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要“接地气”

2015-11-12 12:38颜林忠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接地气起点数学

颜林忠

“接地气”是近年来的流行语之一,主要是说要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等。这让笔者联想到数学课堂,如果教学不“接地气”,学生的学习也会“水土不服”,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数学课堂要“接地气”,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准学生的兴趣点,点燃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激发学习自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知识进行有效延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 教学要接上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对于这样的学科,如果教师引导不当,会让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觉得数学是“冰冷”的,甚至产生恐惧,从而影响学习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需使他们有对知识的渴望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变静为动

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再加上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因此,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儿童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将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对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再创造,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实践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里的“动”,不仅仅是指简单的数学操作活动,而且是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构建、自我发现和自我创造的一种动态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把教学内容变静为动,让学生“做数学”,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只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才会乐意学好数学。

这样创设的教学情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数学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联系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尽可能地选择学生最熟悉、最有体验的实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实际很贴近,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教师提出:“假如让你计算一间房子需要粉刷的面积,你会吗?”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设想,再通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求要粉刷的面积,就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当然是内部的),而地面、门窗等地方是不需要粉刷,这些部分的面积要减去……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操作和解答,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3.语言幽默

有些数学问题,若干巴巴地讲授,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此时,教师若能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心理,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学生在愉快有趣的环境中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好玩、好学。

有学者说:“一位优秀教师的语言能使一本教材的优点得以充分展示,而一个蹩脚教师的语言会使同一本教材的缺点暴露无遗。”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恰如其分地应用幽默而富有哲理、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去从事课堂教学活动,就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上思维处于紧张状态的学生的神经得以松驰,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个性,使课堂充满欢乐、和谐、亲切、民主的气氛,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高质量。

二、 教学要接准学习的起点

目前,大多数教师往往注重在备课时“备教材”,而不重视“备学生”,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是一种主观揣测。要么将学生看得太弱,将简单的学习内容考虑得过于繁琐,学生觉得“我早就知道的东西还要讲来讲去”,课堂变成学生的“休闲地”。要么将学生看得太强,也就是学习起点过高,大部分学生陷入学习困境,课堂出现冷场,不得已,教师亲自出马,课堂变成教师的“讲堂”,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就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只有把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或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感到亲切和自信,从而产生认知冲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有着鲜活思想的学生,“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与经验,简单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如今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宽,随着家长对学生早期教育的重视,他们的学习起点并不是从“零”开始,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和思考方式。教学应当合理地把握他们的学习起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在设计教学前必须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把握好这些信息,再依据学习起点的高或低,梳理有关内容,合理处理教材,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展开课堂教学,以学定教,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生的思维领到“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从课前的一份调查表得知班上五分之四的同学知道百分数,而且会写会读,个别同学还能比较正确地说明比较简单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例如百分之百、百分之一等。但也有个别学生很少接触到百分数这个概念。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案就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合理设计。教学时可以直接引入百分数,让学生尝试着说一些简单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再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教学。只有教师正确合理地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是迈进有效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备课时,不是“备”学生“应该的状态”,而忽视学生“现实的状态”,更不能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我们只有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才能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有效课堂。

三、 教学要接好知识的延伸点

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和技巧的训练,过度强调数学的工具性,教学限于薄薄的课本而拒绝丰富多彩的课本之外的世界。学生也总是把数学看作是“符号的堆积”,在他们的心目中,数学总是与数字、法则、定理、公理、运算和图表等联系在一起,又乏味又难学。一节好的数学课,应将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

1.要挖掘数学中的文化

人类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为后人积淀了丰厚的数学文化,这些宝贵的财富,理应成为我们的数学教学资源,成为学生数学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搜集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家以生命和热情谱写的壮丽华章;可以探访数学名题,领略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还可以从数学的应用中切入,体现数学的博大精深……我们要站在“文化数学”的层面进行数学教学,适时而巧妙地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融入教学,让学生感受文化熏陶,产生文化共鸣。

2.要进行学科的整合与重组

新课程背景下,学科知识的整合是一种趋势。教师应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软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将语文、科学、英语和美术等知识引入数学教学中来,让学生思维的“触须”向外延伸,从其他学科中汲取数学营养,使数学这一学科迸发出异样的光彩,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数学里走出来,发现、挖掘并利用合理的因素,汲取其他学科的思想精髓,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实用的知识世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接地气起点数学
六月·起点
疯狂迷宫大作战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