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背后的“道德两难”

2015-11-12 12:38吴海丽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明信片教育者

吴海丽

“嗨,我给你100元,你帮助我100次如何?”

“好啊!”小Y略微思索便答应了同桌的请求。

这一幕发生在阳春三月,等我知道的时候已经是初夏时节。

故事的主人公小J和小Y都是我的得意门生。小J写得一手好字,文采斐然;小Y擅长写作,自编自创的童话、校园小说已经积累数本,大家都称她为“小作家”。得知他们之间有这样的“交易往来”,是因为班上的明信片风波。当然,这明信片风波的主角是小J。

小J生长于一个物质优渥的家庭,爷爷奶奶、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从事着令人敬慕的工作,从小集万千宠爱与希冀于一身。他兴趣广泛,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小J的父母倾注了全部的精力来对孩子进行智力培育,却没有过多关注孩子的情商养成。在小J的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发现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弊端:譬如在集体生活中小J不懂得该如何为他人服务,常常把享受别人提供的服务看作是理所当然,因此甚少表示感谢。大概是这样的成长环境促使他养成了“小少爷”的作风,指使、使唤他人做事对于小J来说“司空见惯”:例如身为课代表却常常不履行职责,会指派张三、李四替他收发作业本,自己则在一边逍遥自在;再比如当班上开始流行“纹身贴”时,他毫不吝啬地买来一大堆进行派送,自己则坐享众人追捧其后的荣耀与光荣。明信片的大面积流行,更是源于小J的“推波助澜”。当他一口气买了7盒(每盒90张),继续准备如圣诞老人送礼物一般四处分发时,我雷厉风行地将他的“明信片派送”扼杀于“襁褓”之中,并“连根拔起”。之所以如此大刀阔斧,是因为在连续几天的学生日记中,我捕捉到如下信息:为了拥有各种动画明信片,他们已经几乎“不择手段”、“不择场合”,因此而诞生的“班级代买人”、“地下交易市场”以及各种方式的“物物交换”,正滋生着各种不良风气,而这些不良风气正在班级内部潜滋暗长,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身为对小J一直宠爱有加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得知其竟然用钱购买帮助自然是大跌眼镜。不过,细思小J过往表现及成长环境后不禁释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至上的小J在情感的世界里还缺少许多指引与践行。在他看来,拿出原本属于自己的零花钱购买自己喜欢的明信片送给喜欢的人,并享受一系列“追捧”,是理所当然且顺理成章的事情,非偷非抢,有何不可?至于用100元购买同学100次帮助,在他看来亦是合乎情理的事,它的性质等同于拿钱买了个玩具或者文具。不谙世事的小J大概不明白“人与人之间比钱更重要的是情谊”,他亟待解决的是学会为别人服务,需要明白钱不可以主宰万物,尤其是真情。

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我就是否将此事告知相关家长征求两位学生的意见。小J表示可以告知,我亦认为理当如此。小J的父母文化水平高,对教育也有很高的期待,请他们配合教育孩子,并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做适当调整是最佳选择,有利于小J的成长。我相信,小J的父母能够掌握好教育的火候与分寸。

对于我的征询,小Y则有些迟疑。她明确表示不愿意将此事告知其爷爷奶奶,如果非告诉不可那就告知其父亲。我稍加思索后同意了小Y的选择,于是在无法打通电话的情况下给其父亲发了短信:若有空请回电,有些事想商量。其实,关于是否将此事告知小Y的父亲,我自己始终犹豫不决。因为,我很清楚小Y的家庭状况,也很了解敏感而又多愁善感的小Y在小小年纪就已学会察言观色,做事一直都小心翼翼。此次收取同学的100元,完全不符合她平时的作风。自尊心极强的她显然不希望家人知道此事。所以,到底告不告诉她的父亲?是全部告诉?还是选择性告诉?我始终不能确定到底如何做才算真正为小Y着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将此事说给关心教育事业的家人听,出身教育界、深谙儿童心理的先生的一席话启发了我,使我豁然开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感动人,是使受教育者满怀感激、感恩之心修正言行重新出发?还是使受教育者满怀怨恨与愧疚,从此低头做人?为了此事,你前后花费那么多精力与心思,不就是希望受教育者能健康成长,阳光向上吗?”是呀!小Y犯下的可不是什么原则性错误。用自己的帮助换取相应的报酬,确实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念,有违人际交往中“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道德准则,但她所做的也是经济领域里强调的“按劳取酬”呀。她和小J,一个愿意给钱,一个愿意付出精力与时间,纯属“周瑜打黄盖”。在他们看来,这大概只不过是小儿之间的“游戏”,和“物物交换”实在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完全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认知与心理。身为教育者的我,怎能轻易给他们“上纲上线”?怎能轻易给他们贴上“非道德”的标签?“教育无小事”是至理名言,但是“教育无痕”更应该成为教育者的座右铭。小Y这样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批评与指责,而是呵护与引领。选择给她隐瞒此事,让此事就此烟消云散,恐怕是小Y更加期待拥有的尊严。想明白了这些,我万分庆幸小Y的父亲还没有回电,旋即给他重新发了一条短信:无需来电,事情已经完满解决,请放心。

事后,我将自己决定为她保密的想法向小Y和盘托出,她长长舒了一口气。告别时,她笑了笑,轻轻地说:“谢谢吴老师!”于是,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它带给我深深的思考:对于小Y来说,她其实已经经历了一次道德上的拷问——想买心仪已久的文具盒成为她帮助小J100次并收取100元报酬的动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却与世俗中“乐于助人”、“帮助人不可以收取报酬”的道德观念相冲突,她在矛盾中做出的“非道德”选择到底会不会在她心中留下印痕,现在还不得而知。对于教育者来说,它让我明白:“在不同情境中形成多种道德决策结果,每种结果都有合理性,但不一定都是道德的。”(刘爱平:《“道德两难教育模式”触发的德育思考》)——正如我最终选择为小Y隐瞒一样。我深深地陷入了科尔伯格所研究的原本属于受教育者的“道德两难”。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明信片教育者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寄一张明信片给你
神奇的明信片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