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思琪,王鹏琴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
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巅顶、枕项或全头部。疼痛的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其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疼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1]:“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精。”可见眼睛与人体各部位表里互通,联系密切。所以对于头痛,彭静山教授通过“察眼识病”,辨证论治,针刺相应的眼部穴区,进而疏通全身气血,调整五脏六腑气机,激发经脉经气传导,达到止痛的目的。笔者采用彭氏眼针治疗头痛患者30例,并与口服中药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60例头痛患者均为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我院眼针研究室门诊患者,TCD检查示颈内动脉系统平均血流速度增快者 2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平均血流速度增快者32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和患者意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3岁,平均(39±4)岁;病程最短3 d,最长6年。对照组中男9例,女21例;年龄最小 18岁,最大 60岁,平均(36±5)岁;病程最短10 d,最长1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头痛诊断标准[2]。①主要症状为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患者有先兆症状。②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或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协助诊断。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2版(ICHD-II)各种原发性头痛及继发性头痛诊断标准[3],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以及各种颞动脉炎、低颅压综合征、肥厚性硬脑膜炎等继发性头痛,须除外非本专科系统相关的其他继发性头痛,例如眼耳鼻喉源性头痛、肿瘤等疾病。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为 18~70岁,同意接受中药和眼针治疗者;③神经系统检查阴性,颅脑CT或MRI检查正常。
①颅内占位病变及脑血管意外患者;②不接受针药治疗者;③合并心血管、肝、肾及消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精神病患者,易合并感染及出血者,过敏体质者;⑤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根据患者头痛的部位、性质和时间进行眼周选穴。前额部疼痛取上焦区、胃区、大肠区;两侧疼痛取中焦、胆区、小肠区;后头部疼痛取下焦区、膀胱区、肾区;巅顶疼痛取肝区、心区。头部胀痛取肝区、胆区;头部跳痛取心区、胆区;头沉而晕痛取肾区、脾区、下焦区;外感头痛取肺区、上焦区;肝阳头痛取肝区、肾区、上焦区;肾虚头痛取肾区、脾区、下焦区。此外,还可结合患者球结膜上血管形态变化,即在眼球经区上有血管改变最明显,进而进行取穴。在选好的眼针穴区上常规消毒,采用长 13 mm毫针沿皮平刺,不用任何手法,留针20 min。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采用口服中药治疗。肝阳上亢采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痰浊中阻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瘀血阻络采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肾虚头痛采用大补元煎加减;血虚头痛采用加味四物汤加减;外感风寒采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外感风热采用芎芷石膏汤加减;外感风湿采用羌活胜湿汤加减。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每日1剂,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治愈:患者自觉疼痛症状消失,压痛阴性,伴随症状改善,完全能适应正常生活及工作。
显效:患者自觉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压痛明显减轻,伴随症状明显好转,基本能适应正常生活及工作。
有效:患者自觉疼痛症状减轻,伴随症状有所改善,但正常生活及工作受限。
无效:患者自觉疼痛及伴随症状无改变或改变甚微。
采用 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其病因、病位、发病时间和性质多有不同。《素问·五藏生成》[4]:“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素问·奇病论》[5]:“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而现代对于头痛的治疗方法亦有很多。纵观近几年的研究可以看出,临床运用眼针治疗头痛已经相当普遍,特别是对某些用其他疗法治疗无效或疗效不明显的头痛,也获得较好的疗效。眼针疗法是通过刺激眼周相应穴区,激发和疏通经脉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患的目的[6]。眼针治疗头痛的作用机制与体针大体相同,能改善血流流变学指标,改善脑血流,调节生化与免疫指标,改善微循环等[7-9]。眼针治疗本病的关键是在辨证的前提下,根据眼针理论,遵循“观眼取穴”“循经取穴”“三焦取穴”的原则,方可提高疗效。眼针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操作简单,见效快,易于掌握,安全无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1]姚春鹏译.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M].北京:中华书局,2010:890.
[2]王永炎,严世芸.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03.
[3]Headache Classific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2nd edition[J]. Cephalalgia, 2004,24 Suppl 1:9-160.
[4]姚春鹏译.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第十[M].北京:中华书局,2010:56.
[5]姚春鹏译.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2010:148.
[6]彭静山.观眼识病眼针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0.
[7]邵妍,王健.探讨彭氏眼针的理论渊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2584-2588.
[8]王艳杰,柴纪严,任平,等.大鼠眼针八区十三穴分区定位和刺法标准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6):1695-1698.
[9]马贤德,王守岩,张威.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BDNF、p75NTR表达影响及其脑保护作用机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1):48-52. 收稿日期2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