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琴,傅宇彤
(1.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上海200051;2.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7)
产后抑郁症的调查和抑郁状况追踪
朱卫琴1,傅宇彤2
(1.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上海200051;2.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7)
目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上海地区产后抑郁症发病率,针对影响因素对孕产妇进行综合性干预,并对干预措施进行评估。方法对照组为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行产后42天复查的1 000位产妇,均无精神疾病、脑损伤、智力障碍,且配合调查。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30分为满分,≥13分初诊为产后抑郁症。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400位孕妇作为研究组进行干预,在产后42天评估干预效果。干预措施包括孕妇与助产士“结对子”,遇到问题及时干预;孕期集体干预,早孕一次、中孕两次、晚孕两次;产后干预两次,为产后3天内在病房干预和产后30天电话指导。于产妇产后42天复查时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对照组产后抑郁症发病率为18.17%,研究组产后抑郁症发病率为12.92%,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孕产妇进行综合干预可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病率。
产后抑郁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干预措施
分娩是一个生理过程,但受社会、心理因素和体内激素水平影响,产妇易出现产褥期精神异常。其形式多样,一种是产后一周内情绪异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失眠、哭泣,往往在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另一种是产后抑郁症(PPD),于产后两周内出现症状,表现为担心自身和婴儿健康,严重时出现幻觉或自杀倾象[1]。
国内外研究发现,产后抑郁症影响婴儿喂养和发育,破坏母婴和谐,对婴儿气质有一定影响,阻碍其身体成长与认知、情感、行为发展[2]。我国每年有两千多万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率为5%~20%[3,4],国外的这一数据为13%左右[1]。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身心健康和新生儿生长发育,还破坏家庭、社会和谐与稳定,妇幼保健机构应尽量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病率。本研究通过对孕产妇实施综合干预措施,旨在找到合适的干预方案,以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病率,促进孕产妇身心健康。
1.1研究对象
(1)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选取在我院行产后42天复查的1 000位产妇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收回820份有效问卷。对照组平均年龄为(27.30±4.12)岁。
(2)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随机选择妊娠12周左右,在我院行产前检查以及分娩的400位孕妇作为研究组,实施综合干预措施。产后42天复查时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组平均年龄为(27.65±3.57)岁。
(3)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既往无脑损伤,无智力障碍,无精神疾病,自愿参加本研究,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1.2研究方法
(1)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见表1),共10项,每项描述均分为4级,按症状严重程度分别赋值0~3分,总分为30分,≥13分初诊为产后抑郁症。
表1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2)对研究组进行综合干预,于产后42天复查时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干预效果。资料完整者356例。
(3)干预频率及时机。对研究组进行5次集体干预,孕早期一次,孕中期两次,孕晚期两次;产时助产士、导乐陪伴分娩;产后3天住院期间干预,产后30天电话随访干预。
(4)综合干预措施。①孕妇学校开设5次集体课程,播放和讲解孕期知识,孕妇及其丈夫在常规产前检查时听课。②产后指导与临床护理。分娩后3天内护士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宣教,指导母乳喂养,照顾婴儿。分娩后30天进行电话随访,对产妇恢复以及婴儿喂养情况进行指导。③于产后42天复查时以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进行评分,如果评分≥13分,则接受心理辅导。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1对照组与研究组一般情况
两组产妇的年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差异无显著性。
2.2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820位产妇中得分≥13分149人,产后抑郁症发病率为18.17%。不同年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356位产妇中得分≥13分46人,占12.92%,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比较[n(%)]
产褥期是女性出现精神障碍的高危期,产妇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不同发病率有所不同。因此,针对影响较大的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效果可能会更加显著。美国卫生部研究报道,产后抑郁症诊断和治疗普遍不及时,因此,只有提高对其危害性的认识,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5]。本课题通过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并对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为降低该病发病率和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3.1产后抑郁症发病率
戴钟英教授统计,我国2005—2008年产后抑郁症发病率为5%~20%[3,4],本研究中对照组产后抑郁症发病率为18.17%。M. Chaaya等研究发现,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农村为26%,城市为16%,总发病率为21%,可能与测量工具、研究设计、样本量、人群等有关。多数学者认为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在13%左右[6],而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是发达国家的3倍之多[7]。
3.2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
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众多,研究[8]认为与PPD关联最强的因素有精神疾病、缺乏社会支持、妊娠期焦虑抑郁、夫妻关系不和睦等。Marcus[9]将危险因素分成4个层次,关联度高的因素有:产前抑郁情绪、缺乏社会支持、生活不良事件、精神疾病史;关联度中等的有:夫妻关系不和睦、心理因素;关联度小的有:社会经济地位、产科因素;无关联因素有:婚龄、孕龄、受教育程度。
3.3干预必要性
由于产后抑郁症对个人、家庭、社会具有较大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预防干预。考虑到产妇需要哺乳,心理干预可行性更强,疗效更好。Dennis等[10]研究表明,心理干预总体上没有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病率,产后支持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发病率。Heh等[11]发现,对台湾产妇在产后4~6周进行产后抑郁知识指导可减少产后抑郁症发生。徐风森等[12]研究发现,接受干预的孕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干预者。本研究也发现实施干预后产后抑郁症发病率下降。
3.4干预方法
国内近年对产后抑郁症干预措施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吕军等[13]对近10年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国内主要干预措施有27项,如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体系、认同母亲角色、加强围产期保健等。
3.5干预频率与时机
为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提高依从性,我们选择在妊娠大于12周建保健册时开始干预,因此时流产几率降低,样本丢失可能性小。由助产士与孕妇“结对子”,密切联系,经常交流。
首先,孕早期对孕妇及其家属进行一次集体授课。孕中期4周进行一次产前检查,选择在产前检查候诊时进行两次集体授课。孕晚期再进行两次集体授课。由于此时孕妇与助产士的联系已较密切,有些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其次,产妇产后3天在医院住院,且家属也在医院悉心照顾,此时有利于干预的实施。最后,产后一个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干预效果。
[1]Paris R,Bolton R E,Weinberg M K.Postpartum depression,suicidality,and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s[J].Arch Womens Ment Health,2009,12(5):309-321.
[2]Brand S R,Brennan P A.Impact of antenatal and postpartum maternal mental illness:how are the children?[J].Clin Obstet Gynecol,2009,52(3):441-455.
[3]狄江丽,赵更力,周敏,等.产褥期抑郁情绪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2):253-256.
[4]胡跃华,杜山鹏,李玲,等.家庭与情绪因素对产褥期妇女抑郁症状的影响[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7,18(4):202-204.
[5]Gjerdingen D,Katon W,Rich D E.Stepped car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a primary care-based management model[J].Womens Health Issues,2008,18(1):44-52.
[6]Leahy-Warren P,McCarthy G.Postnatal depression:prevalence,mothres' perspectives,and treatments[J].Arch Psychiatr Nurs,2007,21(2):91-100.
[7]Cooper P J,Tomlinson M,Swartz L,et al.Improving quality of 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and infant attachment in socioeconomically deprived community in South Africa: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BMJ,2009(4):974.
[8]Horowitz J A,Goodman J H.Identifying and treating postpartum depression[J].J Obstet Gynecol Neonatal Nurs,2005,34(2):264-273.
[9]Marcus S M.Depression during pregnancy:rates,risks and consequences Motherisk Update 2008[J].Can J Clin Pharmacol,2009,16(1):15-22.
[10]Dennis C L,Hodnett E.Psycho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treating postpartum depression[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7,17(4):6116.
[11]Heh S S,Fu Y Y.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al support in reducing the severity of postnatal depression in Taiwan[J].J Adv Nurs,2003,42(1):30-36.
[12]徐风森,刘建新,张淑萍,等.干预措施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12):724-726.
[13]吕军,赵瑞,施慎逊,等.我国产后抑郁研究现状分析[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30(4):61-62.
R714.7
A
1671-1246(2015)23-01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