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传》对《五代史平话》的承袭
·董国炎·
摘要
《水浒传》成书过程中,存在多种推动力量。其中地域文化传统和受众社会基础,对此书的发展形成有很大推动作用。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水浒传》在故事脉络、人物关系、人物性情以及审美倾向诸多方面,承袭了《五代史平话》朱温集团的早期故事。说话人讲述的五代史故事在宋代曾经大热,但是各种原因导致五代故事特别朱温集团的故事趋向冷落,朱温集团自身的弱点和社会文化演变使他们的地位不断下降。而《水浒传》承袭朱温集团故事的文学现象,体现了地域文化传统和审美倾向的延续。这种文学现象可能具有比较广泛的文学和文化意义。关键词
《五代史平话》《水浒传》地域文化承袭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中国说唱文学史”(项目编号:13BZW084)阶段性成果。一、五代史故事大起大落与东西分派
1.宋代说话发达,讲史类故事尤其受民众欢迎。时人记载,汴京书场日日拥挤,虽风雨寒暑而听众不减。在北宋后期讲史平话乃至所有说话故事中,有专人表演者只有两种,即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载: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说五代史。专人说专书绝非易事,必须故事好表演好,同行难以竞争,长时间保持上座率,才能形成专人专说。由此可以推想这两部平话当时的成熟程度和受欢迎程度。
“说三分”大热很自然。说书艺人讲三国故事由来已久,李商隐诗歌和苏轼笔记都有反映。北宋后期有专人表演这个故事,是长期发展的结果。但是五代史故事也成为热门,似乎出人意料。其实五代史故事受到欢迎绝非偶然,现存《新编五代史平话》全书含梁唐晋汉周五代故事,可分可合,阅读和讲述都方便。宋元以下另有一种五代史故事,与《新编五代史平话》大不相同,但也充满英雄传奇精神。我们虽然不知道尹常卖所讲的五代史故事具体是哪一种,但这两种五代史故事都有很多说话人讲述成分,富于民间趣味。五代史故事在内容和时间方面很独特。内容方面,《五代史平话》的核心内容,是平民英雄发迹变泰,这是很多讲史故事所缺少,而广大听众特别喜爱的内容,有很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从社会政治结构说,中国社会长期是豪门世族政治,唐代科举对此形成冲击,但是世族政治仍有很大势力。唐代士人的人生理想,中进士之外就是娶五大姓之女,正反映豪门世族之余威。然而豪门世族势力在晚唐五代受到摧毁,晚唐五代是武人得志之秋,政权更替很快。帝王权贵、豪门世族经常成为被取代、被杀戮、被嘲弄的对象。这种情形一再出现,至宋代豪门世族政治难以为继。《百家姓》的编写本意是编一部新的世族谱,但后来看不过罗列姓氏而已,失去了按地位排列豪门的效果。晚唐五代是平民豪杰、草莽好汉崛起之时,他们或揭竿而起,或投身行伍,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公侯将相甚至称孤道寡。朱温、石敬塘、刘知远、郭威、钱镠、杨行密、李昪等等,莫不如此。这是平民精英发迹的时代,其发迹道路其他平民能够效仿。梁唐晋汉周五代中,除后唐李克用父子以沙陀酋长身份利用本民族力量之外,朱温等四代帝王以及钱镠、杨行密等人都是社会下层人物发迹直达权力顶峰。此前历史上也有过下层人物发迹的例子,但是未能大量涌现,那时整个社会政治结构还是世族政治类型。
五代时期平民豪杰崛起现象,受到正统文化和传统史学的淡化处理与曲解。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等著作,对出身低贱的帝王权贵,尽量不写他们早年低贱坎坷经历,以及无赖作风和强梁行为,转而作一些空洞神秘的吹捧,如《旧五代史·汉高祖纪》写刘知远“帝弱不好弄,严重寡言。及长,面紫色,目睛多白”。简直自小就有帝王威严,长大后容貌与众不同,尽显帝王本色。这与《新编五代史平话》写他随母改嫁,自小散漫,无赖习气浓重,他母亲亲口说他有赌钱、好酒、贪花三大毛病,他身上不能带钱等等,形成太大差距。正史叙述帝王君主存在一种模式,一定说他们忠孝仁爱、敦厚深沉、少有大志、尊敬长者、聪明好学,努力向正统文化靠拢,表明他们在社会下层出污泥而不染。而且不但空洞赞扬本人,甚至不着边际地褒扬他们的祖先。《旧五代史》甚至拉扯到尧舜时代,说舜帝的重要大臣司徒朱虎,就是朱温第四十二代先祖。《新编五代史平话》恰恰相反,尽管此书有抄录《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的成分,但有关朱温、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等帝王的发迹史,他们早年的生动故事,却明显出自说话人。说话人故事中这些帝王自小就不安分,打架斗殴,喝酒赌博,习拳脚爱刀剑,结拜兄弟,闯荡冒险,投身行伍或者入草为寇,追求“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生活。说书人故事的核心是下层人物发迹,对个人际遇的关注是重要内容。普通人怎样改变命运并扬眉吐气,是这部平话表现的重心,这正是平民阶层最关心的问题。《新编五代史平话》中《梁史平话》、《汉史平话》的上卷基本都是朱温和刘知远个人的发迹史。这两部平话的下卷都遗失了。或许下卷故事与历史著作矛盾太大,或许上卷与抄录历史著作的下卷实在无法连接,都可能导致遗失。五代故事在北宋大热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们时间紧邻,社会生活习俗、政治经济状况、制度和观念之类比较接近,具有一种“近代历史”意味,宋人容易理解甚至产生共鸣。
然而,三国故事和玄奘取经故事都发展为经典名著,《五代史平话》却陷入冷寂,长期不为人所知。曹元忠发现此书属于偶然,董康影印才保证了此书的传播。董康及后代学者的研究中,无人怀疑《五代史平话》是伪书,对刊刻时间则有宋代元代不同看法。宁希元根据书中大量地名,对照金朝州府建制情况,作了不少考证,提出是金代刊刻,得到很多人赞同。金朝与南宋对峙,比南宋早灭亡40多年。这样《新编五代史平话》刊刻时间与南宋前期或者中期相当,早于《宣和遗事》和“全相平话五种”。而且,书商刊刻时题“新编”字样,是因为金朝人在刊刻时作了一些补阙加工工作。这反映此书底本形成的时间还要更早,确实是小说史上珍贵的早期文献。可惜此书的现代命运仍然非常冷寂,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传播研究热度不可同日而语。
2.另一派五代史故事与《五代史平话》特别是《梁史平话》截然相反。这派故事的叙事角度、故事情节和褒贬态度都站在后唐政权一面。后唐长期以晋阳为根据地,对抗汴梁的朱梁政权,这派故事可以称为“西派五代史”故事。西派五代史故事在元杂剧和明清戏曲中有很多反映,也有明代刊刻的小说文本存世。认识“西派五代史”故事,有助于更好理解《五代史平话》与《水浒传》之间的承接关系。西派故事在开始不久就写李克用受唐朝邀请出山讨伐黄巢,很快渲染李克用怎样发现并重用李存孝。从此李存孝成为全书最重要人物,他勇冠三军,剿灭黄巢建立奇功无数。黄巢灭亡后,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李克用建立后唐与朱梁对抗。李存孝是梁军最大克星,可惜受小人陷害,蒙冤而死。他死后梁将王彦章再无敌手,鸡宝山大战中,后唐十三太保被王彦章一战杀死六人,李克用又惊又气又悔,吐血而亡。后唐少主李存勖卧薪尝胆,历尽艰难才打败王彦章,灭掉朱梁。实际上元杂剧的五代剧目不但大多是“西派五代史”杂剧,甚至主要是李存孝杂剧。关汉卿《邓夫人苦痛哭存孝》、《刘夫人庆赏五侯宴》、《刘夫人救哑子》;白朴《李克用箭射双雕》、陈以仁《十八骑误入长安》、无名氏《飞虎峪存孝打虎》、《李存孝大战葛从周》、《李存孝活挟孟截海》、《朱全忠五路犯中原》、《狗家疃五虎围彦章》、《李嗣源复夺紫泥宣》等剧作都是这种性质。多数剧作元初已经问世,反映这派故事由来已久。
“西派五代史”的小说传播有波折。万历时人钱希言《桐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金统残唐记》载黄巢事甚详,而中间极夸李存孝之勇,复称其冤。为此书者,全为存孝而作也。后来词话,悉佣于此。武宗南幸,夜忽传旨取《金统残唐记》善本,中官重价购之肆中,一部售五十金。
正德皇帝所读刊本质量不佳,才寻找善本。所谓善本可能是原刊本或者其它精刊本。宦官求取不得,重价购买于书肆,价格如此昂贵,可见存世者极少,这反映此书可能刊刻已久。《金统残唐记》最终失传,万历时期有书商刊刻《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流传至今。从书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倾向性分析,此书与钱希言所说《金统残唐记》一致,与《五代史平话》截然对立,可以称为“西派五代史”故事的小说代表。《五代史平话·梁史平话》把朱温作为英雄,详细描写他的发迹史,充满赞赏之情。而“西派五代史”故事把朱温父子写成残暴昏庸又淫乱的万恶之人,甚至不承认他们中原帝王的身份,因而出现“朱全忠五路犯中原”这样的剧目。《五代史平话》写李存孝的篇幅不多,但是明确交待李存孝因为叛变,被李克用亲自抓获并处以车裂极刑。《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写李存孝是天下第一英雄,他的悲剧完全由于小人陷害,李克用则完全不知情。综合《五代史平话》、《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与元杂剧和明清戏曲,可以看出有关五代故事的精彩部分,主要在后梁后唐两个国度,其次后汉刘知远和李三娘个人故事比较发达。晋汉周三代其他人物故事,数量和精彩程度都远远不及。《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主要写梁唐二代,这部小说共60回,梁唐二代的故事近50回,晋汉周三代所占篇幅总共10回而已。戏曲中“西派五代史”故事占压倒优势,肯定朱温的剧作则没有,代表后梁与后唐抗衡的人物是悲剧英雄王彦章。总的看来,两派五代史故事都没有出现经典名著,东派五代史故事衰落沉寂,几乎失传。
二、朱温故事与“水浒”故事的文化背景和消长承袭
后唐极力否定朱梁政权,而后唐亡国后,否定朱梁的舆论不变。后唐依靠山西沙陀族力量建立,有独特政治基础和地域文化背景。后唐驸马、沙陀大将石敬瑭建立后晋;后晋大将、沙陀刘知远建立后汉;后汉大将郭威又建立后周;宋朝政权则是后周“禅让”而来。这几代政权转换但政治基础一脉相承,并一致否定朱梁。宋代理学发达,强调纲常伦理、君臣大节。朱温作为黄巢大将却背叛并追杀黄巢;他投降唐朝被赐名“全忠”并授予高官,却篡唐并杀害唐朝皇帝,这受到儒家道德严厉否定。宋代史学界否定朱梁政权的态度强烈。欧阳修作《新五代史》,在《梁本纪》第二卷末即朱温本纪结尾处,特地说明自己为什么承认后梁为五代之一。欧阳修说:
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而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应之曰:“……此予所以不伪梁者,用《春秋》之法也。”
欧阳修强调朱梁政权确实可恶,但是按照《春秋》确立的客观原则,应该承认朱梁属于五代政权之一。后代读者对此可能感到惊异,五代历史包含后梁一代,居然需要如此解释一番。这反映当时否定朱梁之舆论,何等强大与严厉。主流文化导向最终会影响民间文化。朱温故事最终趋向衰落,与宋代思想文化背景,与主流文化舆论引导有关。
另一方面,朱温集团的故事在他们家乡一带却有相当强的生命力。他们的故事形成早、传播早,得到地域文化有力支持。朱梁政权的社会基础、地域文化背景与唐晋汉周四代大不相同。朱温集团成员大部分出自唐代河南道东部,特别汴州、宋州、徐州、宿州、曹州、濮州、郓州、济州、兖州等地。朱温早年自己拉队伍,追随他组成军队的人物有80多人,虽然大多失其姓名,但是身份重要的朱珍、庞师古就出于这批人。朱珍徐州丰县人,朱温任汴州节度使期间,担任诸军都指挥使。庞师古曹州南华人,是朱珍之后的诸军都指挥使。由朱温军队前期这两位“总司令”的出身,可知早年同伙这批人是朱温集团的核心力量。其次则是黄巢旧部,朱温的第三位“总司令”葛从周是从黄巢军中投奔朱温。黄巢是曹州冤句人,他的部下以鲁豫一带人士构成核心。黄巢失败后,余部投靠朱温者最多。朱温集团重要成员张归霸、张归厚、张归弁三兄弟籍贯清河,其祖父为阳谷令,三兄弟实际可能是阳谷人。三兄弟先随黄巢,后投朱温。他们久经战阵,对朱温忠心耿耿,屡立大功官至高位。张归霸之女嫁给朱温嫡子朱友贞即梁末帝,张归霸之子张汉杰成为梁末帝时期权臣。葛从周是濮州甄城人,邓季筠宋州人,刘知俊沛县人,康怀英兖州人,寇彦卿汴梁人。朱梁后期支撑危局的王彦章是寿张人。王彦章死后深受敬仰,山东河南很多地方都有王彦章墓。河南滑县有供奉王彦章的神庙,俗称铁枪寺,因王彦章以铁枪威震天下,军中称他王铁枪。欧阳修担任滑州通判期间曾来瞻仰并作《王太师画像碑记》,盛赞王彦章义勇忠信,理当受到崇敬。王彦章家乡寿张县因为水患多次迁移,后来被取消。今梁山县寿张集、阳谷县寿张镇都曾经是寿张县治所在。王彦章传说故事中此人威猛而多谐趣,《水浒传》中李逵到了寿张县竟敢“乔坐衙”,这固然与黑旋风戏演变有关,也许寿张梁山一带风俗,欣赏凶悍勇猛又爱科诨笑闹,草莽英雄故事也形成独特风貌。
朱温故乡砀山归属多变。唐代属宋州即后来商丘;朱温自己把砀山、单父、曹州一部分合组为辉州;后唐至宋代砀山属单州,州治在今山东单县;元代砀山一度并入单父县,先后归属东平路、济宁路;明清民国砀山属徐州;20世纪50年代才划归安徽。在水浒故事迅速发展的宋元时期,砀山属单州,归属山东地区。这一带属于南四湖水系,微山湖东平湖至今犹存较大水势。古代大野泽规模极大,梁山泊即大野泽一部分。当时这一带湖荡山丘连绵,水道蜿蜒,芦苇密布,黄河在此多次改道,官府治理和交通不便。这一带文化传统独特,原是古代东夷中最强悍之徐夷故地,历来民风悍勇,强梁辈出。砀山东北紧邻的丰县沛县,是刘邦樊哙故里,刘邦避难就躲在芒砀山大泽中,并在此斩蛇起义。砀山西北距离黄巢王仙芝的故乡很近。黄巢故乡曹州冤句县今已不存,故地在今山东曹县或东明县说法不一,都与砀山距离很近而文化气息相通。朱温集团的故事在这一带民间容易传播,一个开国帝王及大批名将是本地所出,百姓说来容易产生亲切自豪感,衍生很多情节。草莽豪杰成大事的故事在这一带容易产生和流传。刘邦、朱温的故事有据而发,蔓延繁盛;宋江的故事应时而发,也容易蔓延繁盛。水浒英雄的故事围绕梁山泊、郓城、寿张、阳谷、济州等地展开并不断发展。有趣的是相关故事中,刘邦和朱温叫做刘三朱三,而宋江只有一个弟弟宋清,也未闻有族中排行之说,不知为什么他也叫做宋三或者黑三郎。
汴梁作为后梁至北宋几代京城,长期是通俗娱乐中心。这里距离朱温家乡和郓州兖州徐州都不远,通俗娱乐容易传播。北宋后期汴京“说诨话”名家张山人是兖州人,多种笔记说他谐谑水平高超而创作快捷。宋代宣和年间改郓州为东平府,东平府在宋末还成为刘豫“大齐”政权的京城,长期是山东西路之首邑。元代东平府在严氏父子治下,娱乐文化发达,出了高文秀等“水浒戏”专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发达的通俗文艺,推动平民发迹、豪杰建功、快意恩仇之类故事在此不断发生发展。从演变大势看,朱温故事逐渐趋向冷落,失去原有的豪爽欢乐气息。朱温故事衰落之际,宋江集团的故事正在形成中,在此过程中吸纳已经冷落的朱温故事。故事情节、人物风貌、语言运用等等,均可借鉴利用,使新故事越来越丰满。在说书领域,借用现象直到现代也很常见。描绘人物服饰、兵器、战马和场景的诗词赋赞等,很多书目经常互相借用。人物塑造和情节叙述方法也多有借鉴,所以通俗文艺中有不少同类性情的人物和同类结构的故事。在程咬金等隋唐豪杰身上,可以感受到张飞、李逵等鲁莽英雄的影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七篇分析《三侠五义》中英雄豪杰,明确指出∶虽然故事脉络来自《龙图公案》,但人物精神气质却来自《水浒传》。既有民间说书领域这种“行业风气”,又有地域文化培养的独特审美风气,当朱温集团故事趋向沉寂时,“水浒”故事借用时可能没有什么障碍,可以根据需要充分利用和改造。五代史故事在宋代很有地位,尹常卖说书应该有上下师承关系。金元时期此书仍有地位,金代说书艺人刘敏、元代朱桂英等人,都演说此书受到赞赏,这部书目可能有底本流传。金代书商刊刻《五代史平话》时,可能拥有一些源自说书艺人的底稿,同时委托下层文人把缺漏之处补充起来。文人依托甚至抄录《资治通鉴》以补齐缺漏,这样整部小说包含两种写法两种风格,人物形象和情节缺乏内在统一,形成生硬矛盾。这可能导致两类受众——书场的听众和文本的读者——都不喜欢这种《五代史平话》。随着朱温故事被借用被改造,随着“水浒”故事迅速发展,朱温故事逐渐被淡忘遗失。
三、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的承接
朱温早年闯荡造反故事,是《五代史平话》独有的。平话中朱温是砀山县乡村教书先生之子,他父亲去世后家境贫穷,全家做佣工度日,朱温做了放猪奴。他凭借自己的武艺与胆量义气,居然与“少东家”刘文政成为亲密好友。朱温有勇力,好练武,讲义气,喜欢喝酒赌博,实际成为刘文政的“带头大哥”。两人一起习武,争强好胜,闻名于乡里。朱温故事以及后来的“水浒”故事,对人物孔武有力、喜好练武、勇猛敢斗、喝酒赌博,常有特别关注和热情赞美。《五代史平话》这样描写朱温:
又会将身跳上高墙,行屋上瓦皆不响;又会拳手相打,使枪使棒,不学而能。乡里人呼他做泼朱三。
这段描写虽然简单,但却联系着后来武侠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的拳脚枪棒本领和飞檐走壁轻身功夫。这种武功不同于唐传奇中源于道术的奇幻超人本领,像聂隐娘那样在脑袋上开洞藏飞刀,自己变成小虫子出入别人内脏的本领,与此不是同类。朱温练习世俗武功的写法当时可能属于初创,却在后来通俗小说发展中成为主流写法。后来《水浒传》等小说中英雄好汉本领高强,主要发扬世俗武功。朱温的本领和侠义气概是他过人之处。他力大无穷,本领高强,对江湖豪杰宽容大度,很能容人。在凝聚力方面朱温和宋江各有特点但同样有很强的感召力,实际这也成为两部小说表现的重点:
河北地有贼,名张占,诨名叫做张捻,抢遍地、白荷叶杯、朱漆笠、杨先、刘文等,打劫刘崇家财。朱温得知,同那刘文政在半路截住,捉了张占,夺了家财,放张占自去。
刘崇是刘文政的父亲,朱温的母亲和哥哥也都在刘崇庄园里。张占打劫等于在朱温刘文政头上动土。然而朱温只夺回被抢的东西,却把张占放走。张占随后再次打劫刘崇庄园,再次被朱温抓住,竟然再次放走。张占从此对朱温心服口服,到处宣扬朱温本领高强为人仗义,简直成为朱温扩大队伍的宣传者牵线者。这段文字中抢遍地、白荷叶杯、朱漆笠等大概是江湖好汉的绰号。朱温故事中英雄好汉常有绰号诨名,朱温与人交战时常自报泼朱三,后来《水浒传》等小说中江湖好汉都有绰号,生动显现游民阶层的精神风貌。《五代史平话》或许是标榜绰号诨名的先驱之作。
刘文政嗜酒如命又好赌博,酒后赌博与人争斗,把人打死,被抓进徐州重罪监狱。朱温去营救的情节很有趣,他竟然先把自己也投进重罪监狱,再帮助刘文政一起越狱。具体过程中他豪爽火爆的性格生动显现:
朱三问刘崇觅钱二百文,待去徐州救取刘文政。一夜赶到徐州,撞着一个乡人,朱温请他入酒店买些酒吃。饮酒后,问乡人道:“怎生有路入得左狱?”乡人道:“左狱皆是重囚。若折人一股,眇人一目,打落人双齿,便该重罪,即得入狱。”朱温便寻闹挥拳,打落了乡人两齿,被地分投解徐州,送左狱禁勘,恰与刘文政同匣。是夜三更,风雨骤作,温打开匣,脱了枷,同那刘文政跃身从气楼走出。
朱温入狱救人这段描写简直可以称为“快文”。朱温问明入狱规矩之后立即挥拳打人,被打掉两颗牙的人,居然正是告诉他入狱规矩的老乡。这种情节在书场中可能引起哄堂大笑,这种性格当得一个“爽”字。朱温入狱当夜便脱枷破匣,带着刘文政从天窗逃走,继续显示豪爽性情和武功本领。“匣”指专门锁脚的床状刑具,匣床与锁手的枷相配合。《水浒传》也好写这种刑具,第三十回武松在大牢里,一双脚就被“昼夜匣着”。朱温越狱时遇到徐州的“弓手节级”霍存和白守信,这两个下级军官的职责是率领弓手们巡逻防范,但是却随朱温一起逃走。这两人身份类似《水浒传》中率领马步弓手去捉拿晁盖的朱仝雷横。朱仝雷横当时掩护晁盖逃走,自己后来辗转上梁山。《梁史平话》二人直接随朱温逃走,这大概因为早期小说写法简单,但也反映朱温的凝聚力。虽然不能武断说朱仝雷横与霍存白守信有演化关系,但类似情节和人物身份容易叫人产生联想。
朱温等四人从徐州逃跑后,大概怕牵连刘崇,于是向北闯荡。他们遇到一支三百多人的绿林队伍,为首者叫牛存节。尽管互相并不认识,但牛存节听说遇到朱温非常高兴,盛情接纳他们,虽然牛存节的势力明显强过朱温,他却坚决拥戴朱温做首领,自己做副手。朱温推辞不成,便做了这支队伍的大首领。牛存节先打下基础,而后拥戴朱温为首,自己做副手,牛存节这种情况和态度令人想到《水浒传》中晁盖。朱温和宋江成为首领,都依赖别人已经打下的基础,但他们成为首领后确实都显示出大气派,积极谋求发展。朱温掌权后很快向众人说:
此去齐州,近在五十里,打听得官兵四集,怎可久居?我等聚众数百为强人,若不攻打州县,如何能致富贵?劫一村不如劫一县,取一县不如取一州。
朱温这番话颇有霸气和远略,既然官兵聚集,占山为王也不能安稳,不如主动攻取州县,而且竟然要攻打齐州。齐州即后来济南,隋唐五代叫齐州,宋代改名为济南。平话中使用齐州地名,反映朱温故事产生时间可能较早。朱温首先要打探军情,于是派霍存前去,刘文政硬缠着同行。刘文政的性格和举动常叫人想起李逵,这个总是性急好动、鲁莽暴烈、好事好酒的人居然化装进城侦查,场面和效果就很有戏剧性,书场效果可能火爆搞笑。刘文政与朱温,李逵与宋江,偏偏都是很密切的老关系,前者却常给后者添乱。说书人对这种组合关系,对这种经常闯祸却富有喜剧色彩的人物,显然很有偏爱,紧紧抓住,不断表现他们。刘文政侦查之后果然又找理由喝酒,酒后遇到一个卖刀青年,刘文政还嚷着要买刀。青年不愿卖刀给醉汉,他说我的刀要卖与烈士!这话使醉汉刘文政大怒,他大喊你怎么知道我不是烈士!竟然夺过对方的刀,一刀挥去,当场杀了这个青年。在闹市中杀人,当时就被捉入大狱,霍存只好逃回山寨报信。当刘文政被押上法场问斩时,朱温率人劫法场的情节如下——
这个情节我们似曾相识:暗藏兵器化装进城,在法场四面分散埋伏,暗藏兵器的方法;一位主帅一位副帅的指挥系统,副帅鸣锣为号突击救人;对监斩官交待得比较详细,以及很多场面描写,我们仿佛见识过。这个故事与《水浒传》中晁盖和吴用率人赴江州劫法场救宋江,诸多方面颇有一致之处。
王彦章义勇忠烈,骁勇善战有胆略有帅才,两条铁枪威震天下,是东西两派五代史故事都肯定的人物。《梁史平话》上卷写朱温早年故事,王彦章作为少年入伍的朱温亲军,在上卷故事中还没有资格登场,可惜下卷佚失。王彦章故事在《唐史平话》当中,后唐军队与王彦章激战多次,后唐名将周德威竟战场丧命,导致李存勖大哭。王彦章被俘,从容就死的场面很震撼,这些描写基本依托正史。《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描写王彦章的情节极多,可能大多来自传说和虚构。王彦章被写成寿张县淤泥河上水贼首领,水性极好,擅于潜水,类似《水浒传》中阮氏兄弟。其形象作派是——
这位水贼竟然拦截李存孝率领的军队索取买路钱。他自称“吾浑铁篙无敌大王王彦章”,并得意于自己的浑铁篙重一百二十斤。败给李存孝让他耿耿于怀,参加后梁军队也应与此有关。其形象洋溢民间英雄精神气魄,风格作派与某些梁山好汉相似。《水浒传》很推崇王彦章,可能还为此设计人物和情节。第六十九回东平府双枪将董平、第七十回东昌府没羽箭张清,都骁勇善战身怀绝技,令人想起王彦章。第七十回宋江对卢俊义和吴用说:
宋江一心争取此二人,最终如愿以偿,这段故事写得颇为理想。《五代史平话》中特别朱温故事中常见结拜兄弟情节。唐五代以后,社会动荡人生多变。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中不甘于现状、勇于冒险者喜欢结拜兄弟。按照理想说法,人们一旦结拜兄弟,无异同胞手足,不能同生,却可共死。异姓兄弟多而团结紧,成为很多人的理想。“三国”故事和《五代史平话》都有结拜兄弟的著名情节。石敬塘与刘知远结拜为兄弟,石敬塘能成大事,依赖刘知远辅佐;刘知远地位不断上升,离不开石敬瑭提携。郭威与史弘肇结拜兄弟,互相依靠,彼此获益很多。朱温故事有明显倾向,异姓兄弟如同自己手足。朱温刘文政牛存节霍存白守信等多人结拜为兄弟,朱温多次冒险营救刘文政。当黄巢以违犯军纪为由,把朱温押入法场即将处斩时,刘文政、牛存节、霍存、白守信众人执刀闯入法场要和监斩官拼命。黄巢可能意识到朱温对军队的号召力,担心触犯众怒于是饶恕朱温。《水浒传》中结拜兄弟情节更多,简单者撮土为香,二人磕头对拜;隆重者场面盛大庄严,人数众多。还有彼此结拜多次的情况。“西派五代史”故事不重结拜而重收纳,李克用把属下精英都收为义子,称作十三太保,这或许与少数民族酋长制度有关。李存孝就是第十三太保,可惜遭到李存信等其他太保陷害而死。传统的世族豪门政治维护社会等级地位,尊卑有别,不肯轻易与人称兄道弟。儒家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不党,文人士大夫结拜兄弟的情况极少。而平民社会特别近古以来,结拜兄弟成为风气,也成为通俗文学的重要内容。异姓兄弟而有手足之情,容易得到人们羡慕向往。通俗文学浓墨重彩表现这类情节,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模仿效应都很大。在这方面三国故事与《五代史平话》堪称先行者,《水浒传》随后掀起高潮。
西派五代史故事与《水浒传》之间关联不多,但是也存在一些袭用之处。《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有《安景思牧羊打虎》一回,安景思即李存孝本名。打虎过程是李克用隔着山涧亲眼所见:牧羊人李存孝睡在一块大岩石上,被猛虎惊醒后跳下岩石,猛虎扑来,李存孝躲闪,躲过后抓住老虎头顶向下按,用拳猛打老虎左肋,用脚猛踢右肋,生生把老虎打死。李存孝抛掷死虎很容易,李克用叫兵士们提起这死虎,却没人能提动,这些情节叫人想起武松打虎。《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紧接打虎有一首长诗:
有古风一篇,单道飞虎山存孝打虎。
《水浒传》主要版本在武松打虎之后也有这首长诗,文字略有不同。
有一篇古风,单道景阳冈武松打虎。但见:
两首诗显然有直接抄袭关系。从作品产生时间分析,应该是李存孝故事在前,武松故事在后。但是目前见到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刊刻于明代万历末期,有可能抄袭《水浒传》。不过《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与《金统残唐记》一脉相承,也有可能确实有元末传来的文本,罗贯中是《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作者之说也一直有人支持。这首诗到底怎样产生,谁抄袭谁还无法判断。从长诗景物分析,说它本来写李存孝打虎也许更合理。李存孝打虎在塞北,诗中万里阴云,四野冷雾,是塞北山林感觉。山腰飞出兽中王,麋鹿之牲皆奔忙,也显得合理。阳谷县人烟稠密,没有广袤山林,“麋鹿奔忙”之类不够贴切。
《水浒传》中有很多故事结构、人物基本关系和叙述方法、审美风格等,给人依稀相识之感。《五代史平话》有不少情节,诸如英雄豪杰少年孤贫、潦倒漂泊、天生神力、打死猛兽;胆量过人、酒量过人、喜欢武艺、喜欢兵器、买刀卖刀、喝酒杀人;结拜兄弟、崇尚义气、化装进城、打探军情、越狱救人、大闹法场等等,容易让人联想到《水浒传》。这类故事声情并茂,俚俗鲜活,主要来自说书艺人。这类故事容易打动平民听众,人们不为风雨寒暑所动,每天拥挤听讲,存在积极肯定的审美态度。《水浒传》最具备吸引力的精彩之处,也正是这些英雄豪杰故事情节。可以说《水浒传》对《五代史平话》的承袭,是一种选择性承袭,是地域文化特征和审美倾向的延续。这种文学现象在中国通俗文学发展史上,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注:
①此书是清末曹元忠在常熟发现,著名学者董康判断此书原是清朝内阁大库之物。董康颂芬室据以影印行世。学术界普遍判断此书是宋金时期产物。此书现藏台湾中央图书馆。本文所据文本是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年据董康颂芬室影印本排印的《新编五代史平话》。
④[明]钱希言《桐薪》卷三,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刊本。
⑥[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页。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倪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