的挑战,但是这些技术性因素最终影响的却是对整个传统新闻专业定义和内涵的质疑,是对建立和保证客观性、独立性以及公共利益机制和规则造成的颠覆和冲击。
传统新闻专业内涵的退化。维持传统新闻专业内涵的行业规则和例行程序在微博时代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首先是对速度的追求,降低了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标准。微博的即时性又让传统媒体的“截稿时间”更短和周期更快,这就必然导致公众难以知晓事件或议题的客观全貌,加上微博的碎片化呈现特性和去语境化阅读,“破坏了原有的新闻业为公众提供全面和丰富信息的功能”。②例如通过微博展现的雅安地震中某地方台节目主持人“穿着婚纱”播报新闻的行为,虽然解释看似圆满,但不得不说其时效性损伤了新闻客观性,同时事件主角的真正用心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质疑。其次,碎片化客观上降低了媒体受众对深度的追求,微博只能用煽情化的方式来吸引公众,当然会导致“新闻准确性”的相对缺失。而这一传统新闻专业伦理的弱化反过来又使其丧失了新闻专业内涵中最为关键的媒体公信力。例如某杂志因为错误转发 “金庸被去世”的新闻而不得不辞退编辑,《大公报》因为错误转发“习近平坐出租车”的假新闻而向社会公开道歉。再次,微博虽然在新闻爆料和突发事件中可以抢尽先机,但是爆料人在传播信息时的观点、态度也会很自然地融入其中。例如在对待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号召大家捐款的新闻中,一条官方微博的捐款号召却得到了上千条 “滚”字的回复,这种事实无奈和价值混淆本应是新闻专业内涵所竭力避免的,但是在微博上它 “更多的是提供给围观者想要的,而非公众需要的,后者体现出的并非新闻价值而是娱乐价值”。③为了能够迅速跟上碎片化的公众,传统媒体不得不抛弃传统新闻专业内涵中最为重要的客观、准确、中立和不偏不倚,而是被迫选择了快餐化、浅薄化和庸俗化,变得过于追求时效、娱乐、浅薄以及情绪化和主观化。最终的结果是与新闻专业内涵的日益退化和背离。
传统新闻专业理想的异化。在职业理想层面,传统新闻专业内涵也在职业新闻工作者中面临着重构。在微博新媒体实践层面中强烈感受到的时效性、贴近性和趣味性,以及似乎被绑架的新闻客观性,都让传统新闻记者不得不快速地作出判断和选择,从而很自然地减少了求证和思考的时间,所以对原有新闻程序和规则的忽视就成为家常便饭。传统新闻的专业内涵虽然历经波折却依然是新闻行业最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其原有内涵的外延却出现了分化,实践操作中越来越妥协。微博实践中每次出现这种事件,无论专家学者还是专业新闻记者都会强烈呼吁新闻媒体应该坚守应有的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必须加强新闻专业内涵和价值的信念坚守,但是现实社会的诱惑和微博新媒体所固有的特性却让这种坚守和承诺一次次的失守,最终大家看到的是媒体的一次次食言和言行不一的种种举动。
媒体责任从微观上来讲是为了保证每一名公民应有的知情权,从宏观上来讲则是协调整个社会以维护公共利益,但是微博等新媒体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则会导致假新闻泛滥和谣言四起,同时伴有知识产权权利的侵害,个人隐私的泄露,淫秽信息便捷传播等,这些都会让公众对所接受信息产生一种无奈感和茫然感。这些行径不仅造成新闻专业内涵退化和理想异化,也使得整个传统新闻专业内涵的根基变得摇摇欲坠。
传统新闻专业组织的危机。微博新媒体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人人拥有话语权,这种权力的下放直接会导致职业媒体人的身份危机。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与公众有明确的从传播到接受的限制,记者永远处于信息生产的主导地位,但是在如今不仅从传播到接受的限制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传统职业记者甚至沦为信息接收者而不是生产者,不得不无奈地接受公众微博的二手信息。这种专业身份的瓦解,直接后果就是公众开始具有直接左右议程设置走向的干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高兴于公民媒介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但是另一方面,记者所受的专业培训越来越失去独立性,其专业价值也越来越弱化,传统新闻专业内涵意识也变得越来越淡薄。在这种压力下,传统媒体中的部分知名媒体人纷纷抛弃旧业进入新媒体或干脆自己创办自媒体。例如高晓松的《晓说》,潘跃飞的“雷锋网”等,他们在网络上传播自己的“理性”言论,但是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不再是传统记者的面目,而是只提供观点的评论家。
另外一个后果是公众的自主选择权明显增加,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不同媒体以获知信息,也因此导致了媒体整个运营模式的改变。“传统的新闻由科层式的新闻机构组成,其商业模式奠基于广告及发行。但是公民新闻网站、新闻日志、维基百科、优酷等草根媒体则由社区网络组成,内容由公众提供,重视对话、协作、平等多于利润,是下放式及民主化的运作模式。”④
传统新闻专业伦理的失范。传统新闻的职业伦理首先是提供真实的新闻,以保证它维护公共利益价值的媒体责任。但是微博新媒体所固有的开放性特征,使得每一名普通民众都可以在更广泛的时空内参与到信息的生产、传播与消费过程中。这不仅使提供真实新闻变得相对困难,也使得媒体的相关责任主体与客体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界限模糊。
微博新媒体的传播主体不仅缺乏客观性的信息制作理念,而且由于理念缺失而更加热衷于快餐新闻的速递,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于:第一,把关不够,容易造成假新闻泛滥;第二,专业失范,有些报道照搬微博未经核实的内容容易导致以辟谣方式传谣;第三,情感偏激,网络舆论容易影响情绪和判断;第四,理性不足,公众习惯于快速阅读和浅阅读,强化了新闻的娱乐化和快餐化倾向。⑤
作为一项新技术,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客观上让公众有能力更加主动地参与公共事务和融入现代生活,更加合理地参与新闻生产以及平等参加各项社会事务。微博对传统新闻专业内涵的挑战表明,新媒体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和专业深度并日趋完善。不是我们不再需要传统新闻专业内涵,而是要对它价值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重塑思考,最终目的是强化新闻专业内涵对整个新闻业的支撑性作用和促进新旧媒体相互融合,这样可以保证整个新闻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越是在变化和变革的时刻越要做好传统新闻专业内涵的坚守,但是也应当因时而变最终达到相互融合。我们一定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使媒体从业人员具有独立思考和保持中立的能力,任何时候确保以公共利益为新闻生产的根本原则。
新闻理念:坚守客观性。尽管受到微博等新媒体的冲击,原有的新闻客观性理念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但它们在本质上仍然是在坚守传统新闻专业内涵。在业务操作层面,新闻报道仍然注重时效、新鲜、亲近等原则,但在准确、客观、公正的标准下,微博的即时性和碎片性不应成为新闻准确和深度的绊脚石。问题的解决途径只有相互融合,我们建议一方面传统记者应该与微博活跃用户建立良好关系,依靠这种即时和简便的手段核实信息来源,收集各方面意见;另一方面在发现公众情绪化言论的基础上要注意及时引导和疏通宣泄情绪,努力提供全面更加公正客观的关于事实的报道和评论,在新闻理想层面,注意保证自身提供的新闻准确、公正、客观,以应对速度和时效的挑战。总之公众的理性不应该是观点的聚集,而应当是对客户事实和新闻深度的价值认同。媒体性质无所谓新旧,受众只需要有价值的新闻。
传媒组织:媒体身份重构。一是专业传媒人的身份重构。因为受到微博等新媒体冲击影响,“记者”这一称谓已经不再具有往日的辉煌,传统的专业记者和编辑已经感到严重的身份危机。其实细看当今利用微博 “公民记者”所发布的信息就可知道有些担心是多余的。的确与新媒体相比在发现新闻和爆料新闻方面,传统记者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在效率上无法做到与微博及时跟进和面面俱到,但是在信息的海洋中,如何发现有价值的浪花往往是公民记者无法完成的。他们发布消息的价值取向大多是源于利己而不是利他。所以微博时代,新闻记者首先应该利用微博发现线索,对错综复杂的新闻点进行梳理和探究意义,注意明辨真伪和合理选取事实,做好议程设置和把关工作,还要做好意见领袖,通过记者微博这一平台重塑自己的新闻专业主意新内涵。二是专业机构的身份重建。在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专业机构从小到大,始终处在嬗变和相互融合之中。现在传统媒体一要继续推进媒体融合,着力打造全媒体;注意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提供 “正新闻”,凝聚正能量,重塑媒体地位和权力;三是要依靠媒体融合建立分众化渠道与平台,利用不同载体不同应用传递信息。通过规模经济构建全新的运营模式,以期在进一步压缩媒体运营成本基础上,继续保持新闻专业内涵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新闻伦理:价值以人为本。微博等新媒体由于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权力下放的后果之一是公众表达欲望的几何倍增。深层次来讲就是公众更加关注自身,更加关注个体以及个体身边的小事。传统新闻界不仅要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对公众利益的坚定支持,还要在保证普遍受众利益的前提下注重个人的利益。尤其是要额外关注可能导致的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这也是新旧媒体相互融合的重要体现。
传统新闻界既应该从个人的角度入手来选择和报道新闻,提供参考现实的基础,加强人文关怀,同时传统新闻界也应该合理利用微博,把一个个分散的个体连接起来编织成社会关系网,以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和社会,最终达到相互融合的目的。当然,前提是要真切地尊重每个新闻对象和新闻客体。
新闻教育,夯实基础。新闻教育在历史学和新闻实践两个层面受到了微博等新媒体的巨大挑战,但是这种挑战的根源却是来自于思想的革新和技术的进步,所以现代新闻教育如何相互融合利用好微博新媒体才是关键。对于教育者来说,微博不应该仅仅被看做是接收和发布信息的平台,更应成为一种新旧媒体相互融合的教育工具,能够深入课堂,互联师生和开拓创新。此外,鉴于新闻专业主义内涵的提法在当今受到的冷落和边缘化,现代新闻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气质,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经历,利用所学的新闻基础知识分析微博新媒体存在的问题,以期可以辩证地认识新闻专业内涵的重要性和本质;让学生们通过微博时时了解学界和业界的动态,在比较中自主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既然新闻专业内涵的概念有着随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动态变化的含义,新闻教育也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促进新旧媒体相互融合。巩固新闻专业内涵基石,培养新闻人的职业品格和专业素养,增强对职业共同体的认同,微博新媒体在促进新旧媒体相互融合中大有可为。
相对于微博新媒体信息挖掘容量的无限,传统媒体的信息量可以看做是一个有限容器,这就决定了微博新媒体与传统新闻专业内涵之间的嬗变、坚守与相互融合必将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当然这并不必然代表传统媒体的劣势,传统新闻专业内涵的丰富性可以成为传统媒体以质取胜的杀手锏,因此新旧融合将是唯一必然结果。
在新闻价值的定位方面,既要因媒体性质而异,也要及时保持与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微博等新媒体的相互融合,传统新闻内涵的价值和原则必须要坚守,更重要的是媒体要始终坚持在以事实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新闻的全面客观报道,注重平衡新闻矛盾双方的话语权,而不应该偏听偏信。归根结底,媒体无所谓新旧,我们所做的就是要把握新闻规律与现实矛盾之间的平衡,同时促进所有媒体的全面相互融合。(作者单位:河西学院)
注释:
①王晴川:《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②③李艳红:《从伦理和评价维度解析网络新闻业的职业模式》,新闻记者,2013(3)。
④鲁曙明,洪浚浩等:《传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45。
⑤叶铁桥:《传统媒体不能被微博牵着鼻子走》,新闻记者,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