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舜莲
细细咀嚼课堂细节,静静聆听同行点评,默默享受语文的每一份情怀,点点滴滴在心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传统名篇,见过听过的范例很多,因此在备课时我不停地反复深入文本,优秀的作品总是常读常新,我先是再读文本,深入思考,然后确定了以下四点任务:(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诗歌。(3)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中所包含的感情。(4)背诵诗歌。在设置教学环节时,我时刻谨记“以生为本”“贴着学生教”,一切的教学环节都以学生的学情为设计的起点。整体教学设计便基于此展开。
整体感知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方面:(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和语速)(2)提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研读共品环节我设计了四个问题:(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全诗可分为几层?试给每一层拟一个小标题。(3)品读诗歌,说说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4)品读诗句,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互助释疑环节我还是和以往一样未设计问题,因为我深知提出一个问题远远重要与解决一个问题。巩固拓展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步骤,一是背诵课文,并按提示填空,二是写作训练: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
最后的总结提高环节,我以国家领导人陈毅的“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作结。
以往做古诗词的公开课时,由于学生的“过渡预习”在教学时,教师无法准确衡量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过于准确的答案也让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灵动性,课后,教师往往还要花一定的时间去“热粥”,所以本次比武课我一反常态,不让学生预习,只是在课前早自习上让学生读熟诗歌,再加上我班学生没有教辅资料,所以课堂上我才能准确掌握学情。教学时,我深知教学文言文,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读”,采用了范读、集体读、个别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领悟感情,在读中吕味文字的美感。课堂上学生的泛读,也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另外,情感的调动,是欣赏作品的关键所在。本节课中,我自己自始至终保持着充沛的感情,并用这种感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从各个环节去促使学生以全部感情投入到作品的赏析中,并与教师、作者达成心灵上的共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是新课标关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基本要求。我在这节课中,引出问题后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静心思之,这堂课在“三个维度”——温度(教师情感的温热度)、广度(在主题的范围内旁延扩展)、深度(语文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恒久)的体现上,明显地感到了广度和深度的不足!我也曾想用结尾的小结来弥补这一点,但由于时间紧,也未起到相应的作用。拓宽备课视野,深化文本处理和加强课堂的厚重感是我需补的课程!
最后,语言赏析还不够地道,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杜甫带着崇高理想的生命状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文化意蕴。对这一点,我自觉只做到了“蜻蜓点水”。如果朗读阶段的评价再具体、再积极些更好;如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让学生理解,然后再讲,也许效果更好;如果讲授过程再激情些更好;如果……
总之,本次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留给我更多的是对如何上好一节真实的诗词赏析课的思考,是对如何真正践行新课改精神的思索。相信这点点滴滴的反思,会让我演绎出更加精彩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