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敦刻尔克》火爆全球的同时,其恐怖、悬疑气氛的表达成为了其区别于其他同类型战争片的一大亮点。影片中并无残暴血腥的战争画面直接表达,导演诺兰却能以其高超的视听语言使每一位观众神经紧绷、心跳不已。本文将从分析视听语言的角度出发,浅谈克里斯托弗·诺兰是如何在《敦刻尔克》中渲染战争的恐怖气氛。
关键词:《敦刻尔克》;战争片:视聽语言
中图分类号:J617.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15-0106-01
一、诡谲多变的音乐表达,从听觉唤醒观众的紧张神经
《敦刻尔克》之所以能制造令观众恐慌、紧张的沉浸式观影体验,其出色的配乐及音响表达是居功至伟的。为电影《敦刻尔克》配乐的汉斯·季默被誉为“好莱坞大片配乐代言人”,他也通过《敦刻尔克》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音效剪辑”和“最佳音响效果”奖。从影片开头,几个幸存的英国士兵而对着漫天飞舞的劝降传单,随着敌人枪响,英国士兵们落荒而逃,钟表滴答声的音响开始回荡在观众耳边,观众的紧张神经迅速就被挥之不去的滴答声激发,开始为英国士兵的命运捏一把汗。
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中,滴答声已成为了一种特色,它是诺兰在电影中营造恐怖气氛的音响利器。在《敦刻尔克》中,错落的滴答声和紧张的心跳声频频出现,它可以渲染恐怖气氛并让观众紧张,同时还隐喻了剧情中大撤退的时间紧迫,进一步加强了观众的恐慌感。
除去滴答声之外,战斗机们掠过空中时频频发出的尖啸声也在刺激着观众的听觉神经。诺兰在《敦刻尔克》中的战斗机演绎上十分考究,无论是英国人引以为豪的喷火式战斗机(spitfire)还是德国制造的BF-109和JU-87俯冲轰炸机都很还原史实,让观众更身临其境地感受二战。在影片中,德军的JU-87俯冲轰炸机可谓是英法联军的梦魇,其所到之处的英国士兵无不胆颤心惊。JU87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其独有低沉的尖啸声,如鬼魅在风中呼号。在二战中,纳粹德国空军大量投入的JU87不但给予地而目标毁灭性的打击,同时它独有的发声装置所发出的尖啸声也给地而的士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在《敦刻尔克》中,诺兰十分真实地还原了JU87的尖啸,并且通过IMAX等技术手段,令其所表达的恐怖感倍增。
在《敦刻尔克》的配乐中,“谢泼德音调”的运用也增加了观众的紧迫感。“谢泼德音调”由间隔八度的若干音调复合而成,随着音阶上升,高音强度逐渐减弱,中音强度不变,而低音逐渐增强显露出来。这种音效充满了诡异感,音调似乎一直上升,事实上却在原地徘徊。
《敦刻尔克》中随着剧情发展深入不断前进的“谢泼德音调”为影片带来了大量紧张感,当敌机来袭、徘徊在海滩上空时,配乐的旋律似乎不断上升,但却始终没有升高,这一方面可以模拟战斗机的轰鸣声,制造压抑恐慌的氛围;另一方面越来越快的配乐旋律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紧张感。
二、无明确主角设置,三条故事线并进从多方位体验紧张
在影片《敦刻尔克》中,明明讲述的是二战前期至关重要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诺兰却并没让希特勒或丘吉尔等政客出现,而是从陆上一星期、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三条故事线入手,将关乎四十万人生死存亡的大事件从每一个切身参与行动中的军人视角串联起来。在如此庞大的历史背景下,诺兰选择了呈现每个小人物的命运。从影片开头不慎掉队但却费尽心力想要回到祖国的英国士兵,到驾驶自家游艇义务反顾驶向战争前线的平民船长,再到击落数架敌机保护战友自己却身陷敌营的英国空军飞行员,诺兰不选择个人英雄主义刻画,通过着重讲述某一人物其冗长的故事来达到反战目的,而是选择海陆空三个阵营中并不举足轻重的小人物来概括整个大集体的故事。不管是争夺他人生存资源想活着回到祖国的普通士兵、被德国鱼雷吓出PTSD的返航士兵、自愿留下帮助法国人的英国将军、还是为了四十万人的存亡只身飞向敌营的飞行员,诺兰通过这些角色或自私或无私的复杂人性刻画,更深刻地向身处和平年代的观众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人之本性,同时小角色的设置也令观众更有带入感,增强了影片沉浸式的观感体验。
同其他战争片不同,影片《敦刻尔克》中全片没有出现敌军人物的刻画,只有寥寥的枪声、敌机掠过的身影以及影片结尾处飞行员被俘时模糊的德军身影。诺兰把敌军放在了影片之外,影片的恐怖气氛却挥之不去,如同幽灵一般萦绕在每个观众的心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诺兰炉火纯青的视听语言讲述。
参考文献:
[1]孙雨薇.论电影配乐的创作手法及其作用——以电影《敦刻尔克》为例[J].北方音乐,2019(09).
[2]胡珺.逼近体验性——以回到现场为目标的《敦刻尔克》[J].影剧新作,2019 (01).
作者简介:刘周乐(1999-),女,江西南昌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在读学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