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波
摘 要:依据文献综述和网络学习实践,笔者发现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面临着认知性、策略性和情感性缺失。为了弥补这些缺失,利用设计研究的方法,以通用学习设计为概念框架,以Web2.0理念和技术为支持,提出了三个设计原则:一是为了弥补学习者认知性缺失,设计应充分利用Web2.0作为支架的特征,提供多种灵活的表示结构和方法;二是为了支持不同的策略性缺失,应基于Web2.0的交流工具和自我反思的特点,设计应提供灵活多样的表达工具和方法;三是为了支持不同的情感性缺失,应利用Web2.0的社会性的特征,提供多种灵活的选择参与和互动。利用这三个设计原则创设有效的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支持环境,以促进学习者学习。
关键词:网络课程;Web2.0;通用学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73-04
一、问题的提出
在保证优质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网络课程中有效的学习支持是保证学习者学习的关键。但是,从国内外的研究和笔者从事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论坛的讨论中,多数没有对话题展开深层次的交互;大部分学生登录到平台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学习;部分网络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设计没有提供工作流式的步骤和脚手架;很少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踪、分析及给予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对学生的自我反思支持不多;大部分学生想认识其他人。出现这些问题可能的原因是:第一,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很难获得个性化的支持;第二,从情感上讲,如果学习者获得学习支持,意味着会暴露个人的弱点;第三,网络课程的设计还是针对特定的学习者,而非面向多样化的学习者。因此,可以发现学习者在网络课程学习中的面临情感性(缺少持续性的关心)、认知性(表现在记忆、语言、问题解决等方面)和策略性(表现在学习方法、交流、分享和协作等方面)缺失。
带着这些问题,为了弥补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中面临的情感性、认知性和策略性缺失,通过文献调研、学生访谈和学习平台相关的学习记录发现Web2.0的技术和理念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所以,通过思考学生在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面临的情感性、策略性和认知性缺失的问题,采用设计研究的方法,通过迭代式的设计,提出设计原则,以期待解决此问题。
二、Web2.0对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支撑模式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本质是为学习者搭建合适的脚手架,而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环境对学习影响非常大,正如舍基所说:“行为的改变取决于机会,而非动机。”更确切地说,在网络课程中要为学习者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提供合适的学习机会,给予学习者个性化、适当的、持续的学习支持。通过理论解析和实践总结可以推出,Web2.0的理念和技术能够支持这样的学习环境,如图1所示的Web2.0对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支撑模式:
从多种途径来识别Web2.0对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环境支撑模式的要素,该模式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标,以通用学习设计为概念框架,以Web2.0理念和技术支撑为核心。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有没有一种通用的符合学习规律的概念框架;二是什么技术能够对概念框架提供有效的支持。而通用学习设计和Web2.0给予这两个问题满意的答案。通用学习设计和Web2.0可以被认为是作为两个方法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如图1所示,网络课程学习支持环境是一个系统,三角形内是Web2.0,三角形外是认知性支持、策略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当Web2.0三角形越大,所支持的也就越有效。在这里,强调二者的相互作用,因为全面的解决方案需要关注Web2.0和通用学习设计,只有它们有效的整合,换言之,只要Web2.0支撑作用发挥到最大,学习者的学习就会更有效果。
1.以通用学习设计为概念框架
通用学习设计理论提供了一个思考网络课程中学生面临情感性、策略性和认知性缺失的框架。UDL(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通用学习设计源自建筑学,框架基于扩展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的机会(Rose & Meyer, 2002)。旨在通过精心地设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通用学习设计的核心是使用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它提出了指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设计的三个原则,这些原则源于脑和神经科学有关人类学习的最新研究,大脑中有关学习的区域,分成三个相互联系的网络:认知网络,专门接受和分析信息如名称、事实、数字等(“是什么”的学习),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策略网络,专门计划和执行动作(“如何做”的学习),用于解决问题、选择、运用和修改策略网络;情感网络,专门评价和决策(“为什么”的学习),并且学生想学习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通用学习设计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路径(Dolan & Hall, 2001),提供适应的教学策略和设计原则,聚焦于信息表达方式、知识表达方式和学习方式。根据通用学习设计的原则,运用Web2.0技术和理念支持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环境,探索在认知网络、策略网络和情感网络方面有效的设计原则,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2.Web2.0技术
Web2.0技术支持的教学交互过程中,出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目的,学生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活动一起交流、分享和协作,通过Blogs、Wikis、播客、Email和微信/微博等进行同步或异步的讨论。它既是交互的有力支撑工具也是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环境创设的脚手架,其应用和功能包括:
(1)交流和社会学习工具:技术支持能够进行同步交互(视频会议、播客、聊天、博客和电话等)和异步交互(论坛、邮件、群组等);
(2)提供更多的案例:教师和学生能够为学习和元认知提供案例,通过微信、微博、博客、Wiki等。endprint
(3)支架:基于工作流的、步骤式的问题解决过程,如RSS、计划、时间线、认知模型软件等。
(4)自我反思:提供多种反思的方式,如博客、Wiki、同步聊天、微信、微博、播客等。
三、设计原则
Web2.0支撑的网络课程学习支持环境的设计研究,聚焦于Web2.0理念和技术支持环境下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支持环境的设计,通过迭代式的设计将Web2.0和通用学习设计理论与网络课程连接起来,为促进学习提供了设计原则。这些设计原则是对Web2.0支撑的网络课程学习支持环境的理解的提升和设计特征的概括,作为一个解释性框架用于指导实践(错误!超链接引用无效。)。根据通用学习设计的框架和Web2.0的理念和技术提出三个设计原则(J. B. Howard, 2003; K. L. Howard, 2004; Lancaster, 2011; Write & Guide, 2012):
原则一,在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环境中,为了弥补学习者认知性缺失,设计应充分利用Web2.0作为支架的特征,提供多种灵活的表示结构和方法。
认知过程维度包括六个维度: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六个维度是连续的,被假定为认知的复杂程度,反映了学习的路径。为了给予学习者认知性支持,知识论坛提供了“在基于别人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观点”、“引用其他人的观点”、“允许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论”、“利用协作工具协同创作”、“发表个人的重要观点”和“提炼新的观点”六个支持工具。(D.R.Garrison & Anderson,2008)提出了认知性存在的概念,主要通过基于文本支持的持续性对话和反思来促进意义和理解的构建。(Reigeluth & Moore, 2011)认为认知支持包括那些支持学生建构对于学科领域的理解和提升学科领域的能力的要素,具体的形式包括文本资料、数字资源、人际交互、按顺序利用信息、反馈和评价等。如表1所示的认知性支持设计原则,例如:当为学生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或单元,可提供多种结构、目前的信息,如视频讲座、数字化文本、基于活动的探索或示范。
原则二,在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中,为了支持不同的策略性缺失,应基于Web2.0的交流工具和自我反思的特点,设计应提供灵活多样的表达工具和方法。
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环境中,为了给予学生策略性支持,应当抓住两个问题:一是运用什么方法;二是什么时候运用。如果创造的情境是为发展技能,那么提供指导(解释、示范、实践提供即时反馈)是有帮助的;如果是为发展复杂思维,那提供模拟和虚拟的世界是合适的;如果是为记忆信息,那经证实的记忆方法和策略是有好处的。并且,在解决问题之后,学习者可通过自我反思学到更多。(D.R.Garrison & Anderson,2008)提出促进学习者了解和对话在网络学习中至关重要。如表2所示的策略性支持设计原则,当要求学生反应对于知识的理解,可提供一系列的工具,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回应,如写、幻灯片、口头、视频、绘图等工具和方法。
原则三,在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中,为了支持不同的情感性缺失,应利用Web2.0的社会性的特征,提供多种灵活的选择参与和互动。
(Sylwester,1995)认为情感对于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情感驱动了注意,也就驱动了学习。同样,在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环境中,给予学习者持续的关注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情感,以便于更好的学习。情感能够促进有意义的对话和学习过程的进展。相互支持的社会性情感回应是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对话的必要条件(D.R.Garrison & Anderson,2008)。互动也很关键,通过互动学习者可以操练重要的社会技能和批判性思维技能,促进对情感的依赖。(Darling-Hammond,2012)提出有效的互动包括分享原始观点、通过辩论消除不同观点、解释对现象的思考、提供评论、观察他人策略以及倾听解释等。(Kagan & Kagan,1994)在大量积极的学习者执行问题解决任务时,鼓励同步的互动,(Johnson & Johnson,1994)也认为在互动中同伴之间要表扬、帮助、鼓励和支持彼此的学习努力,促进彼此的成功。同时,(Slavin,Hurley,& Chamberlain,2003)提出要确保学习者的平等参与机会,让所有的学习者有机会作出贡献。如表3所示的情感性支持设计原则,鼓励并允许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领域内学习的主题或概念,参与协作学习进行积极的互动。
四、总结
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环境的设计原则目的是为支持每个学生高质量的学习,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有效的支持策略会随着学习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正如(Darling-Hammond,2012)所指出的那样,支持策略的合理性取决于: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者带入学习过程的知识技能以及经历的特点、学习的目标以及达成这些目标相关的学习评价。为了给予学生持续的认知性、策略性和情感性支持,Web2.0理念和技术的出现,为其提供了可能,而通用学习设计为其提供了概念框架,因此,Web2.0和通用学习设计是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环境设计中两个重要的互动要素,互动体现在Web2.0的支持程度,犹如两个运动中的圆,内圆是Web2.0,外圆是通用学习设计,内圆越大,说明支持的越好,就更有助于学习者学习。
依据设计研究的范式,根据对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环境的解析,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认知性、策略性和情感性缺失的原因,以Web2.0为支撑模式,以通用学习设计为概念框架,提出了有效的设计原则。那么,后续的研究会根据这些设计原则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收据数据、分析数据、输出结果、与研究问题比较,开始新一轮的迭代过程,以达到对设计原则和学习支持环境设计实践的逐步求精,获得一个更满意的设计。
参考文献:endprint
[1]洛林.W.安德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宋述强,曾小牧.“目的性学习”与“知识建构社群”——加拿大多伦多大学“CSILE/Knowledge Building”项目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5,222(7), 88-90.
[3]杨南昌.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D.R.Garrison, & Anderson, T. 21世纪的网络学习研究与实践框架[M].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12.
[5]Darling-Hammond,l.Powerful Learning[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Dolan, R. P., & Hall,T. E.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Implications for large-scale assessment[J].IDA perspectives,2001,27(4),22-25.
[7]Howard, J. B.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An essential concept for teac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Teacher Education,2003,19(4)113-118,1040-2454.
[8]Howard, K. L.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J].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004,31:26-29.
[9]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Handbook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M]. Learning together. 51-65.
[10]Kagan, S., & Kagan, M.The structural approach: six keys to cooperative learning[M].Handbook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1994, 115, 33.
[11]Lancaster, P.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J]. Colleagues, 2011, 3(1)5.
[12]Reigeluth, C. M. & Moore, J.Cognitve Education and the Cognitive Domai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M]. Education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2011,vol,2.
[13]Rose, D. H., Meyer, A. Teaching every student in the digital age: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J].ERIC,2002.
[14]Slavin, R. E., Hurley, E. A., & Chamberlain, A.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Theory and research[M]. Handbook of psychology,2003.
[15]Sylwester, R. An educator's guide to the human brai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J].1995.
[16]Write J. & Guide, P.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J]. Just Write! Guide, 2012, 55.
(编辑:杨馥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