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的美,无望的爱

2015-11-09 11:55段慧
青春岁月 2015年20期
关键词:矛盾性王尔德童话

段慧

【摘要】王尔德童话中的爱一方面是一种唯美的象征,而另一方面又处处体现出不容于世的悲观绝望。这种矛盾的表达是童话保守和颠覆矛盾性的体现,更是王尔德本人对于唯美主义矛盾心理的映射:他一方面想要宣扬唯美的爱,对儿童进行美学启蒙,而另一方面又深刻意识到唯美主义在现实世界必然的悲剧结局。

【关键词】王尔德;童话;矛盾性;爱

奥斯卡王尔德,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之一,著有一部小说,两本童话集,九部戏剧和以及大量散文诗歌。然而,其中标志其作家生涯开端而又广为人知的童话,却经常被评论家们忽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评论家们有意无意的忽视细究原因,应当有两方面,其一,王尔德一直以来都被归于唯美主义的代表人,无论是其行为还是作品都充满了对当时英国市侩哲学和虚伪道德的尖锐讽刺,而童话,尤其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作家童话,被认为是中产阶级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文学体裁,往往教化意味明显,因而在王尔德研究中,其童话处于无足轻重甚至尴尬的境地,有些王尔德研究者甚至把两本童话集排除在王尔德主要作品列表之外;其二,童话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都是一种边缘化文体,对其研究一般局限在与民间故事相关的方面,作为一种儿童文学体裁,之后才渐渐得到研究者重视,所以王尔德早期的童话作品被忽视,也是不难理解的。

然而,童话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化工具,玛丽–路易斯·凡·弗朗斯说:“童话中与特定文化意识相关的材料比较少,因此它们可以映射出基本的心理模式”。杰克·赛普斯也认为,童话具有双重性,可以同时呈现出保守和颠覆的特性。因此研究王尔德童话未必不是研究王尔德的一个有趣方向。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对王尔德童话的文本细读来分析一下他对于爱的看法和态度吧。

爱,是王尔德童话的大主题,九篇童话中有八篇都是以不同的爱为主题的,包括对世界的大爱,情侣之爱以及朋友之爱,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是对世界的大爱,或者是大部分评论家们所认为的基督爱,但是王尔德在童话中强调的是这种爱美的一面,所以我们在这里还是用大爱的表达。

与大爱相关的四篇童话分别是:《快乐王子》,《自私的巨人》,《年轻的国王》和《星孩》。

其中《快乐王子》应当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了。无忧城堡的王子生前不知眼泪为何物,去世以后他的雕像被立在城市的最高处,看遍了世间悲苦,他心怀悲悯却无能为力。一只小燕子为了帮助王子把雕像上的宝石金片送给穷人,耽误了去埃及的行程,冻死在了雕像下,王子的铅心碎了。整篇童话都充满着快乐王子对穷苦人们的爱,一座石像,一颗铅心,却蕴藏着那样诚挚深沉的爱,当他无能为力时,整日以泪洗面,连燕子看了都心里充满了怜悯。而当燕子作为他的使者时,他无私的爱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舍弃了他的饰品,外衣,甚至是他的眼睛,他愿意献出自己拥有的一切来帮助那些穷苦的人们。

《自私的巨人》是两部童话集中篇幅最短的一篇,却也是最为优美的一篇。巨人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玩耍,他的花园因而从此留在了寒冬。一天,一群孩子偷偷溜进了他的花园,也带来了春的气息。巨人出现了,但他并没有赶走孩子们,反而把最小的孩子抱上了树枝。春天和孩子们都回到了花园,但巨人再也没有看到那个最小的孩子。终于有一天那个孩子回来了,带着满身的伤痕。孩子说这是爱的伤痕并邀请到他自己的花园去。第二天,孩子们来花园的时候,发现巨人躺在花园中死了。这篇童话中的爱有其特殊之处。巨人突破自我尝试去爱,把他的花园与孩子们共享,而孩子满身伤痕前来回报爱(大部分评论家认为这是耶稣自我牺牲的象征),如果说这确实是一种基督爱的表达的话,那也是以一种浪漫的形式展开的。

《年轻的国王》是《石榴屋》的第一篇。年轻的国王在登基的前夜做了三个关于穷苦人们的梦,醒来后他拒绝使用那些血泪的产物登基。所有的人都反对他。最后上帝亲自为他加冕。在这篇童话中,王尔德明确指出,那些表面上光彩夺目的奇珍异宝,如果是血泪的凝结,就并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美是对世人的关怀和爱,一种无关身份、阶级的爱。这种爱才是真正值得嘉奖的。作为自然之子的年轻国王,虽然段时间沉溺与那些虚伪的美,但很快就理解了他的梦,并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从而获得了上帝的认可。

最后一篇以此为主题的童话是《星孩》。砍柴人在森林中发现了星孩,星孩长大后美丽却冷酷。当一个乞丐般的女人来认他时,他冷酷地拒绝了她,而他自己也变得非常丑陋。他成了一个魔法师的奴隶并经受了很多考验,在考验中,他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最后他成为了一位明君,但是因为遭受太多磨难而很快离开了人世。这篇与《年轻的国王》有相似之处。主人公从一开始沉迷于虚伪的美,而后醒悟过来接受了大爱,这是一种对世间的纯粹的爱,不分贫穷富有,美丽丑陋,甚至是人还是动物,是一种真正的美。

这几篇童话非常清晰地体现出了童话的矛盾性,也反映了王尔德对于大爱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童话的教化意味明显,王尔德应当是想将其作为儿童美学启蒙材料的,他想要引导儿童摒弃虚伪的美,认识真正的美。在《快乐王子》中,他舍弃了华丽的装饰;在《年轻的国王》中,他舍弃了各种奇珍异宝;在《星孩》中,他舍弃了美丽的外表。那什么是真正的美呢?看看那些受到了认可和嘉奖的对象吧。《快乐王子》中对于穷苦人们无私的爱,《年轻的国王》中对于不公命运的质疑,《星孩》中对于人和动物们的关怀,《自私的巨人》中对于私有之物的分享,这才是真正的美,是能自我成就的美。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几篇童话都可视为经典的儿童美学教材。

然而另一方面,王尔德对于大爱悲观无望的看法也非常明显。即使是在作者营造出的童话世界里,这种爱也是不容于世的。《快乐王子》中的市长议员自始至终沉迷于表面浮华二对真正的美毫无欣赏能力,拿到王子眼睛的小女孩喊着:“多么可爱的玻璃啊!”而另一位写剧本的年轻人认为一定是有人欣赏他了。能感动所有读者的无私爱,在整个《快乐王子》的世界除了作为信使的燕子竟然无一人能理解欣赏,这种强烈的对比,更让人内心震撼而绝望。而上帝的认可和珍视,更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对于读者的安慰而已。同样在《年轻的国王》中,国王对于真正的美的醒悟也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共鸣,上自大臣,下至平民都对于他的做法和想法无法理解,认为他可笑,甚至连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主教都极力反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而这个讽刺只能有上帝亲自完成。《星孩》中的星孩虽然最后成为了国王,却因苦难而早逝并使国土落入暴君之手,这更是大爱在人间寸步难行的象征。《自私的巨人》也只能已死亡的形式去上帝的花园中获得幸福。

王尔德在他的童话中作为美学范本的大爱在他自己所营造的童话世界中却处处碰壁,头破血流,让人触目惊心,凄楚而绝望,这不仅是王尔德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更是一种预示,他早已深刻意识到唯美主义在现实世界注定悲剧的结局。

【参考文献】

[1] 奥斯卡·王尔德. 快乐王子集[M]. 巴金, 译. 上海: 三联出版社, 2001.

[2] Franz, Marie-Luise v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Fairy Tales. Boston: Radom House, 1996.

[3] Wilde, Oscar. Collected Works of Oscar Wilde.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1997.

[4] Zipes, Jack. Fairy Tales and the Art of Subvers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猜你喜欢
矛盾性王尔德童话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大大方方的输家》:一部先锋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小说
自尊在网络成瘾与矛盾性的家庭环境中的中介作用
为自己
为自己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英美法系对价原则的矛盾性及其解读
《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生态意识的矛盾性解读
超越与反叛——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中“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