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法

2015-11-08 02:54勾小东肖天琼
新课程·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导入兴趣效果

勾小东 肖天琼

摘 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合理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借助新颖、独特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

关键词:导入;课堂;效果;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就十分重要,准确恰当地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明确学习任务。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就得紧紧抓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新课可以激活思维,挖掘潜力,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让教师带着激情走进教室、走进教学,学生带着高昂的激情,兴趣进入课堂学习。学生、教师有了强烈的动机,会更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制导言、设计新课的导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数学教学主要应该形成以下导入方法。

一、创设悬念导入法

在教师讲授新课前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悬念,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解决这些悬念的强烈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方法可以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也为学生学习创设探索知识的良好情境。

如,在乘方教学时,一座山峰高8848米,一张纸0.1毫米,连续对折30次,能否超过山峰的高度?学生认为是超不过的。通过计算折叠1次=0.1×2,折叠2次=0.1×2×2=0.1×22,折叠3次=0.1×2×2×2=0.1×23……

折叠30次=0.1×2×2×……×2=0.1×230。

∵2的30次方=2的10次方×2的10次方×2的10次方=1024×1024×1024≈1.07×10的9次方

∴0.1×2的30次方≈1.07×10的8次方(毫米)≈1.07×10的5次方(米)≈10700米

∵10700米>8848米

∴能超过山峰的高度。

二、衔接导入法

主要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间的联结点,利用旧知识的回顾和引申来导入新知识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前后呼应,互为因果。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紧密、逻辑性强。教师在运用这类方式时首先应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异同。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要有的放矢,围绕新的课题内容来设计合理的导入方式。作为引出新知识的已有知识内容可以是上一节课讲的或前几节课学过的,也可以是其他相关课程学过的。运用学生已学知识来讲授新知识,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思路带进一个新的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也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三、类比导入法

数学知识之间总是相互联系,它们往往有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彼此的联想,从而实现新课的导入。这种方式还有利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有些知识在结构和特征上相同或相似,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很紧密,这时我们就不必把它当作全新的知识逐一传授,而可以从与旧知识的类比中寻求理解和掌握。运用学习中迁移的规律,进行类比启发。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启发学生发现规律,获取新知识。

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时一定要巩固相关的旧知识,在熟练掌握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类比或迁移,防止由于知识之间的相似而发生相互干扰,导致出现知识掌握中的错误。另外,类比导入法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要求比较高,如果应用不当就造成盲目尝试、猜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他们具有严密的思维能力与习惯。不要为了类比而强用类比导入,如在龙潭区举行的数学赛课,有老师上课内容是“解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与解方程组有些相似。但是老师引入新课时屏幕出示的是一只模糊狗的背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狗,教师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他们相似,就这样引入了新课。教研员点给他的点评是为引入而引入,所以导入不要为引入而引入。

总之,设计的导入应简练省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起到导入新课激起兴趣的作用。但不能淡化了主题,重点、难点主次颠倒。导入还应朴实,起到知识联结的作用,不追求花哨、搞形式。导入的内容、方法手段要具有衔接巧妙、转折自然,顺理成章、过渡贴切的效果。

猜你喜欢
导入兴趣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