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动态起点”

2015-11-12 12:38张晓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起点学情自然段

张晓华

《猴子种果树》讲了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也没有主见,最终一事无成的故事。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猴子种下梨树苗,就等着吃梨子。第二至八自然段,写猴子轻信乌鸦、喜鹊、杜鹃的话不断改种果树。第九自然段写猴子总是拔了种、种了拔,结果什么树也没有种成。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而在语言叙述上,课文运用反复的方式,猴子与乌鸦之间的对话和接下来与喜鹊、杜鹃的对话,结构相同,语言的表述也仅是其中的农谚有区别。近日,在一次备课组研讨课教学中,两位教师分别执教了这一篇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课时,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教师都借助文本的叙述特点进行教学,可课堂的实际效果却有很大不同。不妨来看一下两位教师简要的教学流程:

沈老师的做法:学生读二、三自然段,教师在学生读书时提示学生朗读这一段话应注意读好语气、体会问句,读懂农谚、突出重点,理解内心、表达心声,帮助每位学生都真正读出感觉、读出情趣。这是对课文中第一次对话的教学。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读课文中的第二次、第三次对话,并要求学生说出与课文中第一次对话内容相比较,有什么发现。学生很自然地发现,这三次对话的表达特点,只是将一两处改动一下。教师提问:现在你们会不会读这两次对话?自己想想怎么才能读好。因为有了第一次对话的体会,学生这时的朗读是立足在新的基础上的。最后,进行学生的读书展示,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王老师的做法:学生读第二、三自然段,要求学生进行填空概述:正当 快成熟的时候,一只乌鸦告诉猴子 ,猴子便拔掉 ,种上 。这是对第一次对话的教学,在教学第二次对话时,学生自读后,教师出示填空:正当 快成熟的时候,一只喜鹊告诉猴子 ,猴子便拔掉 ,种上 。而在教学第三次对话时,教师再次出示上述填空,只是将“喜鹊”换成了“杜鹃”,继续让学生练习概述。

表面上看,两位教师教学的课时不同,所以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沈老师指向课文朗读,帮助学生读好课文,为接下来课文的理解做准备。王老师指向内容概述,为接下来指导学生讲故事做铺垫。应该说,两位教师的教学意图是明确的。而且,在教学中都针对文本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似乎并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可是,笔者却认为,第一位教师的教学要比第二位教师高明。

大家知道,一节课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之上。而学生的学习起点或是学生的学情是有区分的,上课之前我们对学生的学情把握,可以称之为静态学情,是学生在走进课文之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积累,还有语文学习的能力、基础及思维。走进课堂之后,学生的学习应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前面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的准备,前面掌握的方法是后面运用方法的“台阶”,所以,课堂中学生的学情应是一个“动态学情”,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初始学习起点,还要关注学生动态学情的特点,即学生的动态学习起点,这是不断变化和调整的,我们进行教学预设时,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教学中,这不是方法的简单迁移,也不是文本语言从理解到运用的转换,而是在学生通过课堂前一阶段的学习后,怎样在新的学习起点上进行接下来的学习。让教学立足在动态的学习起点上,课堂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学生也才会充满思维的力量和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再来看以上两位教师的做法。针对文本语言特点,第一位教师学习第一次对话,帮助学生发现特点、寻找规律、掌握方法,而这些正是学生进行接下来学习的起点。因而教师在进行第二、第三次对话学习时,改变了第一次对话时所用的教法,让学生自主进行朗读,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所以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既不感到单调,又充满自主学习的动力。相反,第二位老师,只关注到了文本的教学,看到了文本语言的特点,却看不到学生前后学习时起点的变化,没有关注到学生学习时的需求在不断进行调整,每一部分教学只是在机械重复着前面的“故事”,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热情,学生的概述只是完成教师的任务,没有纳入学生的头脑储备之中,看不到学生生命的积极融入。

学习应该时时处在一种新鲜的、充满挑战的状态之中,能够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真正让学生越学越智慧,越学越灵活,这就需要对课堂学习主体的学习情况做充分研究,看到学生在课堂内的不断成长,立足于学生成长展开更加有效的教学,这样的课堂必定时时关注学生的“动态起点”,时时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课堂永远在寻找最美的风景,而站在学生的每一个新的起点出发,我们才能够更加愉悦地抵达“青草更青处”。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起点学情自然段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六月·起点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秋天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美丽的秋天
疯狂迷宫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