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史学家与产品经理 ——应对“变”时代,做好调查研究的三种角色意识

2015-11-11 15:59陈芳
中国记者 2015年4期
关键词:调查研究穴位时代

啄木鸟、史学家与产品经理
——应对“变”时代,做好调查研究的三种角色意识

□ 文/陈 芳

提要: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各种冲击,做传统报道的不少人很是纠结。但渐渐地大家又恢复了信心。社会舆情越复杂,就越要在同台竞技中,比比谁的信息加工、处理、利用能力更强,对记者调查研究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每个媒体人内心,也许都需要有那么一点儿不变的东西坚守,才能应对“变时代”带来的不安和焦虑。

关键词:角色意识 调查研究 时代“穴位” 历史坐标

在新华社从事深度报道工作十多年,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我深深体会着调查研究的魅力。

如何将调查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在主动设置重大议题中凸显舆论引导力?用大视野去观察社会,让“标本事件”彰显有记忆的刻度,创造媒体人的黄金时代?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记者做好调查研究应当具备的三种角色意识。

要当“啄木鸟”,找准时代“穴位”

调查研究本是记者的基本功,但缘何当下的调研报道不尽如人意?仔细梳理下,我们身上多少都沾染了这样的“浮躁症”:乐当“钦差大臣”,一知半解就发议论、扣帽子;带着有色眼镜搞调研,分析问题有片面性;闭门造车想“点子”,钻牛角尖找例子;满足简单的传声,专注材料的抄转……用这样的眼光、头脑去发现事物、判断事物,报道焉能不出“差”、不偏航?

要做好调查研究,记者应当具有“啄木鸟”而不仅仅是“喜鹊”的角色意识。一方面,要有“啄木鸟”的责任感,有所行动,推动社会积弊改观;另一方面,要像“啄木鸟”一样找准“穴位”,这样对社会问题的观察,才会像一根针、一颗子弹。

那么,调研类报道的“穴位”在哪里?这是个常常让人困惑的问题,在有限时间里,面对宏大主题,调查研究往往要求记者有独到的“发现力”。没找准,一针下去,“病人”就不会有酸、胀、麻的感觉。都知道“解剖麻雀”,但关键在于如何寻找方向,发现“麻雀”的“代表性”。

我自己经历过这样一个案例:当前的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已经是一个耳熟能详的主题词。而与之相关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始于10年前的“江苏铁本”事件。我们采写的独家调查《连闯红线上钢厂 毁田拆房惹民怨——“江苏铁本”违规上马偏离科学发展观》,被评价为2004年最具影响力的舆论监督报道,受到总理办公室的高度评价,在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关键时刻,发挥了特殊而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事后,有很多圈内人询问,这个重大调查报道典型是如何落到你们手中的呢?事实上,这仅仅是从专家那里偶然听到的“一句话”信息。

2004年3月,我与河北分社记者张洪河参加新华社土地问题调研。在探讨土地违法事件的主体时,一位专家无意中提到“听说江苏常州就有个企业在长江边建钢厂。”凭着多年跑土地问题的判断,我感到虽然只是偶然听来的一句话,但至少包含三点有价值的线索——一是钢厂占地规模大,审批手续会有漏洞;二是选在长江边上环境问题引关注;三是大建钢厂会否是当前投资过热的盲动缩影。

辗转来到常州市新北区魏村镇的长江村一带,见到了“壮观”的景象:一眼望不到边的耕地上,是一排排高架设备、被毁的耕地和拆迁后的瓦砾。而与被毁耕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片还未被占被毁的金黄色油菜地。

报道中,我们将这一本是“经济行为”的铁本事件,放在宏观调控和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进行剖析,举一反三地来探讨,其违法占良田、项目审批、环保评审、银行贷款四大“毒瘤”背后,究竟体现了地方政府怎样的发展观?一些权力之手缘何热衷如此“护航”?《求发展岂能无法无天?》的发问,“以小见大”,就抓住了这个典型案例的“七寸”。

我的体会是,搞调查研究需要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只有从“个性”上升到“共性”,从“共性”反观“个性”,调查研究才有针对性、准确性和穿透力。如果选取的都是“例外”或不具普遍性,就很难说对推动实际工作有普遍的指导性。

要当史学家,俯瞰式把握全局

信息碎片,观察不“碎”。记者应该像史学家一样,从“小”我中跳离,善用“历史观”“联系观”聚焦,如此,高人一筹的观点和结论自然就会产生。

有分量的思想,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做舆论引导的议题设置者。这意味着,报道要在深度开掘上纵横捭阖,追求别人无法复制的“历史感”。

我的一些报道作品在这方面有所探索。比如,《让劳动者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在对富士康事件的深度解读中,探讨的是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时代大背景下,深圳富士康集团员工“十几跳”背后的震动与思考;同样,《在历史灾难中实现历史进步——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警示录》,

则用历史视野反思灾害为何如影随行。

再以我前些年持续关注的土地问题为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种“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说法日渐高涨。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也开始对家庭承包经营议论起来,认为这一制度妨碍了现代化经营。一些媒体因此提出“土地的第三次革命”说法。

在学习了历年来中国土地政策后,我开始到全国各地进行土地流转调研,发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形式名目甚多,什么转让、转包、互换、租赁、委托代耕、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制等……种种信号显示,这样的“改革”改变了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合同,在全国土地流转加快的进程中已经出现了偏差。

然而,报道难度在于如何判断偏差的程度,不冒然下断语?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重要文件和中央领导对农村土地问题的重要指示,并走访多位农业农村问题专家后,我的思路才逐渐变得清晰,先后采写《尊重农民意愿 规范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偏差在哪里》《家庭承包经营决不能动摇》等一组调研报道,引起从中央、省部到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广泛关注。

正是有了前期跨越历史时空的“横向”“纵向”的积累,当浙江丽水碧湖镇的四位农民代表千里迢迢来北京,向我反映当地镇政府动用公安力量强迫农民搞“反租倒包”土地流转时,我才能很快进入调查。对这一典型事件的一组报道再次引起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中央为此专门下发了《稳定家庭承包、规范土地流转》的18号文件。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致函新华社,称赞“这组报道对中央文件的起草,起到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作用”。

一组报道能够引发中央文件的出台,更坚定了我持续土地问题研究的信心。十多年来,围绕土地制度、征地改革等若干重点、热点话题,我始终坚持调查研究。信息和资料的日益累积,实际就是在专业领域建起的历史“坐标”,能够最大限度地判断新闻背后的“含金量”,而这也是调查研究的价值所在。

要当“产品经理”,寻找与受众的共振点

调查研究的成果要实现价值最大化,你就不能无视表达、包装。从记者、编辑、电视访谈、评论员再到做新媒体,多种角色的转换,越来越让我体会到,媒体仅仅聚焦公众关心的话题远远不够,如何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关注、报道、引导,是调查研究面临的新挑战。

如今,还有一些媒体受 “传者本位”影响,只管生产,不管营销;我说你听,忽视受众;文章犯着这样那样的“枯燥病”。因此,我认为新媒体时代要做好调查研究,还需要记者当“产品经理”:适应用户的分层阅读需求,掌握“十八般武艺”,保证出产的新闻产品不断满足公众变化的口味和形式。

“很多新媒体一出生就老了,许多传统媒体走着走着就新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话,让我感同身受。传统媒体如果在内容和表现力上稍稍做点努力,成果就会非常明显。

例如,2014年9月以来新华社社文专线推出《新华调查 编制里的那点事儿》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在标题拟制和关键词提炼上,力求一语中的,从“官仓鼠”“两栖干部”“公共职位福利化”“期权兼职”等诸多形象生动的表述,一推出即迅速成为网民关注的“热词”。在腾讯、网易等推送头条,评论最高达20多万条。我们还从中央巡视工作的大数据中挖掘“独家”新闻,配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舆论监督,图文互动式推送引发网络强烈反响,网民评价“写到根子上”。这组报道的成功,使我体会到寻找重大热点主题与网友关注的共振点,做“产品经理”的重要性。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各种冲击,我们这些做传统报道的不少人很是纠结。但渐渐地大家又恢复了信心。社会舆情越复杂,就越要在同台竞技中,比比谁的信息、加工、处理、利用能力更强,对记者调查研究能力的要求就越高。所以,真正优秀的媒体人将迎来其黄金时代。

总之,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每个媒体人内心,也许都需要有那么一点儿不变的东西坚守,才能应对“变时代”带来的不安和焦虑。(作者是新华社“新华视点”采编部副主任、国内部社文专线首席编辑、高级记者;代表作品:《拆千多户民房 占近六千亩地 常州一民企长江边大建钢厂引发民怨》《铁本:违规上马偏离科学发展观 ━━江苏“铁本事件”始末》《让劳动者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在历史灾难中实现历史进步——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警示录》《能这样“活”田吗?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土地流转纠纷调查》《一份住宅楼盘的“成本清单”》等。)

□ 图为新华社“新华视点”采编部副主任、国内部社文专线首席编辑陈芳在工作中。

猜你喜欢
调查研究穴位时代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e时代
e时代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