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婷
摘要:在当下华语战争片的语境下,《八佰》的上映用其特别的方式,在重现惨烈战役的同时,传递了传统战争片中所缺少的反战思想,将华语战争片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作为影院解封后的首部大制作影片,其身上自然而然具有一种使命感,兼具视听享受和家国情怀的《八佰》以电影艺术的形式致敬了英雄,也让经历了疫情洪灾的国人足够提振精神。
关键词:《八佰》;战争片;反战;纪实;平民视角
《电影艺术词典》中战争片的定义如下:“以描绘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故事片。多着重于对人们在战争中的命运的描绘;对战略战术及巨大战争场面的描绘。影片的主人公通常以军事将领或英雄人物为主人公。艺术上常以战争紧张气氛的渲染和存亡攸关的巨大悬念吸引观众。”被称为“救市之作”的战争片《八佰》,不但是一部成功将戏剧冲突、情感共鸣以及影像奇观糅合在一起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主旋律抗战题材电影,同时它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颠覆了传统华语战争片的坐标系,打破了以往战争片中宏大叙事的惯例,淡化了盲目的革命乐观主义,在重现这场惨烈战役的同时,展现了普通人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
一、历史真实的艺术再现
《八佰》取材自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八百壮士”经历四天四夜的激战成功阻截日军十余次的攻击的故事,真实的历史背景使得影片在拍摄过程中更多关注真实感的营造。导演首先将影片中的场景进行了最真实的还原,一砖一瓦搭建起占地200亩的四行仓库,同时人工开凿出一条新的苏州河,对两岸的建筑进行了1:1的实景搭建。在群演的选择上,剧组进行了大规模的演员招募,并对这些型态演员进行集中训练,由他们来体现整个时代的质感,而不是简单地换上衣服,成为画面单调的背景。道具组为了追求真实的历史感,针对不同角色定制了上千件服装,而每一件服装为达到逼真的效果进行了砂洗石磨水洗日晒多等重工序,战争片中必不可少的武器,如步枪、坦克、飞机等都依照史实制作,力求从细节上带给观众最贴近战争的视觉效果。
观众真实感的直接来源,是影片对于这场屠杀式战争的忠实还原。《八佰》打破了传统战争片讲究浮夸的形式与所谓的美感的虚假性,采用了对战争场面“纪录片”式的表现手法,大量由手持摄影拍摄的镜头呈现出逼真的临场感,摄影机模仿士兵们的主观视角环视断壁残垣、遍地尸体的战场,因此观众具有了特别强烈的主观化的参与感。导演毫不避讳将尸体、残肢、和血液融合在一起的肮脏的积水等具有视觉刺激性的特写镜头穿插其中,将残酷、屠戮、血腥的真实的战争场面冷静而客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感受到了视觉与心理上的强烈冲击。
二、聚焦生命个体的平民视角
当下华语片语境下,战争片容易陷入宏大战争题材的刻板模式之中,然而《八佰》选择远离歌颂战争与英雄牺牲的封闭模式,选择用一群逃兵的视点书写普通人如何成长为英雄的艰难历程。影片取名《八佰》,将核心放在了“人”身上,全片通过采用底层视角对个体生命进行强调。平民视角的选择在人物形象与观众之间建立了联系,引起观众認同的观影心理机制。认同是一种常规电影机制,指观众在观赏时忘掉自我,将思想、情感、愿望投射到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上,把电影人物理性化,当作自己的替身,代替自己在电影营造的具体情境中生活。《八佰》采用大量的主观视角,观众因此获得了战士的视点。底层士兵视角带来的是一种更加真实的临场体验,生动传达出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 揭示出了在惨烈战争的环境中人物极度恐惧与无助的情绪,制造出了和观众之间亲密的心理距离,让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到他们的恐惧与战争的惨烈,即看到了他们人性中的弱点。但是这不正是普通人面对战争与死亡时的正常反应吗?《八佰》更多的是把战士们当作“人”而不是“神”来看待,同时导演在人物的行为中铺垫了由贪生怕死的逃兵蜕变为无畏牺牲的英雄的线索,不仅引起了观众强烈的认同心理,同时也触动了观众最本能的情感,对战士的英勇与牺牲报以最诚挚的敬佩。
《八佰》中不存在绝对的主角,这是一部群戏,影片通过多组人物关系进行了英雄的群体化描写,每个人都是这场战争中的参与者,每个人都有被敬佩的权利。《八佰》试图为小人物立传,通过展现这些普通人身上闪耀的人性的光辉,引起观众心灵上的震撼和共情,更激发起观众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对传统战争片主题的变奏
传统战争片总是容易陷入盲目的革命乐观主义之中,影片中时常充满着必胜的决心、封闭式的结局与符号化的英雄人物。传统战争片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幸福近乎完全的对立起来,同时神化了战争、神化了战争的参与者,因此电影《八佰》对传统战争片主题的解构首先体现在对个体生命的强调上。《八佰》关心的是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遭遇和情感变化。士兵们不再是脸谱化的形象,他们会恐惧死亡,会讨论烟、酒和女人,但是战场的惨烈逼迫他们拿起枪与敌人抗争,他们人性中的尊严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被激发了出来;而苏州河对面的教授、妓女、戏曲演员以及黑帮老大等民众也使用了群像的刻画手法,这些质感强烈的人物形象身上都体现出了闪耀的人性光辉,他们是战场之外的平民英雄。
其次,对传统战争片的主题变奏还体现在反战意义的表现上。作为和平年代的战争片,导演将《八佰》提升到了反战题材的高度,在满足观众视觉冲击与情感宣泄需求的同时,还引发了观众对于战争本质的理性思考。在决战生死的前一天,极具荒诞性的真相被揭露:这其实是一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政治秀。四行仓库成为了一个毫无意义的秀场,四百二十位战士早已被安排成了这场政治秀的牺牲者,这给他们的命运增添了浓重的悲剧色彩。仓库上方的观察团、特派员的“好心相劝”以及自然而然联想到的高层的腐败,他们的冷漠与残酷使观众们产生了对这场战争强烈的反感,同时也意识到战争背后都是政治的操控以及其屠戮的本质。
四、结语
《八佰》对于当前华语战争片语境下所作出的探索与颠覆是值得被肯定的,我们的许多战争影片已不仅仅着意于用历史主义的笔调客观地描写战争的外在形态,也不再满足于去单纯地展示战争的胜负归属,而是在充分肯定战争本质的前提下,突出了人在战争中复杂的、深层的心理状态。电影《八佰》兼顾意识形态和商业娱乐功能,从视听、叙事、主题等多个角度将华语战争片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探索出了主旋律战争片的成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