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科
【摘 要】现代社会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而我国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正是以人为本着力于开发人的各种潜能.重点是创造力潜能。我们的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如何考高分,如何掌握知识,是老师家长学生的要求,只要取得高分,就意味着能进入好的大学读书,将来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关键词】中学生;创造力;培养;创新教育
现代社会对于人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什么孩子们的创新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却逐渐减弱了呢?一个培训中心专家发现,往往孩子的年龄越小,思维越开阔。上了学的孩子很容易陷入条条框框。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由于还有很多老师把教学过程简单的分为互不联系的两大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操作。新课的导入,新知的传授,方法的运用,尽管都有学生存在,但学生充当的只是参与者,一切都在老师的无形掌控之中进行着。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部分老师怕学生的思维太活跃控制不了,不敢放开让学生去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不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只重视学习的结果,名为个性化的练习,其实都是在教师暗地指导中进行的。
教育家卡伯曾指出:正是童年时的幻想引发形成了以后所有的创造性活动。老师追求的最终目标,结果决定成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思想成为衡量人生意义的标准。孩子在这种只重结果,不管过程的思想影响下,被动地、消极地接受。为了老师、家长的喜欢,压抑了自己的天性。上学只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些许的进步又被更高的目标代替,孩子只能成为学习的机器。为了高分而拼搏,努力就等于高分,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也在于期中期末的成绩,孩子的成绩就是有没有好好学习的标准。孩子在沉重的学习下,没有时间和家长交流,家长也无法和孩子沟通,孩子奔波于各种辅导班,强化训练班,很难有时间属于个人,自己没有快乐,也看不到别人有快乐。对孩子来说,一入小学便是人生竞争的开始,就已经踏入了就业奋斗的历程,十二年,二十四个学期,四十八个期中期末,考试排名,漫长的向参加工作变化。本应是人生最快乐、最轻松、最充满活力、最有欢歌笑语的阶段,变成了接受、考查、接受、考查,单调重复的简单生活。我们的孩子没有快乐。有些资料提醒,我们的孩子留学国外,成绩是一流的,但创新意识淡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几十个学生的回答如同标准答案,惊人的相似,没有个人的思想,而外国的学生也许就有几十个答案,这说明外国的学生思想开放、无拘无束、有创新的火花。而我们的学生已被训练强化为一种模式,只在固定的轨道上思考,思维已被可怜的禁锢了。人生来就有学习和创造的潜能,创造是人的本质所在。因此说创造性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的潜能,就看我们如何把它挖掘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学生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因为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能独立地作出决定,胸有成竹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于发表问题的见解,不会人云亦云。历史上,发现非欧几何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匈牙利的青年教学家约翰、波里埃,另一个是俄国的罗巴切夫斯基。波里埃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当时不满十二岁)就开始了对非欧几何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他在父亲的反对而西德著名教学家高斯支持的情况下,放弃了这一研究,默默无闻的度过了一生。而罗巴切夫斯基则不然,坚持对非欧几何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终于得到了人们的承认。可见,没有独立性格的人是很难取得创造性成就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能批判地接受他人的意见,不轻易屈服他人的势力,敢于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一个人在工作和学习中总是跟着别人走永远并不可能有创造性的。你看德国生物学家米歇正是因为有独立性,在学生时代就敢于怀疑当时教科书上的一个说法,并试图证明它的错误,终于走上了获得诺贝尔奖之路。我们现在要培养的正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要迷信权威敢于向教科书挑战,大胆创新。何谈创造、创新、何谈素质人才。
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如何提高自己学生的成绩,是判断自己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准。在这种形势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严抓学生,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点休息时间,多上课,多讲多练,各种作业如山一样压向学生,课堂教学有课堂作业,课后有课后练习,回家有家庭作业。不轻饶学生的一点过失,批评、找家长、写检查、写保证,对待掉队的学生的态度是“不争气”、“不努力”为基调简单判断。教师顾不上也不愿去思考学生掉队的原因。为了激励学生,对学生进行“生存危机教育”,夸大将来生存的困难,用单一的“学而优则仕”、“学而劣则苦”的前景教育学生。劳动是光荣的在这种教育下黯然失色,现在农村种地的多是老年人,年轻人游手好闲就是一个例证。我们学生生活在惶惶然中,情绪态度受到限制,思维发展缓慢,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研究反而放在了第二位,顾不上,也不愿使用和学习新教法。虽然新课程、新教法在教师中的推广允许有一定的适应时间,允许新旧教法并存,可新方法的使用何时才能有一质的飞跃,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无拘无束的思考,有时间交流,让少年时光成为人生美丽的回忆。消除现行教育中对学生创造力的破坏,解放孩子的想象力,解放教师的创造性,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创造力、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一个人如果发现不了问题,是很难有创造性的。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或“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等多种问答形式。教材结构有待改进,内容有待提高。课堂知识的呈现,是学生情绪是否被调动,思维、态度是否积极,甚而关系到课堂目标完成成败的关键。教师必须在课前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所应达到的目标,创设能调动学生情绪、态度、思维的情境。这就对现行的教材结构提高要求,教材不能只简单的呈现目标,要改变现在出现的一种现象,简单的教材,烦琐的教辅,复杂的考试。我们的教师现在虽然不能照本宣科,但也不必为新课程煞费苦心、绞尽脑汁、费时费力。我们现在的班级一般班额都在五六十人,甚至七十人的班级都有,教师的工作量还是超负荷,一天下来,都是身心疲惫。因此,多数教师都是为目标而呈现目标,课堂形式还是接受式、被动式。要改变这种现象,教材结构、内容要有针对性变化,根据不同区域、条件编写适应的教材。这样,我们的教师呈现知识的形式才会有根本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变重教师教为学生学,探究、质疑、研究、探索、归纳凸现出来。我们的孩子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享受快乐,变“督促式”教学为“调动式”教学,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调动学生情绪、态度上,如何呈现课堂知识上。
创新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新的目标,成绩需要,但更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全身心的热爱学生,用自己的情绪、态度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要敬职敬业,热爱教育事业,奉献才有回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要有开拓精神,乐于接受新生事物;要积极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敢于挑战,敢于进取,既要让自己的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也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才是新课程下,创新教育对教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