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贵
在《易经》中,九是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据史料记载,魏晋时期就有了重阳饮酒、赏菊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明代有了官民登高并食重阳糕的风俗。登高爬山能使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流畅,脑血流量增加,新陈代谢加速。在登山过程中,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降低,能促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对哮喘等疾病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还能降低血糖、增高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
人们到草木繁茂的地方野游更有益健康。据资料显示,一公顷草地,1个小时可吸收二氧化碳19千克,降低噪声10~20分贝,吸收太阳辐射热73%。一亩树林每日可吸收6千克二氧化磷,68千克二氧化碳。新鲜空气可以清肺健脾,登山可以舒筋骨,以防关节老化,快走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动脉硬化,凝眸远眺可以延缓视力退化。
重阳诗话
重阳当天人们携亲约友,登高望远,饮酒赏菊,历代骚人墨客,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佳话美谈。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客居异乡,在重阳节赋诗寄怀,寓乡情亲情于一体,亲切感人,堪称千古绝唱。而唐代张说的“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宁知沅上水,复有菊花杯。亭帐凭高出,亲朋自远来。短歌将急景,同使兴情催”,则描绘出重阳佳节的盛况。诗仙李白的《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李白虽身为“逐臣”,抱负难于实现,却云游四海,寄情于名山大川,重阳之际,登高赏花,纵酒赋诗,仍不失豪放色彩和浪漫情怀。王勃的《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诗圣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语凝重,心境悲凉,感触良多,体现出诗人独特的现实主义情调和风格。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气势不凡。东晋陶渊明写到:“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语言质朴自然,格调流畅清新,充满了浓郁的田园生活情趣。秋高气爽,日暖宜人,秋叶秋花,纷繁杂陈,这正是“淡崖一夜雨,碧树万山秋”“乾坤开胜览,我辈合登高”的时节,重阳之所以成为登高佳日,正是缘于有这样的天时地利。
重阳品糕
重阳节吃糕起源于汉代宫廷。古人在重阳这天要身佩茱萸(药用植物)、食逢饵(花糕)、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花糕是用糯米或黍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又因糕上插有五色彩旗,故称重阳花糕。魏晋时期的重阳花糕是以豆末屑米而蒸之,并调以枣豆之味。到了唐代,吃糕更讲究了,当时的花糕,少则两层,多则九层,并饰有两只小羊,寓意重阳。到宋代,重阳食糕更为普及,制作重阳糕的原料、工艺等也逐渐精细考究。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馈送,上插剪彩小旗,掺以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银杏、松子肉之类。”或做着狮子蛮王之状,置干糕上,名为狮蛮栗糕。这是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的风俗。这些栗糕,就是“我辈合登高”时携带的佳点。
在我国有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到了重阳时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一般是两个大的,九个小的,取“二九”相逢之意。北方农村流传的“中秋刚过来,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为女想娘”的民谣,正是反映了这个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