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远征,李磊,于天洋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带状疱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簇集性水疱沿身体单侧周围神经带状分布为特点的急性疱疹性疾病,属于中医学“蛇串疮”“缠腰火丹”等范畴[1-4]。患者的神经节由于受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侵犯多表现为严重的神经痛并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部分老年患者疱疹消退后仍会遗留顽固性神经痛,严重影响正常生活[5-8]。近年来,带状疱疹的发生率逐年增高[9-12]。除口服抗病毒药物之外,针灸也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且经针灸治疗的患者预后更好,极少有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笔者采用围刺阿是穴(深刺,进针33 mm)配合电针治疗带状疱疹患者 30例,并与围刺阿是穴(浅刺,进针16 mm)配合电针治疗30例和药物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90例带状疱疹患者均为2012年9月至2014年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1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2岁,平均(43±12)岁;病程最短 1.5 d,最长 4 d,平均(2.70±0.52)d。治疗 2组中男 13例,女 17例;年龄最小 25岁,最大 61岁,平均(42±10)岁;病程最短 2 d,最长4.5 d,平均(2.58±0.43)d。对照组中男 15例,女 15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65岁,平均(43±12)岁;病程最短2 d,最长5 d,平均(2.86±0.61)d。3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医诊断标准[13]
①发病前出现轻度全身症状,如低热、全身不适等,单侧躯体出现局部皮肤不适、疼痛继而出现小水疱或丘疱疹。疱液澄清或血疱,基底红晕,剧烈疼痛和烧灼感。②皮损沿神经走向带状排列,一般不超过中线,伴有明显神经痛,部分患者皮疹消退后,神经痛持续数月或更久。③局部淋巴节肿痛。
1.2.2 中医诊断标准[14]
①皮损一般为单侧带状分布,水疱呈绿豆大小,簇集成群,疱壁紧张,基底色红,严重者,出血性皮损,可伴坏疽性损害;②皮疹出现前,常先感到皮肤灼热、刺痛,可伴周身不适、低热;③自觉疼痛明显,多为难以忍受的剧痛,部分患者皮疹消退后仍遗留疼痛。
①年龄为 18~70岁;②符合本病诊断标准;③出现疱疹在7 d之内,且未采用其他疗法(中药、艾灸、抗病毒药、止痛药等)治疗者;④知情同意,愿意受试者。
①特殊类型带状疱疹,包括三叉神经分支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型带状疱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瘢痕体质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⑦1个月内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取皮损局部阿是穴及患侧夹脊穴(病变对应神经节段及上下各1节段)、昆仑、侠溪、太冲穴。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患处皮损,对穴位所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0.40 mm×40 mm毫针先对夹脊穴进行针刺,针刺方向与皮肤呈45°,进针深度约为20 mm(若病变位于胸段,且患者形体消瘦应适当减小进针角度及深度),行泻法使患者获得针感;然后针刺皮损局部阿是穴,在距皮损边缘约10 mm处进行针刺,向皮损区中央沿皮刺,针刺方向与皮肤呈15°,进针深度为33 mm,先按周围神经走向刺入前后两针,再以15~20 mm为距离围刺(若有多个皮疹团簇,需分为多个区域进行围刺);最后针刺患侧昆仑、侠溪、太冲穴,针刺方向与皮肤呈90°,进针深度为10~20 mm,行泻法使患者获得针感。针刺结束后,将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同一输出的两电极分别连接夹脊穴最上、最下两针以及围刺区域沿周围神经走向的前后两针,并设定电针刺激参数(直流电,疏密波,频率为2/100 Hz),强度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留针30 min。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取穴同治疗 1组。围刺阿是穴时,进针深度为16 mm。其余操作及疗程同治疗1组。
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10960079)0.3 g,每日2次;口服维生素B1片(上海信谊黄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307)10 mg,每日3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3.1.1 疱疹评价指标
每次治疗前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止疱时间(水疱停止增多所需天数)、结痂时间(水疱干涸,结痂面积>50%所需天数)及脱痂时间(痂皮完全脱落所需天数)。若疗程内水疱未停止、结痂或脱痂,则需后续随访并记录。
3.1.2 疼痛评价指标
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进行评定,以0~100分计,0分代表完全无痛,100分代表患者能够想象的最大疼痛,患者面对无刻度的一面,移动尺上的游标至最能代表当时疼痛程度的位置,医生观察有刻度的一面,并记下疼痛程度对应的数值。
3.1.3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随访并记录各组患者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情况。
3.1.4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观察
记录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显效: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 1可见,治疗 1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3.3%和93.3%,治疗2组分别为46.7%和86.7%,对照组分别为 33.3%和 63.3%。治疗 1组治愈率与治疗 2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提示治疗1组和治疗2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4.2 3组患者止疱、结痂、脱痂时间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1组止疱、结痂、脱痂时间与治疗2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 2组结痂、脱痂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3组患者止疱、结痂、脱痂时间比较 (±s,d)
表2 3组患者止疱、结痂、脱痂时间比较 (±s,d)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1,2)P<0.05;与治疗2组比较3)P<0.05
组别 n 止疱时间 结痂时间 脱痂时间治疗1组 30 3.21±1.131)3) 4.83±1.561)3) 7.26±3.751)3)治疗2组 30 4.31±1.62 5.89±2.852) 9.21±4.282)对照组 30 5.02±1.77 7.21±3.13 12.53±6.12
3.4.3 3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由表3可见,3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 1组与治疗2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3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表3 3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与治疗2组比较3)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1组 30 77.35±19.83 8.17±2.311)2)3)治疗2组 30 78.12±18.62 10.78±3.151)2)对照组 30 76.52±19.29 21.27±5.811)
治疗1组和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未出现后遗神经痛。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研究结束后对其采取针灸治疗,目前均已康复。
各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异常现象。
带状疱疹的致病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极强的亲神经性,当带状疱疹发作时,病毒大肆侵犯神经节使之发炎、坏死,患者多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若不能及时治愈,将遗留顽固性神经痛[15-17]。现今西医对本病除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药物外,基本上没有更好的治疗手段[18-21]。本研究中对照组所选用的盐酸伐昔洛韦配合维生素B1口服是目前西医常用的带状疱疹治疗方案[22]。而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本病的治疗往往能获得满意的疗效[23-26],且具有操作简便、易于实施、安全、无副反应等特点。
围刺法,是指用多根针灸针沿病变部位的外围包围针刺的一种针刺方法,是对扬刺法的继承和发展。《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是指在病变中心先刺 1针,再在病变四周分别刺入 4针,由于带状疱疹患者病变部位多有水疱及皮损,故仅对其四周进行围刺,同时减小针与针的间距,增加用针的数量,加深刺入的深度从而提高疗效[27-30]。其中“围”字取围剿之义,目的是阻邪扩散,沟通经络,汇聚正气,扶正祛邪,同时该法还可疏通局部气血,通则不痛,以减轻神经痛。夹脊穴是治疗带状疱疹的常用穴位,在穴位附近伴行有相应的脊神经后支,针刺夹脊穴的镇痛原理虽未被揭示,但其在治疗许多脊柱相关疼痛类疾病中的疗效均已被证实[31-34]。对围刺区域沿周围神经走向的前后两针以及夹脊穴最上、最下两针施以2/100 Hz的疏密波,可以诱导机体释放4种阿片肽,从而提高止痛的效果[35]。根据“循经远端辨证取穴法”,取患侧昆仑、侠溪、太冲穴,3穴分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这3条经络循行于背部、胸胁,其循行路线为带状疱疹的多发区域,同时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外感邪毒、湿热内蕴,或情志不舒、肝郁化火所致,此3穴合用共奏清利湿热、疏肝解郁之功。
相比西药和常规围刺配合电针治疗,深刺围刺阿是穴配合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能够及早控制疱疹的增多,促进疱疹结痂愈合,有效缓解神经疼痛,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是治疗带状疱疹安全有效的疗法,其确切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1]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第 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97-298.
[2]古国明,李永新,王幸栓,等.中药湿敷对带状疱疹皮损消退时间的影响性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8):43-44.
[3]黄丽瑶,张璟宏,詹庆佳.腹针配合刺络放血治疗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7):623-625.
[4]徐丹丹,叶斌.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4):64-65.
[5]谢继红.带状疱疹患者的神经痛与生活质量[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6):3610-3611.
[6]曾衍胜,蔡莉,黄健红.mNGF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9):1269-1270.
[7]张玉霞.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比较[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7):620-622.
[8]常国祥,柏化丽.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老年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J].实用老年医学,2015,29(8):632-634.
[9]Wittek M, Doerr HW, Allwinn R. Varicella and herpes zoster. Part 1:virology, epidemiology, clinical picture, laboratory diagnostics[J].Med Klin (Munich), 2010,105(5):334-338.
[10]Damm O, Horn J, Mikolajczyk R, et al. Health Economic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Vaccination Strategies Against Varicella and Herpes Zoster in Germany[J]. Value Health, 2015, 18(7):A588.
[11]Johnson RW, Alvarez-Pasquin MJ, Bijl M, et al. Herpes zoster epidemiology, management, and disease and economic burden in Europe: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J]. Ther Adv Vaccines, 2015,3(4):109-120.
[12]Takao Y, Miyazaki Y, Okeda M, et al. Incidences of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Japanese Adults Aged 50 Years and Older From a Community-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SHEZ Study[J]. J Epidemiol, 2015, 25(10):617-625.
[13]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69.
[1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15]Bergler-Czop B, Wcisło-Dziadecka D, Wodok K, et al. Seborrhoeic dermatitis and a herpes zoster infection developed during treatment with adalimumab due to Crohn's disease[J]. Postepy Dermatol Alergol,2015, 32(4):317-319.
[16]Yang WS, Hu FC, Chen MK, et al. High Risk of Herpes Zoster among Patients with Advance Acute Kidney Injury--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Sci Rep, 2015,(5):13747.
[17]姚文忠.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3):37-38.
[18]安振平,付学明.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老年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药,2015,19(5):986-989.
[19]张震霖.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14):3136.
[20]王宏义.丹参注射液联合云南白药气雾剂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5,30(8):1686-1687.
[21]周平华,尹桃.伐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比较[J].湖南医学,2001,18(2):146.
[22]赵婷,王映辉.针灸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6):30-33.
[23]曾玲,付勇,黄河,等.热敏灸配合皮肤针叩刺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3例[J].江西中医药,2013,44(4):51-53.
[24]薛青理.梅花针叩刺加局部隔姜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2):10.
[25]黄学勇.刺络拔罐加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1):31-32.
[26]柴林芳.腹针配合局部围刺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0例[J].陕西中医,2009,28(8):1061-1063.
[27]郝蓬亮,杨一玲,关玲.放血拔罐结合围刺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 33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5,24(1):36-37.
[28]任玲.围刺法配合温针灸治疗寒湿型肩周炎 60例的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9):116-117.
[29]茅贝珍,张海峰,冯健清,等.毫针围刺配合高能红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4):351-352.
[30]罗贵泽.围刺配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65例[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7):87-88.
[31]桂金水,韩锺.夹脊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1993,12(2):85.
[32]黄仕荣,石印玉,詹红生.单穴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作用的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5):318-321.
[33]周兴,屈强.针刺夹脊穴对切口痛大鼠的镇痛效应[J].重庆医学,2015,44(18):2464-2466.
[34]刘力铭,韩红艳.针刺八脉交会穴配伍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4):80-81.
[35]Han JS. Acupuncture neuropeptide release produced 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J]. Trends Neurosci, 2003, 26(1):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