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花园”的女子

2015-11-13 06:13:43杨新榕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簪花发髻头饰

杨新榕

小巷曲折深长,头戴漂亮的簪花围、身穿大裾衫宽筒裤、耳带丁香坠的蟳埔女向我们迎面走来。

蟳埔女和惠安女、湄州女并称福建三大渔女,加上畲族女和客家女,又被称之为“福建五女”。与惠安女相比,蟳埔女一点也不逊色,某些方面还更显独特,比如与“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的典型惠女服装明显不同,蟳埔女最突出的是头饰“戴簪花围,插象牙筷”。清末民初的泉州妇女,幼女留双短辫,沿两耳后边垂下;少女梳单长辫,扎红头绳,垂于背后;成年妇女挽发髻,别簪子,小型“包髻”、“螺旋髻”,套发网。蟳埔妇女则把长发梳成一串后,盘成几圈髻子,中间横插一根称为“骨格”的象牙或塑料筷子,两端外伸,盘发时就可干脆利索地完成。此款在闯海生活中逐步总结出适用于海边的“发髻”,是蟳埔女的创造和光荣。蟳埔女的称呼繁多,相对集中的是“鹧鸪姨”,此称缘于蟳埔东北有一鹧鸪山,明天启七年建铳台于山上,到了清康熙改置巡检司在蟳埔,命名为“鹧鸪巡检司”。因此,便称当地的妇女为“鹧鸪姨”。

蟳埔阿姨爱戴花,头上的簪花围仿佛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小“花园”,人过后,淡淡花香袭来,沁人心脾。家居青海高原的辛茜姐特别好奇,仔细观察来来往往的女人们脑后绾成的圆髻,和圆髻最外围的漂亮的“簪花围”。很多簪花围都是用应季的五彩小鲜花扎成整齐的花环,如白如雪的茉莉、黄如缎的含笑、素如缟的玉兰、红如火的玫瑰……五颜六色的“簪花围”在她们的头上摇曳生姿、竞相灿烂。常年的劳作将她们的皮肤吹晒成黑褐色,可那灿烂的笑容,那漂亮的“簪花围”,一下子就将辛茜姐变美了。

头戴“簪花围”这一习俗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说始于汉代,迨及唐宋已经非常普遍,《宋史·舆服志》明确记载:“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泉州高甲戏经典剧《桃花搭渡》的唱词中便有“四月围花围,一头簪两头重”的句子。我不知道蟳埔女头上的簪花仅仅是因为爱美,还是另有深意,或许因为常年奔波戴之有辟邪之意。这种独特的发髻,平时只用一二串就够了,每遇喜事时则围上四五环之多,有的还可再选一二朵美丽的鲜花,用镀金珠子针插在头髻上,使整个头髻花团锦簇,美丽而芬芳,从而形成蟳埔妇女在头饰上一大特色。横插发髻的的“骨格”并不是随意的,它另有寓意,“骨格”横穿发髻两端大小一样,表明夫妻双双对对健在;倘若“骨格”一头大一头小,或为守寡。此俗未多探究,说法不一。蟳埔女的头髻,外人是难以区别老、中、青辈分的,只能从耳环上寻找区别:一般未婚女子仅戴耳环,不加耳坠;结婚后耳环下加耳坠,称为“丁香”坠;做奶奶了,就改戴“老妈丁香”坠,这也就成了区分蟳埔女辈分的重要标志。

蟳埔之奇,除了蟳埔女的头饰,还有蚵壳厝。这些年,蟳埔的别墅一栋比一栋豪华,而在别墅群的夹缝中生存的蚵壳厝,依然散发着浓浓的古韵。

闽南话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将蚵壳用于建筑,无疑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建造蚵壳厝的这种蚵壳原产于非洲,早年,靠海为生的泉州人运送瓷器、茶叶、丝绸往海外沿途各国经商贸易,回航时为避免空船被风浪刮翻,便把当地的蚵壳压仓运回,上岸后丢弃在海滩沿岸。垦荒者利用丰富的蚵壳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盖起了蚵壳厝,形成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具有强烈装饰目的的建筑艺术。蚵壳一面凸,一面凹,砌墙的时候是有讲究的,沿海多雨,每遇雨袭,凸外凹内排列的墙体有利于排水,这种墙冬暖夏凉,又能抵御海风盐分的腐蚀,经过多年的风雨冲刷,使得蚵壳墙更具魅力。蟳埔人拾蚵壳拌海泥,白色的蚵壳砌在外墙,建起一座座蚵壳厝,与一座座风格鲜明,民俗气息浓厚的闽南红砖古厝互相映衬,无意间成就了一个建筑奇观:花岗石的墙基,上下红砖砌方框、窗框,红白相间,便有了层次感,既简单明快,又鲜艳古朴。最独特的是蚵壳墙表面,经过精挑细选,大小相同的蚵壳毋须经过任何加工打磨,砌在墙上如鱼鳞般错落有致地排列开来,将硕大的蚵壳垒砌在墙面,呈出一种原始古朴的自然美。海蛎肉体柔软如水,外壳却坚硬如石,恰似外柔内刚的蟳埔女。站在蚵壳厝前,可以闻到海的气息。

蟳埔女是大海的女儿,面朝大海,足踩沙滩,晨出而作,日落而归,有辛劳,也有丰收的喜悦。蟳埔人的商品意识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泉州唐至宋元时代,鼎盛数百年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他们的祖先是当年“海丝商团”中的骨干力量,而聪明灵巧的蟳埔女从先人的经历中耳濡目染,智商大增,做起生意来自然是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靠海吃海,大海是蟳埔人的衣食父母,妈祖是庇护他们的“航海女神”,人们用盛大的踩街游行活动来表达对妈祖娘娘的感恩之情,和祈求平安出海、满仓返航的美好愿望。农历正月二十九妈祖巡香日,是蟳埔村祭祀妈祖的大节,也叫“添香日”,可惜我们这次来得不逢其时,但作为本地人我了解这节日的盛况。记得上一次来到蟳埔村,恰逢蟳埔村五十多年不遇的“妈祖巡香”盛事,大街小巷上人潮如织,所有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的盛装,加入到了盛大的踩街队伍,最吸引眼球的自然是那些涌上街头的蟳埔阿姨们,她们头上锦簇的簪花,顿时让队伍成了涌动的花海。

在蟳埔人欢天喜地的笑脸上,我仿佛看到了蟳埔渔家的日子更加明媚,生活更具活力,如同蟳埔女头顶上的“花园”一样……

猜你喜欢
簪花发髻头饰
云鬓簪花入画来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玩具世界(2022年3期)2022-09-20 01:46:30
霓裳掩春心——周昉《簪花仕女图》品鉴
艺术品鉴(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48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紫禁城(2020年9期)2020-10-27 02:05:14
炫彩头饰
簪花仕女图
宝藏(2017年7期)2017-08-09 08:15:16
汉服美人独家
醒狮国学(2017年1期)2017-01-13 06:07:17
头饰类恐龙
高冷发髻
都市主妇(2014年11期)2014-04-29 00:44:03
西班牙流行止痛头饰
环球时报(2014-03-20)2014-03-20 06: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