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比较

2015-11-12 12:58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金山小学肖永基
师道(教研) 2015年5期
关键词:适应性教育教师

文/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金山小学 肖永基

不同类型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比较

文/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金山小学 肖永基

教育是一个介乎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学科,其自身是一种文化形态,既涉及社会组织的建设,更关乎人的个体成长。但长期以来教学背离了人本位这一根本出发点,功利地将为社会培养专门的服务工具作为学科教育的追求,忽略了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全面发展这一宗旨。目前,虽然新一轮新课程改革已在各地全面铺开,但在新的评价体系没有出来之前,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一线教师的手脚,这对学校教育中开展健全人格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1.不同类型学生学习适应性差异比较

1.1 当前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

学习适应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校环境、学习活动等的适应程度。良好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是指学生在适应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学力并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由于环境的变化,学习任务的增加,教育要求的提高,出现了—系列的不适应状况。例如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高,无法完成或较好完成学习任务。任其发展下去就会成为学习困难。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多方面因素带来的,学生个性心理、家庭教育要求、学校人际环境、学习任务的强度与难度等等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当前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仍不容乐观,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掌握影响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以便学校、家庭调整教育要求、策略、方法,指导学生度过步入学龄阶段的不适应期。

1.2 不同类型学生智力影响各自学习的适应性

根据智力划分的一般标准与常态分布状况,智力与学习适应性之间是否具有对应关系?牛津大学对被试进行了智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被试智力总体分布属于负偏态,即中等以上学生占87%以上,居优势地位。

将智商的测试结果与学习适应性测试结果比较,如表1、表2。

表1 学生智力测试情况

表2 学生智力与学习适应性比较

从上表可以发现学生智力与学习适应性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在智力水平正常情况下,智力并非是影响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的决定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适应能力。

1.3 不同类型学生生活环境影响各自学习的适应性

根据国家教委会第八次调查表明,镇区和农村的学生其生活环境不一,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有所不同,是否会影响其适应性水平,以番禺地区学生为例,见表3。

表3 镇区和农村学生学习知识性比较(%)

由上表可见,镇区与农村的不同生活环境与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关系比智力因素要稍高,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和农村学生自身个体差异不同而呈现不同,与相对独立性也有必然的关系,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这也对农村的孩子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学习适应性的各要素概况

1.4.1 学习倾向

国家教委会第八次调查学生学习倾向表如下:

表4 学生学习倾向情况比较

表4结果显示三个年级共有541名学生学习倾向尚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占学生总数的31.69%。就读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其所表现的学习倾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习倾向不良的比例岁就读年级的升迁而逐步下降,年级越高,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越长,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相对来说也更为持久和稳定。

1.4.2 学习方法

国家教委会第八次调查学生学习方法表如下:

表5 学生学习方法情况比较

表5显示约占学生数44.41%学生学习方法欠佳,不同年级学生间存在一定差异。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善效果是明显的,但不均衡。其间有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原因,也有可能受教材内容和教师教法的影响。

1.4.3 个性心理

国家教委会第八次调查学生个性心理表如下:

表6 学生个性心理情况比较

表6所列,有许多名学生个性心理处于不良状态,占学生人数大40.60%。从调查问卷提出的问题分析,学生的自制性、坚定性、和独立性在面临学习的需要时原有的个性心理不能与之相适应。虽说严重不适应学生的比例随着学习时限的延伸有所下降,但总体的发展趋势表明,小学阶段,各年龄段的学生其个性心理的发展水平差异不大,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改善并不起决定性因素。

2.提高不同类型学生适应性的对策

2.1 当前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状况及其分析与对策

虽然长期以来都能认识到学生具有不同特征的个体,因材施教,是公认的优秀传统教学原则之一,贯穿于我国古代教育史,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的不同特征往往被忽略。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有意识的因材施教往往被大规模的程式化教育所湮没。

2.1.1 重智力培养,轻非智力因素

在研究中发现,相当多的家长对智力的认识主要是建立在学习分数的基础上的。个性、认知风格、性格特征知之甚少,虽然家长们很关心孩子在家庭、社区和学校等社交群体中的表现,但他们更注重以智力来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孩子,而学生本人亦少有关心和总结自己的学习特质的,大部分处于被动的教育地位,即按要求进行学习。在没有外力的推动作用下,学生很少能主动的反思和检视自己的个性、认知风格、性格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他们同样十分注重自己每次考试的分数,而很少检视自己的学习过程。在研究中,80%以上的学生轻视学习方法的认识使他们自觉的把大部份精力投入到努力学习中,去完成练习、考试、背诵等任务,甚至不愿意参加一些诸如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会“浪费时间”的活动。教师虽然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以规范性要求取代个性化教育。

2.1.2 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承认“个体差异”是发展个体的前提,“个体差异”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从教学的角度看,有“成就度差异”、“学习速度差异”、“学习能倾差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等)、“兴趣爱好的差异”、“生活经验差异”等等。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学习方式”的差异。它是展开学习时个人好用的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包括知觉、记忆、思维在内的认知活动方式、方法,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是构成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但发现在教学中,这些差异被忽略,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成因分析:

(1)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所一贯崇尚的。但是一系列的原因使学生在升学中面临与之年龄不相称的竞争,从而导致应试教育的盛行。各种考试在高考的指挥棒引领下,使学校和教师、家长和学生都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对分数追求,成才标准的单一,使社会评价和校园评价都倾向于以智力因素为标准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在成长成才中的巨大作用。

(2)规范性过高、要求过于统一

当前是高中学生入学高峰期,学位相对不足,往往一个班人数在70人以上,人数过多带来的后果一是教师分给每个学生的时间极少,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而是高度规范性的教学,学生很少有发表个人意见和畅所欲言的机会,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造性得不到培育。二是为了便于管理如此庞大的班级,学校和教师也往往在学生课堂行为上要求高度规范。“要听老师讲”、“要听老师的话”、“不准顶撞老师”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允许超出一个听课者的角色设定。这些阻止了学生独特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3)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具有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许多学生其类型风格和特征风格往往不突出,不明显。他们大多数处于该特征指数的中间位置,给人造成的印象就是没有特点。而且学生人数众多,特点不鲜明,在教师眼中处于“千人一面”的位置,教师难以关注到这些学生的学习特点。一个人的学习风格的形成与其生活经历、成长经验、家庭环境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一点也是许多教师难以掌握和了解的。这也是造成学生的主体性不突出,个体特征得不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解决对策:

(1)加强培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调查表明,由于教师与家长本身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育方法等不合理,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发展受到影响。利用“家长学校”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利用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的认识,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必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应对教师进行思维方法和人才成长规律方面的培训,树立个性化教育思想,落实因材施教,培养深谙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博专结合"的新一代创造型教师。

(2)加强教育资源建设

当前的教育资源不足,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最适合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便于启发式组织教学的班额是每班学生在20-35人之间,这在我国绝大多数地方是不可以做到的。小班教学在开发学生潜能,面向全体学生上有着巨大的优势。学生人数少,教师分配给每个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让自己和别人更好的认识自己,达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目标。因此,加强教育资源建设,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将会使那些作为少数尖子生的“陪读生”得到同样的发展。

2.2 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特点表现及其分析与对策

在观察和研究中发现,按本课题界定的不同类型学生四种类型分类对学生进行分类,认为是比较贴近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的。排除了学生的智力因素标准,以一般意义上的非智力因素来划分,可以说学生所呈现的个性特征是丰富的。

成因分析:

(1)多样性

青少年的个性特征是丰富多彩的,在研究中发现,尽管在众多人群中许多学生的特点表现不是十分突出,但实际上他身上存在相当独立的个体特征。这使青少年的个体特征首先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这些类型各具特色,各具优势。

(2)交叉性

研究表明,虽然学生的不同类型很多,但表现在具体某个学生身上往往很复杂。有的一个学生一人具有几种类型的特征,有的特征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蔽,但在特定环境中就会体现出来,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双面人格和多面人格。认知风格和思维品质比较完善的学生,也往往兼具多种认知风格和思维类型。

(3)迁移性和可塑性

在研究中发现,各种类型的学生普遍具有群体归属性。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具有相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往往容易结成群体。但在不同类型学生的交往中,发现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迁移性。学生能自觉的有选择性的改变自己的性格特征、个性特征和学习特点等要素。如内向的学生和外向型学生交往多了也变得活跃起来。而思维方式比较单一的学生会明显改造自己的思维方式,使之向自己认可的方式靠拢。这一特点的存在,使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可塑性。完全可以通过施加外因来促使学生的学习特点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这一点在研究中也得到了证明。

解决对策:

(1)要正确掌握不同类型学习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加以引导

正是由于青少年具有以上特征,因此教师要掌握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和培养,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教师要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在教育活动中不断的实践,使掌握的方法走向实际化、应用化,在教学实际中起到真正的作用。正是认识到学生不同学习特点的丰富多彩和各有所长,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个性,特别是在提问设计中,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尖子生,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要利用其可塑性、迁移性来完善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品质

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其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利用其学习品质的可塑性和迁移性来优化、完善学生的学习品质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思维课程、心理课程等,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一些关于个性、气质、认知风格、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从而在自我检视和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扬长避短,利用其主体能动性来完善和提高自己。通过课题组的实验,认为这一措施是很有效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体现学习特点的教学策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改变单纯的注重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习方法的掌握的习惯,使学生明白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完善的思维品质比掌握一些知识点更重要。

(3)破除类型观念,树立个性化教育观念

从宏观上讲,学生有类型归属性,但从微观上讲,学生不具类型归属性,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素质教育是优化教育,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适应其能力与能倾,同社会要求相一致,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教育,是旨在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教育。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着眼于学生“个性差异”的个性化教育思想,不要将学生对号入座,应当说,切实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是现代教师的基本功。

2.3 “场”对学生学习特点形成的影响及其分析与对策

在所有认知风格中,场依存和场独立是最引人著目的,也是研究的重点。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等外界因素对学生的学习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创造最佳的教育环境以利于学生的成长,这是发挥教育能动性最直观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和途径之一。所谓“场”,就是环境,这个场中包含了各种人、物和事。学生学习风格的养成乃至于整个身心的健康发展,场也就是环境因素十分重要。无论学生的出身于何种家庭环境,接受何种形式的教育以及生活经验的多寡,他们都不可避免的在做出自己的倾向性选择的时候要受到“场”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外因是促成内因分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他们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喜欢表现自己,并且希望了解自己有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有些人认为那些独来独往的学生是不会接受别人意见和劝告,而那些自我意识很强的学生难以教育的观点是有所偏颇的,其实他们的群体归属的愿望同样存在,只是有时被隐藏和忽略而已。

对策:

无论是场独立型的学生还是场依存型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创造外部条件来使外因对他们产生作用,从而推动其身心特征朝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因此,重视利用群体归属和创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课题组在研究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班级建设等措施来营造开放、活跃、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锤炼其个性、性格、人格、思维品质、创新精神方面的成效是明显的。这几年来,通过以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制纪律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以由学生自主开展的班级管理、校园卫生和日常纪律的检查和评比、社团活动为主体来突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以之主导校园文化,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给了学生更多展示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和空间。这一校园文化的确立,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班级凝聚力,不但没有削弱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意识,相反,学生更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有了充分的自信才更能积极主动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3.结论与展望

面临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我们在时间、精力和人力资源上都有诸多困难。虽然相继提出了“问题即课题,质量即成果”的教育科研思路,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科研,在科研中提高,但相对于科研机关来讲,缺乏理论指导和科研机制是当前校本教研的一大问题。相对后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尤其感到在课程整合上存在很大难度。特别是在分层教学的实验上,我们要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但在具体操作中仍有相当的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在学生流动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师进行评价管理、如何处理学生在分层教学中对同时进行的选修课程漏学的问题、如何处理教学模块的交错和衔接问等等。为此,我们将及时调整我们的研究方向,将重点放在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分层教学实验中,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将实事求是结合本校的实际,围绕教学中心,通力合作,扎实工作,圆满地完成这项课题研究工作,并使之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得到应用和产生成效。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适应性教育教师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