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与广播新闻生产流程的改进

2015-11-16 18:27曾学优李晓晓
声屏世界 2015年1期
关键词:广播终端受众

□ 曾学优 李晓晓

目前,媒体的融合特别是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广播媒体所倡导的融合,大体上都只是其与互联网、新媒体之间的单向融合,很多都还没有真正明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到底应该如何融合。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在媒体融合中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把传统主流媒体打造成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新型主流媒体。”对于广播媒体来说,过去是,今天依然还是主流媒体,未来更应成为习总书记所说的“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新型主流媒体”。

广播媒体的互联网思维

对于广播媒体来说,其传统主流媒体形象的确立,最重要的是其在新闻宣传中的公正性、权威性,以及其强大新闻采编力量所带来的新闻真实性。广播新闻生产即内容的生产不但是广播媒体能够成为传统主流媒体的基础,更是其能否运用互联网思维,改进甚至重构其生产流程,从而实现其从传统主流媒体向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新型主流媒体转变的关键。

在现有的体制之下,广播媒体要完全实现用互联网思维来改进甚至重构广播新闻生产流程,其实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首先,目前的广播媒体虽然都意识到了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重要性,而且也都已经开始行动,勇敢地迎接新媒体的挑战,有些已经开始了与新媒体的融合。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对于大多数广播媒体的管理者和从业者来说,他们在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可能还只是以“互联网意识”来进行组织和开展,而没有真正从“互联网思维”的高度来考虑。从“互联网意识”到“互联网思维”,其实有着很大的差别。从互联网意识出发,大家可能认为,传统广播媒体只要联上互联网就可以了。说到融合发展就简单地认为,把传统广播媒体的音频节目传输到互联网上就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融合。更有甚者,以为只要传统广播媒体都建起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也就达到了深度的融合,有人甚至觉得融合发展最终的结果将是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一统天下。这些观念都没有掌握互联网思维的真谛,没有真正明白互联网思维的平等、开放、分享和体验等特征的内涵。

其次,一直到目前,很多广播媒体自己本身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各自为战的现象非常严重,这阻碍了用互联网思维来改进广播新闻生产流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说到底其实是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是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传统媒体。就像英国BBC广播公司,在互联网思维指引下,BBC实现了全媒体的成功转型。它既成功建立起了按需索取的视听节目与信息服务系统,也实现了媒体合纵连横地实行深度融合,建立起了真正的全媒体发布平台。同时坚持以内容和品质作为核心竞争力,主要编辑方针是以受众为先、以内容为先、以品质为先,实现了在传播过程中听众的分享、体验。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是BBC公司是作为一个传统媒体集团整体来实现的。反观广播媒体,虽然在省区一级,广播媒体都已经与电视媒体进行了合并,组建了广播电视台,或者是成立了广播电视集团,但是无论从内部组织结构,还是从广播生产流程来看,并没有实现整体的融合。广播依然是以广播专业频率为基础来运行,广播新闻生产的核心部门——广播新闻中心仍然是单独运作,很少有将各广播频率的新闻采编队伍进行合并,然后统一广播新闻内容生产的。而在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都一直是各自为战,每个专业广播频率都拥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在这种各自为战的状态下,要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广播新闻生产流程,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在媒介传播中,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是什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差别最关键在哪里?新闻博客聚合网站《美国赫芬顿邮报》一位高管说得好:“在《纽约时报》,对于作者而言,发表通常意味着一则新闻完结,但在《赫芬顿邮报》,发表则是一则新闻报道生命的开始。”这句话可谓是一语中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理念上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最为重要的是,受众得以深度参与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发表并不意味着报道的终结,它的生命周期在受众的推送、分享、体验中得以延续,这正是“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所在。

尽管这里说的是纸媒《纽约时报》,但对于传统的广播媒体来说,道理却是相通的。现在广播新闻的生产,还是与《纽约时报》的新闻一样,刊播之后即意味着完结。因此,要做到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广播新闻生产流程,那就是要做到使广播新闻的生产与新闻博客聚合网站《美国赫芬顿邮报》新闻的生产一样,发表是一则新闻报道生命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要弄明白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状态下,广播媒体的受众有些什么变化?广播受众的特点和收听行为又有哪些变化?根据广东赛立信媒介研究公司于2013年6月在北京、沈阳、武汉、上海、西安、广州、重庆七城市进行的新媒体及移动互联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五年里,传统收音机收听终端的使用比例由82.7%下降到63.2%,车载终端的使用比例略有变动,但基本维持在25%左右。变化最大的则是使用移动互联终端收听广播的比例,从2009年的10.2%大幅上升至50.3%。从总量和变化趋势上都可以看出,在连续强劲的增长后,手机、平板电脑已经成为广播不容忽视的收听终端,其重要性未来还将继续加强。也就是说,广播未来的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在移动互联终端的表现。

而移动互联终端受众的新特征则有三个表现,一个是受众低龄化特征明显。根据调查,使用电脑和移动互联终端收听广播的受众中,34岁以下的受众占比都超过了70%,其中,有近50%使用移动互联终端的受众年龄为25-34岁。二是受众收听时段的碎片化。除了晚上睡觉前可以被称为移动互联终端使用的黄金时间外,“等车时”“上下班路上”“无聊时”“午休时”“工作间歇”这五种场合下都有超过20%的受众会使用移动设备上网。而只要在移动设备上网行为发生时,广播都能够以一种恰当的形式出现,被用户使用。因此,移动互联终端受众在收听时段上呈现出碎片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很难找到传统广播收听中的“黄金时间”。三是移动互联终端受众收听的内容更加娱乐化,表现在对新闻类节目的喜欢程度时,移动互联终端受众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娱乐时尚新闻(46.5%)、社会民生新闻(34.9%)和国内时政要闻(30.2%)。而一般受众的对新闻类节目的喜欢程度,则是国内时政新闻(44.3%)、社会民生新闻(38.3%)和国际时政新闻(33.3%)。

广播媒体新闻生产流程的改进措施

广播传播形态和受众的变化,既逼迫广播媒体必须改进广播新闻生产流程,同时也为广播改进新闻生产流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现阶段广播媒体要想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新闻生产流程,就是要在全媒体生态环境下,汇集、解读、分析和生产各类新闻产品,为广播受众提供分众化的新闻服务和个性化的新闻体验。也就是说,广播媒体要从以内容制作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将广播的播出渠道转变为互动平台,把广播媒体打造成新闻产品的分发平台。具体来说,广播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可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在新闻的采访环节上,针对互联网注重分享和体验的特点,在将广播媒体自有的传统型记者改造成全媒体记者的同时,尝试新媒体的“用户生成内容”(UGC)节目运作方式,使广播媒体从内容提供商向聚合型媒介平台进行转变。

在广播新闻的采访环节上,可以进行改进,把地方广播电台各专业频率的所有记者统一管理,并将其改造成为具有全媒体功能的记者,也就是目前一些传统新闻媒体正在执行的“一岗双责”制度。当然,这种从上而下的“一岗双责”制度很难真正培养出具备全媒体功能的记者,因为这不是一种内在的需要而是外力的作用。因此,需要广播媒体在加强传统的传播渠道的同时,还搭建起全媒体传播的平台,比如移动客户端、网络电台、网站等,使内在需求成为改造传统广播媒体记者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再集中所有的记者,强化新闻采访力量,真正建立起全媒体新闻的采访队伍,将新闻作为其内容发布的重点,使广播媒体成为真正的新闻内容提供商。

当然,仅有这些还很难满足互联网思维下的广播受众对新闻的需求。因此,可以尝试目前新媒体的“用户生成内容”(UGC)节目运作方式,利用广播媒体自己建立的网络电台、网站及其他新媒体的平台,吸引广大受众参与到新闻报道当中来。BBC的一档在线节目《目击》(eyewiness)曾经策划过一次报道,为过去一百年的每一天制作一份国家档案,任何就某一个特殊日子有故事要讲的人都将被邀请来做录音,并与其他人分享和记忆。应该说,这种亲历者“口述历史”类的节目本身就比节目制作方主动构筑的宏大叙事更具个性化特色,也更具可听性和分享性。如果广播媒体能够用互联网思维,组织和策划这样的新闻报道,无疑会使广播媒体的新闻生产更符合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规律。

第二,在新闻的编辑环节上,针对互联网多媒体和超文本的特点,广播新闻编辑不但要能够熟练进行广播新闻的编发工作,同时还要成为微信、微博、网站、新闻客户端及其他新媒体传播平台的编辑者,改进单一的编辑思维。无论广播媒体是自愿还是被迫,加强广播媒体自身的新媒体建设,都是必须的。微信、微博、网站、网络电台以及新闻移动客户端等一切可能与新媒体融合的平台,广播媒体终将有一天必须面对,而且有很多平台现在已经在面对,无线传输覆盖早已不是广播唯一的传播渠道了。广播新闻的生产,也早已不是只针对无线传输覆盖这唯一的传播渠道。因此,在广播新闻编辑环节上,必须及时改进广播媒体原来的单一编辑思维,要将编辑培养训练成可以同时应对微信、微博、网站、网络电台以及新闻移动客户端等多种新媒体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实现广播新闻的一次采编、多次加工、多次传播。现阶段,广播媒体在这方面尤其应该引起重视,并逐步加以实施。

由于大部分编辑还带着传统编辑思维的惯性,很不适应这种互联网多媒体和超文本的思维,总觉得单靠我一个编辑之力,是很难实现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有的甚至觉得因为太复杂或者太艰难,没有必要去改变这种现状。因此,必须尽快改进广播编辑的生产流程,将多媒体编辑纳入广播日常编辑工作当中,并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才有可能尽快扭转这种不利局面。

第三,在新闻内容的编排上,要针对广播受众的变化和移动互联终端受众的特征以及互联网海量和共享性的特征,改进广播新闻的编排方式,将广播新闻内容碎片化、新闻信息海量化、节目编排轮盘化,以此来满足多样化听众的多样化需求。根据赛立信公司的调查,利用移动互联客户端收听广播的受众已占到了广播受众的一半左右,这些受众的收听习惯与传播较之广播受众使用收音机收听广播的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按照传统广播受众的收听习惯,早晚上下班的高峰,是在车上的受众广播收听的高峰期,而早上6点左右和上午9点左右,则是在家的受众收听广播的高峰期。然而,利用移动客户端收听广播的受众,其收听广播的行为是随时发生的,并没有明显的收听高峰。面对这些变化,广播媒体最好能够有一个纯专业的广播新闻频率,而且这个专业的广播新闻频率,必须采取类型化的广播新闻编排方式,让受众随时打开收听终端,就能够收听到新闻。这样不但满足了传统广播受众的收听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移动互联客户端的特殊要求。

第四,在与受众的互动上,要针对互联网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点,采取更加便利的方式,加大广播新闻生产过程中与受众的交流与互动,在广播新闻传播中更多地采纳受众的看法和评论,从而丰富广播新闻传播的层次和内涵。在传统媒体中,互动性强是广播媒体的一大优势。但是,相对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而言,特别是在广播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广播媒体的互动性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逊色太多。因此,面对广播媒体移动互联端听众越来越多的现状,广播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尝试采取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互动方式,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比如,在新闻评论方面,当播发了一条可以引起受众兴趣和讨论意愿的新闻后,可以通过广播平台和其他新媒体平台,包括广播媒体的官方微信、微博及其他各种媒体自己开发的即时交互工具,收集受众的各种评论,然后将这些评论进行编辑、加工,再进行播出。正如《美国赫芬顿邮报》一样,要使广播受众得以深度参与新闻生产的过程中,让广播新闻通过在受众的推送、分享、体验中得以延续其生命周期,而这正是“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所在。

猜你喜欢
广播终端受众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通信控制服务器(CCS)维护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多功能北斗船载终端的开发应用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