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泽好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是学生、教师、文本相互之间对话的过程,面对新课标与新教材,语文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创意表达,是搭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有效桥梁。它能让读与写紧密结合,让读与写比翼双飞。它可以是教学设计时精心预设的,也可以是动态课堂中自然生成的;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它能引导学生穿行于文本,徜徉于文本所创造的意味、意蕴、意趣之中,使阅读教学的课堂从“索然无味”变得“有滋有味”,形成语文课堂兴趣盎然的场面。
一、创意导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堂好课,就像一篇好文章。清人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李渔讲这种作文开头之法也适合于语文课堂的导入。阅读教学课堂的导入方法很多,但最能体现语文特色的,是与文本内容相切合的创意导入式表达。这种表达通常在教学设计时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正式课堂教学时,或用纯正的课堂用语表达出来,或通过多媒体投影显示出来。《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对这样的一篇精美散文,余映潮老师在教学时做了这样的导入设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不足百字的课堂导入,语言简洁,韵律和谐,情意盎然,层次分明,自然得体,堪称一篇短小精悍的评论文章,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联词成段,提供学生积累的方法
语言的积累,其基础是词语的积累。在词语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学习语文,才能真正领悟、真正管用。有的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有意地淡化词语的积累,致使学生对词语学习很不重视;也有些教师简单地将词语学习理解为读一读注音,抄一抄几遍词语,解一解意思,默一默字形,致使词语积累单调机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改变词语简单机械积累的做法很有必要。我通常的做法是“联词成段”式的情景积累法。所谓联词成段,就是选取文本中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中的几个,组成几句或一段话,要求组成的话能围绕一个中心,句与句之间、词与词之间有内在联系,并且合乎情理。这里面,不要学生选取所有的重点词语,是因为学生在选取运用的过程中本身就有一个识记理解的过程。
《在山的那边》是七年级新生第一堂语文课。这一课的重点词语有“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在学生朗读词语后,我说:“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情景,从这些词语中选取了几个组成了一段话。比如:我一瞬间,喧腾的大海宁静下来,波光粼粼的大海有着多少隐秘的想望?我痴想着。这些秘密诱惑着每一位海底探索者,他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探索这些不为人知的智慧。大海是多么神秘啊!……请同学们也选用其中的五个或五个以上的词语设计一个情景,组成一段话。”经过思考,全班所有的同学都能写出。如一位学生写道:“小时候,我总喜欢坐在大海边,望着喧腾的海浪静静地痴想,长大后会干些什么呢,会不会挡不住事物的诱惑而荒废爸妈对我的期望?不,绝对还会。我的这种隐秘的想望一直都埋藏在自己心中。如今,我已经是初一的学生,那时的想法又在一瞬间点亮了我的心,我以后会加倍努力。”
词语是组成文章和话语的基本材料,词语的积累是阅读和写作的基本功。联词成段,是一种极具情趣的创造性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自动写作,能给学生以很好的引导。只要能够长期坚持,一定能够激发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趣,获得词语运用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三、信息提取,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提取信息,概述情节,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语文素养包括以下内容:获取文本整体感知信息的能力,归纳文本或段落主要观点的能力,根据文本进行思维的能力,体悟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包含着复杂的认知、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其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做耐心的示范引导,设计精致的文本概述语言,进行生动优美的课堂表达。
教材中的一些篇幅较长的文本,信息提取和内容概括,对学生来讲可能有一些困难。这时,教师的示范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心声》是一篇小说,对于初一学生来讲,一位教师经过认真思考,用中国章回体小说的格式,将情节概括为四个部分:
第一集 公开课讲凡卡李京京主动请缨,为荣誉保效果程老
师断然拒绝
第二集 回家路上读讲义引起亲情友情回忆,小树林里念课
文触发淳朴真挚感情
第三集 放学后指点同学不足李京京真情流露,窗外边没有
资格纠正赵小桢认为妒忌
第四集 公开课上指定者不敢读程老师受窘,关键时刻勇敢
举手李京京以情感人
阅读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个语言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提取和内容概括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反复示范,才能使学生逐渐掌握方法,形成这方面的能力。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训练,才能养成。”
四、投入真情,拨动学生阅读的情感
感化,是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认同,就是心灵之弦的共鸣。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文学意境本身就是促使学生产生这种认同、共鸣的很好的“召唤结构”,但由于这种“召唤结构”蕴蓄在字里行间,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感染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老师必须先动情。
在课堂中,我可能是大义凛然的闻一多,也可能是充满悔意的小弗郎士;我可能是浪漫奔放的李白,也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
界,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这时无声的铅字就变得有声有形,令人可闻可见。
五、品读悟读,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
“从阅读中学会阅读!”我们语文老师应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从阅读的实践中读来的!正如诗圣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经过多次实验得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但从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来看,确实令人担忧。这里面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氛围,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课外阅读的氛围都不够浓;二是应试,学生无论是课间、晚上还是周末,更多的是沉浸于作业之中;三是网络,学生似乎更倾向于网络文化,不屑于纸质阅读;四是引领,无论是家长、语文教师还是校长,都有引领学生课外阅读的义务与责任,但都没有找到好的方法并长期坚持。
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会阅读,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语文教师应以“引领”为突破口,具体做法:一是榜样式引领,语文教师自己要坚持课外阅读,给学生讲一讲自己阅读的收获,并适时推荐;二是分享式引领,语文教师应当开辟出课外阅读的新课堂,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交流与分享,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与收获;三是合作式引领,语文教师应当拿起制度的工具,订立起课外阅读的有效规则,与家长合作,让学生能在规则中把阅读当成习惯、在亲子阅读中有进步、在师生共读中能提高;四是精神引领,语文教师应当学会运用名篇名著的精髓去抓住学生那颗好奇的心,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引领,让学生带着这份好奇,走进高尔基的《童年》、施耐庵的《水浒》、冰心的《繁星·春水》……有了这样的认识与方法,我们语文教师便能实现用思想去引领思想,用精神去鼓舞精神,学生的阅读能力必能从课外阅读中读来!
阅读教学理应成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试验场。在这样一个试验场里,请我们语文教师放手让学生在文本中读、思、议、悟。请相信,答案再标准,讲得再清楚,说得再重要,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那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动。“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这句歌词能很好地表达出这层意思,阅读教学需要语文老师适时地“放手”!
参考文献:
王海玉.精读和泛读并举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能力[J].中学生星语:初中版,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