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战争片的六次变化

2015-11-14 20:24张智华
艺术评论 2015年11期
关键词:战争片

张智华

新中国战争片的六次变化

张智华

战争片作为电影的一种类型至今仍吸引着无数的观众,特别是反映那场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和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的影片,更已成为电影史上珍贵的宝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影视创作对这一领域也有着或深或浅的探索。由于社会环境、导演经历、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原因,新中国战争片主要出现了六次变化。

第一次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以《地道战》《地雷战》等战争片为标志,主要表现强化我军力量、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主旨,符合中国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创作视角多采用仰视,革命队伍是崇高而伟大的,对革命军人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化乃至超人化的描绘,部分军人形象走上了神坛,具有高、大、全的倾向;较少表现革命军人的私人情感,即便涉及到其私人情感生活,往往也是一笔带过,且这种情感要服从对军人英雄气概的表现。这一阶段战争片表现手法比较简单,视听语言处于初级阶段,有些形象比较单一乃至粗糙,缺少变化,属于“扁平人物形象”。

第二次变化以谢晋导演的战争片等为标志。这些影片多根据真实事件创作,生动地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场面与官兵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精神,风格真切朴实,角度新颖,塑造出一些英雄人物形象,表现出深刻的人文精神,震撼人心,如《高山下的花环》等,构成了中国战争片的反思阶段。这一时期的战争片多角度地表现战争、反思战争。部分革命军人的形象走下神坛,融入了正常的生活。影片对革命军人私人情感方面的表现也逐渐增多。如《小花》(1979)、《西安事变》(1981)、《一个和八个》(1984)、《喋血黑谷》(1984)等。其中谢晋的战争片反思尤为深刻。

《高山下的花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闪耀着人文思想的光芒,充满了智慧与激情,悲壮之气、阳刚之美比较明显。谢晋说:“《高山下的花环》为国家牺牲了自己生命的战士,留下一张账单……这些都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烈士欠账,是这篇小说最动人的地方,是全片的核心。拿起来这个剧本,这个小说,马上就产生想去拍的创作冲动。”该片充分展示了生死存亡的敌我斗争,也没有回避尖锐复杂的内部矛盾。正是这些错综交织的各种矛盾,表现出了人物形象各个方面的特点。残酷、紧张、复杂、多变的环境,难以预料的世事,战争、权力、政治等,都对人物命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物语言个性化比较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素养、情趣与时代氛围。该片打破了条条框框,有所创新,有所拓展,塑造出梁三喜、靳开来、韩玉秀、赵蒙生等血肉丰满、个性突出、颇有新意的人物形象:梁三喜胆识过人,人格高尚,堪称铁骨铮铮的英雄;靳开来勇猛刚强,正义凛然;韩玉秀善良正直,顾全大局;赵蒙生自私自利,投机取巧。

谢晋借鉴了好莱坞战争片的相关元素,根据中国国情进行发展。邵牧君《为谢晋电影一辩》称:“好莱坞电影素以讲究叙事技巧著称,不仅中国电影从中借鉴学习,世界各国电影莫不如此。这点‘亲缘关系’是无伤大雅的。然而在内容上,中国电影有它自己的民族特色,它反映的是中国的民族生活和社会矛盾。而谢晋电影的精萃所在,也正在于它以史诗的规模揭示了中国人民感受最深、最具有时代特色的重大社会矛盾……谢晋在艺术上是个富有开拓精神的人。”《高山下的花环》使谢晋成为中国战争片的探索者。

第三次变化以翟俊杰导演的战争片等为标志。其战争片准确地表现了战争双方的特点,对任何一方都没有简单化。

《血战台儿庄》是翟俊杰作为导演的开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正面描写国民党军队为抗击日本侵略军而浴血牺牲的全景式影片。1985年6月,四十多岁的翟俊杰接到了《血战台儿庄》的电影剧本。他和摄影师出身的另一位导演杨光远决心用镜头谱写一首昂扬的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正气歌。尊重历史是两位导演一直坚持的态度。翟俊杰把聂荣臻元帅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重要战役介绍》一书撰写的序中的一句话作为电影的基本姿态:“许多为民族独立而英勇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士的精神,与在抗战期间为抗击日本侵略军而壮烈牺牲的无数共产党员、我军将士和人民群众一样,仍然令人崇敬不已”,认为国民党爱国将士都是中华儿女,和地道战、铁道游击战的英雄一样都值得歌颂。

在拍摄中,翟俊杰坚持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无论哪种表演风格都必须统一到“纪实性”的艺术风格中。他力求把战争片的四要素——“烟、火、血、土”在影片中强化到极致真实的境地。影片中的战场情景严格按照当时的历史场面来拍摄:梳不通的头发、干枯的皮肤、满是灰尘的衣服、快速点射的枪支、发乌发黑的鲜血……

为了追求片子的写实感,剧组严谨地考证了史料。翟俊杰亲自把关挑选演员,没有选一个大牌明星,而是推出了一批形神兼备的“这一个”。翟俊杰认为如果选明星,观众总会觉得那是表演,所以他选那些观众不是很熟悉但是有表演功底的演员,不仅力求形神兼备(拿着历史资料照片比对去找演员),而且尽量选择部队文艺团体的演员,以体现那种与生俱来的军人气息。影片中敌我双方的军服也是严格按照历史资料由人工一针一线缝出来的。电影虽然投资并不高,但却通过真实而生动的个性化语言和神态,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的人物,表现出历史人物的不同特点:蒋介石的圆滑和果断,白崇禧的干练和儒雅,张自忠的稳健与刚毅,池峰城的勇猛与火爆,汤恩伯的狡黠和多疑以及韩复榘的粗鲁和耿直……在刻画国民党爱国将士的英雄形象时,也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李宗仁坚毅沉着的大度胸怀、张自忠不计个人恩怨的英雄风范、王铭章浴血奋战且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直至无名的老兵和小兵先后与敌坦克同归于尽的壮烈行为,共同谱写出中国军人英勇抗敌的壮歌,让人心弦震动。尤其是片中的蒋介石形象,更与以前大陆影视作品中的蒋介石形象大不相同。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国民党师长王铭章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主持追悼会。突然日机来袭,空袭警报大响,轰炸声四起。身边一个高级军官赶忙对站在广场上的蒋介石说:“委员长,是不是马上避一避? ”蒋介石一把推开那个军官说:“慌什么!我们身为军人,要以王师长为榜样,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这个经典的镜头画面是根据历史档案拍摄的。蒋介石面对日机轰炸仍然从容不迫,不愧为抗战军人之领袖。蒋经国听说后,很是震惊,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复制了一盘录影带,宋美龄女士也看了。据说蒋经国观看后有这样一句话:“大陆拍这样一部影片,我们应该做何回答呢?”不久后,蒋经国决定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37年后,终于把苦苦的乡愁化做了喜悦的重逢。有人认为,是《血战台儿庄》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

《血战台儿庄》采用了“纪实性和文献性的风格”,不仅应和了当年的纪实美学的时代潮流,而且也为影片所要表现的历史内容找到了一种合理且合适的叙事方法和形式。与一般的戏剧性历史叙事结构不同,《血战台儿庄》所追求的是历史的原风貌。表面上看似就事论事的文献缝合,以便突现其中的历史真实性;而实际上,在临沂之战、滕县之战、台儿庄之战这三个战役的板块之间,隐含着作者的精心创意。这三大板块,不仅分别表现了每一战役的具体形势和战况、战法的不同,而且在每一段落中突出一个主要英雄形象 临沂之战中的张自忠、滕县之战中的王铭章、台儿庄之战中的池峰城。从气贯长虹,到悲壮激烈,再到血肉长城,影片的气势在步步推进,而影片的主题则在层层深化。更重要的是,影片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为叙事核心和推动情节的枢纽,让这一人物形象照应情节结构及其人物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构成一个自然的叙事整体。

1989年,中国电影史上最大的电影摄制组——三部六集的《大决战》剧组成立。《大决战》是一部全景式展现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对垒的鸿篇巨制。在中国历史上,三大战役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大决战,而且是政治、经济、人心的大决战。如何通过这部战争巨片、通过真实的历史艺术地揭示出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大决战》摄制组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翟俊杰奉命担任《大决战》第五摄制组——国民党统帅部的导演,负责拍摄从蒋介石一直到国民党统帅部阵营的历史人物。翟俊杰认为,客观真实地表现出决战之际国民党统帅部的情景特别是蒋介石的形象是他这个摄制组的主要任务。为此,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一方面想方设法收集、考证和研究有关国民党将领的生平资料,特别是决战之际的文字记载和纪录影片;另一方面反复观摩国内影片中国民党将领形象,分析、借鉴别人创作的成功经验。

在《大决战》中,翟俊杰没有丑化、脸谱化当时国民党统帅部中的历史人物,而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塑造。翟俊杰认为国民党统帅部中的历史人物,包括宋美龄等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是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只不过他们和共产党人代表的利益不同、坚持的立场不同、信奉的信仰不同,于是才形成了中国两种命运的决战。

在《大决战》中,翟俊杰仍然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塑造蒋介石的形象。摄制组经过反复研究,最终选择了赵恒多出演蒋介石这一角色。赵恒多对蒋介石的认识较为客观。除此之外,赵恒多外型酷肖蒋介石,他的年龄也与三大战役时的蒋介石相仿,尤其是赵恒多在四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养成了一种军人的素质和仪态。事实证明,摄制组这一选择是很到位的,赵恒多按照导演“纪实性表演”的要求,以其朴实贴切、自然生动的表演将国民党连连溃败、江河日下境况下只能望洋兴叹的蒋介石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后来台湾有关人士看了赵恒多演的蒋介石后也称赞他演得到位。

对其他众多的人物,翟俊杰认为在难以“工笔”、只能“速写”的情况下,要紧的是依据人物生平对其性格特征予以“点睛”。他对片中出现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逐一明确性格定位:何应钦儒雅练达、顾祝同稳健内向、蒋经国老成而机敏、蒋纬国潇洒刚气、李宗仁兼备城府和韬略、陈布雷谦恭忠实和文人风骨,傅作义善于洞察判断、谨慎却不逢迎,杜聿明有胆略且敢于直陈己见。

电影毕竟是一门艺术,即使是历史题材,也需要相应的艺术加工,这样才能感人、好看。在拍摄中,翟俊杰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修改,力求能够更好地体现文学剧本所要表达的意图。他遵循的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历史题材创作原则。

第四次变化以冯小宁导演的战争片等为标志。特点是军人形象多样化、表现手法多样化、视听语言多样化。如《紫日》《红河谷》等。这一阶段战争片无论是展现的战争观念、思想感情、价值取向还是故事走向和人物命运,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发展。这一阶段受欧美战争片影响较大,在军人形象塑造、战争表现等方面或多或少有一些借鉴欧美战争片的痕迹。

第五次变化以冯小刚导演的战争片等为标志。影片多表现战争的残酷与伤痛以及思考,重点表现战争中的人情、人性与人道,对人性的挖掘比较深刻,充分展示在各种社会环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多侧面性及其变化性,促使观众审视过去、思考现在与面对未来。导演遵循现实主义把握生活的基本审美原则,根据生活的复杂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在不同的电影中体现不同的创作个性,有不同审视生活的角度,在题材选择与艺术表现上形成不同的风格。有些电影采取戏剧性情节结构,有些电影采取生活性情节结构。有些战争片是创作团队深思熟虑的结果,符合中国的国情与军情。战争片随着社会的大多数观众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趣味的发展而变化。这一阶段战争片中军人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性格和情感,血肉更加丰满,具有了“圆形人物”的特征。这一方面是由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加,中国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中国电影观众的欣赏品位和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观众需要更多的情感饱满、个性丰富、更具人情味的军人形象。

《集结号》根据杨金远小说《官司》改编,导演冯小刚,编剧刘恒,主演张涵予、邓超、袁文康、汤燕、廖凡、王宝强。该片塑造出谷子地、老刺猬、姜茂才、吕宽沟、焦大棚、王金存、大烙饼、刘泽水、张政委、王金存媳妇等个性鲜明的形象。片头、片尾设计十分独特,表现了战争的惨烈。摄影具有浓厚的战场气氛,音响逼真。前后两段故事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前段故事正面表现谷子地连队英勇善战,牺牲很多,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与人的价值;后段故事寻找烈士遗骸,探讨有名英雄与无名英雄的关系。《集结号》表现出人道主义精神,人物血肉丰满,情感饱满而富有张力,使观众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发人们深层次思考,张扬了一种凸显人性光辉的美。该片很“接地气”,具有英雄主义的精神内核与高尚的人格力量。《集结号》适当借鉴了美国《拯救大兵瑞恩》、韩国《太极旗飘扬》表现战争的手法,但特点不同,充分表现了中国的国情与军情。《集结号》宣传与广告也恰到好处,引起观众高度重视与浓厚兴趣。《集结号》名利双收,票房2.4亿元,在内地获得华表奖,在台湾获得金马奖。

这一阶段战争片具备了越来越多的人性和情感。但塑造英雄人物的时候,要把握一个恰当的度。如果一味地营造过多的虚假情节,则有悖于英雄塑造的基本原则,让英雄人物丢失了应该具有的灵魂。

铭记战争、反思战争,是历史赋予人类的使命,只有能够正视战争,对战争与战争片进行深刻的思考,才能唤起人类对和平的珍重,树立起正确的战争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六次变化以吴京导演的战争片等为标志。这些战争片重点表现当代中国军人尤其是特种部队的力量与精神,敌人是恐怖分子与国际雇佣兵。这些战争片在视听效果上达到了高水平。

吴京导演的《战狼》取材于中国当代特种部队,价值观明确,打击黑社会、打击恐怖分子,打击国际雇佣兵。冷锋本领高强,有时违反纪律、追求个人英雄主义,在进入战狼中队前,违抗军令打死了恐怖分子重要头目;在进入战狼中队后,善于和战友紧密配合,同时仍然保持他善于独立思考、随机应变、当机立断、敢作敢为的优点,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拍好这部《战狼》,吴京真诚而辛苦地做好有关准备工作。吴京在中国特种部队体验生活18个月,了解到特种部队的一些特点。现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电影,有时不按常理出牌,需要特种部队随机应变。吴京导演的《战狼》不完美,有的部分比较粗糙,但是仍有一些精彩之处。电影是视听相结合的艺术,战争片尤其是特种部队的战争片更是强调一流的视听效果。吴京导演的《战狼》在视觉与音乐音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第一,镜头与音乐音响震撼人心,富有当代气息,表现了特种部队的特点。国际雇佣兵也是特种部队,中国特种部队一个中队与之激战,是强强对抗。因此,该片大部分镜头与音乐音响大气磅礴,节奏较快,扣人心弦。

第二,真人表演的动作、声音与数字化制作的动作、声音相结合。吴京扮演的冷锋与斯科特阿金斯扮演的国际雇佣兵首领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真实对抗表演。两人激烈打斗后气喘吁吁的状态,比较真实自然。一些高难度的枪战,声音用得恰到好处。为了减少伤亡,有些高难度的爆炸场面与声音用数字化制作。有些战争场面用数字立体声与3D模型场景相结合,突出了立体感。

第三,不同的场景、音乐音响对比度较大,突出了主要人物的个性。国际雇佣兵营救贩毒集团、恐怖分子头子,与东南亚某国家军警展开激战,贩毒集团、恐怖分子头子在枪炮声中嘴里叼着雪茄烟岿然不动、泰然处之、自然而然。一动一静,对比鲜明,充分表现了贩毒集团、恐怖分子头子经验丰富、沉着应战。

第四,高智商、高科技的当代特种部队战争情节与激越奔放的音乐表现出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也突出了中国特种部队的过人之处。

战争片在我国审查比较严格。吴京导演的《战狼》在全国公映并获奖,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2015年5月9日,《战狼》获得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当之无愧。

网络为中国公众生活提供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交际平台,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关战争片在网络上传播也越来越多。有些热点战争片如《战狼》在微博、微信中成为热点话题之一,尤其在“朋友圈”中迅速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战争片在网络传播中引人关注。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及时性、直接性、复杂性、广泛性、互动性(交互性)、平等性、匿名性等特点,传播快捷、接近原汁原味、主体意识较强,但也应该辨析其准确性。

网络传播对中国战争片具有促进作用。网络时代的中国战争片仍在不断探索、不断更新,把“战争特点”和“艺术性”以及网络尽可能地结合起来,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战争片的发展与变化。

总之,新中国战争片在这六次变化的演进过程中,其题材、内容、人物、手法、技术、风格等变得多种多样,在各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爱国精神与阳刚之美,也不同程度地表现了战争与人性、战争与人类、战争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以及对战争与和平探讨等。其中部分战争片的得与失比较明显,体现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战争的认识,以及对侵略者形象的呈现等方面的差异。这当中部分具有较深的思想与精湛的艺术性的影片可与国际上优秀战争片相媲美。

*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重点项目“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注释:

[1]谢晋,倪震.谢晋导演访问记[J].当代电影,2004(1).

[2]邵牧君.为谢晋电影一辩[N].文艺报,1986.8.9.

[3]郭雄,夏燕月,李效莲,李俊臣.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重要战役介绍[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张智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蔡郁婉

猜你喜欢
战争片
《八佰》魂铸家国情
《八佰》对于传统战争片的颠覆
《集结号》:战争片中英雄叙事的突围
浅析《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美学特征
浅谈电影《敦刻尔克》中视听语言的气氛表达
从《血战钢锯岭》《战狼2》看战争片中人性与信仰的呈现
对物理特效助力战争片的探究
探究中国儿童战争片的发展与缺失
战争的女性书写
浅析技术革新对战争题材电影叙事策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