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旑婧
【摘 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论语》对于后世的影响极大,本文主要分析《论语》中蕴含的人本思想。
【关键词】《论语》;人本思想;分析
一、《论语》中的核心思想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90年代一首台湾流行歌曲里面唱的,虽是流行歌曲,却是告诉了我们《论语》中的人本思想就是体现在一个“仁”字。《论语》中的行政观念、鬼神之说等内容都是从“仁”字延展而来。在《论语》中,“仁”的执行是要遵从“礼”的规范——“克己复礼为仁”,而“仁”事实上是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论语》一书的流传,乃至儒家思想被尊为正统的思想,实际上是离不开统治阶级对对论语内标准的利用,可以说是一件非常政治的事情,都是统治阶级思想的体现。“仁”以“礼”为规范,这个“礼”实际上就是《周礼》。《周礼》是一本规范西周王朝的行政书籍,主要是描述西周王朝亲民如子以人为本的行政观念。其中,《周礼·春官宗伯》中就有描述大宗伯掌管的天地人神鬼的礼仪,各种不同的仪式对应不同的亲民措施,如凶礼哀邦国之忧、丧礼哀死亡等等,这些举措均是由于政治因素生成的,用于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教化。但是《论语》不能单纯的将其看做一部统治阶级的例典,它不同于《周礼》,但是也不能将其看做宗教。《论语》的思想还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只能将其放到它产生的那段历史里去尽量客观的评价。《论语》的思想经历了孔子从圣人、万世师表到孔家店、孔老二的变化,有将其宗教化的历史,也有将其扩大曲解的历史。但是,事实上,我只要从其中心思想“仁”去分析便可窥探一二。
二、《论语》中的仁爱思想
《论语》中“仁”即是体现爱人的思想,爱的又是什么人呢?古代著作中的“人”和“民”是有着地位上的区别的,但是从《论语》中观察所得,爱的人不仅仅是指贵族和士,应当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人。
齐国于公元前594年刚刚出现初税亩,当时公田制被废除,社会已经具备了奴隶农民化的初始条件。孔子生于公元前552年至公元前479年之间,在初税亩的出现至孔子成人的期间,农民人口已经占据了社会的绝大部分人口,从这个历史角度出发,《论语》中的“人”应该是指占据了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和其他的人。
《中国通史》的评析《论语》时,认为《论语》中的“人”大多时候指的是当时社会的士,“仁”是对士而言的——“据说,孔子很少讲仁,但《论语》记载讲仁的话,却在一百条以上,其中很多是孔子讲的。不过孔子虽然讲了很多条的仁,一般是讲士的修身法。”若是孔子很少讲“仁”,那么整部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又是如何以“仁”为中心的呢?其实《论语·学而》第五章关于仁,先家庭,后众人。家庭要孝悌,要广泛爱众人。体现出《论语》爱人的由己及人。“里仁为美。择不处人,焉得知。”《论语·里仁》提倡邻里选择以能爱人为标准。再回看孔子年少,家境并非富裕,其邻也不可能是王孙贵族,孔子又如何会教化士来择“仁”之人为邻里。显然,《论语》中的“人”还是指的大多数的人,而非单纯的贵族和士,因此《论语》中的人本思想也是体现在整个社会的“人”中,而非王孙贵族的小众人群。
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对孔子以及其著作《论语》的评价,有人说孔子“他极力鼓吹一个‘仁字,依照他的解释,‘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外还有什么‘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些都是剥削阶级欺骗和麻醉人民的言论。”这种评价可以说是阶级斗爭扩大之后对古代文献的统一产物,并不能正确评价孔子的思想。另外一些文学人又是这样说的——“《论语》只记录了孔子言行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笔者综合一些评价以及《论语》中蕴含的思想,认为孔子作为一位学者,是不太可能去从统治阶层的观点出发而欺骗人民,而其提倡的“仁”的思想,仅仅是作为著作的中心思想,其只是对人本思想的精神文化进行传播,而具体的落实并不是一本著作可以做到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孔子《论语》中的人本思想是符合当时国家安定的需求的,对统治者和民众都是有益处的。从家族和邻里关系而言,孔子提出了一个孝悌观,从而维持了家庭的秩序也成为了流传至今人们愿意遵从的美德。《论语》中的道德观是不分阶级和贵贱的,在一定程度下是人们乐于接受和持之不渝的。而在行政上,《论语》也提倡了亲民爱民、薄赋轻税的政治主张,从另一个角度也延展了人本思想。
参考文献:
[1]孟爱玉.人本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02)
[2]丁立卿,兰玉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源头活水——比较研究视阈中的马克思哲学“人本思想”[J].理论观察.2012(02)
[3]辛田,高谋洲.从《论语》分析孔子的人生理想与实践[J].兰台世界.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