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岳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要常回家看看,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孝顺父母就要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转转,多交流、勤沟通,才能真正做到孝亲敬亲,而这些单靠金钱是无法替代的。
是的,孝养老人、让老人快乐和幸福最大化,需要法制保障、观念引导,但更需要有“心”。只有有“心”,才会自觉将老人的需要当做自己的需要,将老人的寂寞当做自己的苦恼,将老人的困难当做必须解决的难题。只有有“心”,才会将更多的时间留给老人,才会无怨无悔地为老人牺牲自我利益。“心”动了,就能创造出值得欣慰的“快乐养老”“幸福养老”。如果更多人具备这种达观心态、孝养意识,“空巢老人”“寂寞养老”就能得到改善。
想到了前段时间的“新24孝”:比如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为父母建立“关爱卡”、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教父母学会上网、经常为父母拍照、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打开父母的心结、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支持单身父母再婚、定期带父母做体检、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带父
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真正做到这,老人的幸福指数肯定能得到提高。注入了更多孝敬、深爱以及身体力行的敬老、爱老,才是对孝养最好的落实。
孝敬老人、传承尊老文化,需要时间,更需要别有用心的心、情、爱。假期里我们总在强调自己的休息放松,强调了自我工作节奏和忙碌,这中间有没有一种“情感的自私”呢?让敬老爱老得到真正的落实,我们最需要的,应该克服的就是这种振振有词的漠然心态。
《论语》中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说,现在所谓的孝,是能供养父母就叫孝了。但家里的狗呀、马呀之类的我们也都在养。如果侍奉父母没有一颗恭敬的心,和养犬马有什么分别?有了这种爱和仁厚,有了这种相互信任、彼此和谐的敬老文化,就能创造出平和、淡然、自在、亲密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让敬老文化、孝敬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扬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