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对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2015-11-08 09:06:38祁相焕王绍谦张德恩张冬惠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危重病胃肠功能针灸

祁相焕,王绍谦,张德恩,张冬惠

(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封 475002)

危重病患者多发生一个或多个脏器功能衰竭,一旦发生胃肠功能障碍,如呃逆、呕吐、溃疡、胃潴留、肠麻痹,使得药物、营养吸收紊乱,临床治疗有很多的矛盾,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安全无副反应等优点,自建国以来,针灸临床所涉及的病症包括多系统病症[1-5]。我科自 2011年以来对危重病患者早期实施针刺干预,并与常规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自2011年2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112例危重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针刺组。常规组56例,其中男39例,女17例;平均年龄(59±16)岁;原发病为脑出血11例,大面积脑梗死6例,重症肺炎10例,各类中毒8例,慢阻肺急性发作7例,严重多发性创伤3例,心肺复苏术后4例,颅脑外伤3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针刺组56例,其中男34例,女22例;平均年龄(59±15)岁;原发病为脑出血9例,大面积脑梗死7例,重症肺炎10例,各类中毒10例,慢阻肺急性发作6例,严重多发性创伤2例,心肺复苏术后5例,颅脑外伤2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标准

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6]>15分[7]的危重病患者[8],住院时间均大于1星期。疾病严重程度按急性生理学与APACHEⅡ标准进行评分,胃肠功能评分标准[9],0分为无胃肠道症状;1分为肠内营养,计算需求50%或腹部手术后3 d仍无肠内营养;2分为食物不耐症(因胃潴留、呕吐、肠胀气或严重腹泻)或高腹压综合征;3分为食物不耐症且高腹压综合征;4分为腹腔间隙综合征。

1.3 排除标准

①慢性疾病终末期出现器官功能不全;②原发性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③贫血患者、入院时已出现胃肠功能衰竭者、重度营养不良者,恶性肿瘤晚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④近期使用过促胃肠动力药物,且仍在该药物的5倍半衰期内;⑤胃肠切除术后;⑥治疗未超过72 h死亡或出院者。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组

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生大黄、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美常安),必须肠外营养时加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生大黄用量10 g,每日3次鼻饲,根据患者大便情况调整用量,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0.5 g,每日3次鼻饲,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100 mL(20 g)、复方氨基酸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2 针刺组

在常规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取水沟、内关、公孙、足三里、上巨虚、天枢、膻中、中脘、梁门、合谷、太冲、气海。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5~8 mm,采用提插泻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内关直刺15~20 mm,行捻转泻法1 min;膻中向下平刺8~12 mm;天枢、中脘、气海直刺20~25 mm;公孙直刺5~8 mm;合谷直刺5~10 mm;太冲穴刺向涌泉穴5~10 mm。各穴进针以得气为度,留针20 min。其中中脘-梁门、足三里-上巨虚接G6805-Ⅰ电针治疗仪,选连续波。

治疗前与治疗7 d、14 d评估患者胃肠功能评分、APACHEⅡ评分和营养状况评分,及14 d时的预后。

3 治疗效果

3.1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结果分析。所得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与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7 d,两组胃肠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针刺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胃肠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治疗7 d、14 d两组患者胃肠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针刺组胃肠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功能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功能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与常规组比较3)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7 d 治疗14 d针刺组 56 2.52±0.57 1.45±0.631)3) 0.48±0.932)3)常规组 56 2.48±0.60 1.73±0.671) 0.95±0.932)

3.2.2 两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比较

治疗7 d、14 d,两组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7 d时,针刺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时,针刺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APACHEⅡ评分均有所下降,针刺组下降更为明显。详见表2。

3.2.3 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

针刺组死亡率低于常规组,但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2.4 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比较

治疗7 d,两组患者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14 d,两组患者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常规组比较2)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7 d 治疗14 d针刺组 56 19.53±4.63 14.96±6.001)2) 11.89±9.551)2)常规组 56 20.00±4.69 12.80±5.441) 9.19±7.781)

表3 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比较 (±s,g/L)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比较 (±s,g/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常规组比较2)P<0.05

组别 n 血红蛋白白蛋白治疗前 治疗中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中 治疗后针刺组 56 118.71±12.61 117.80±11.10 122.80±9.191)2) 30.89±4.31 30.30±3.98 32.21±4.451)2)常规组 56 119.10±12.46 116.96±10.61 120.67±12.461) 30.05±3.94 29.57±3.98 31.43±4.411)

3.2.5 两组患者在不同干预条件下营养方式的转变

两组均能有效维持胃肠功能,保证肠内营养顺利进行,针刺组有3例完全肠外营养转变为混合营养,提示针刺能有效改善患者胃肠功能。而常规组最终有4例不能耐受肠内营养,转换为混合营养,2例转换为完全肠外营养。详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在不同干预条件下营养方式的转变 (n)

4 讨论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胃肠以其在体内独特的生理环境积极参与了危重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如严重创伤、严重感染、休克等,可导致胃肠黏膜水肿、糜烂和溃疡形成,使肠壁血管通透性增加,为细菌和毒素进入体循环创造了条件,加之胃肠营养障碍,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肠道细菌和毒素排出障碍,肠道菌群紊乱以及胃肠道免疫屏障减弱,为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上述病理生理过程是促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环节[10]。改善胃肠功能,保护胃肠屏障,预防胃肠功能衰竭是阻断危重病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环节,是降低危重病病死率的主要手段。目前防治胃肠功能障碍主要机制[11]是改善胃肠道供血、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清除氧自由基及营养支持;主要措施包括积极有效处理原发病,加强对休克、创伤、感染的早期处理,纠正休克,尤其是隐形代偿性休克,改善胃肠道黏膜血液灌注、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术,包括抗生素生态疗法和微生态制剂生态疗法,维生素E和维生素C清除氧自由基,别嘌呤醇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中医药以大黄为主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扶正养阴理论),尽早予肠内营养防止肠黏膜萎缩,必须肠外营养者加用谷氨酰胺、抗内毒素和炎性介质,包括多黏菌素,布洛芬,连续血液净化、应激性溃疡及中毒性肠麻痹的治疗。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得胃气者则生,失胃气者则死”,都说明了胃肠功能的重要性。对胃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或恢复作用是通过多途径实现的。后天各个腑器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完整均依赖于脾胃对饮食的运化、吸收、输布功能的正常。危重病患者发生胃肠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呃逆、呕吐、溃疡、胃潴留、肠麻痹,使得药物及营养物质吸收代谢紊乱。中医学认为胃肠功能紊乱皆由“神不导气、气机逆乱、瘀浊阻滞”所致,且“六腑以通为用”,治疗关键在于调神理气、通腑泻浊,如此气机顺畅,清升浊降,瘀浊自除。且危重病患者多发生一个或多个脏器功能衰竭,临床治疗有很多的矛盾,针刺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安全无副反应等优点,自建国以来,针灸临床所涉及的病症包括多系统病症[12-13]。

大量文献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能够调节胃肠功能,针灸的传入冲动经躯体神经和血管壁神经丛两条通路传入,经脊髓向上到达大脑各级中枢,并与内脏发生联系,经植物神经系统及体液途径传出,调节胃、肠功能[14]。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主治胃心胸疾病[15-21];中脘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为通腑升清降浊之要穴[22-23];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合穴,胃腑的下合穴,有健脾和胃、益气升清之功[24-25]。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对高张运动亢进的肠管有抑制作用,对降低张力的肠管有兴奋作用,可促进肠管的运动功能。针刺足三里穴后对损伤的胃黏膜血流量明显提升[26]。天枢穴有疏调肠腑、消食导滞、活血化瘀、化湿和中、制泻止痛、理气通便之功,擅治各种肠腑病及肠腑相关病证[27-29]。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中医学认为“合治内腑”。张靖等[30]发现针刺上巨虚穴可以使肠组织中的sIgA含量升高,提示针刺可以提高机体的胃肠黏膜免疫力。

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指导下,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在危重病患者入院早期给予电针治疗,在防治胃肠功能衰竭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治疗第7天和第14天,两组胃肠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针刺组效果优于常规组;治疗第7天、第14天两组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针刺组疗效优于常规组;治疗第7天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第14天时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升高,提示两种方法均能在保持血红蛋白不变的情况下并提高血红蛋白浓度,而针刺组稍优于常规组;两种方法均能在保持白蛋白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血红蛋白浓度,而针刺组稍优于常规组。

本研究结果提示两组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胃肠功能,降低胃肠功能衰竭发生率,针刺组效果优于常规组;两组治疗均能有效维持患者胃肠功能,有效维持患者营养需求,并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针刺组优于常规组;两组方法均能有效降低APACHEⅡ评分,改善患者预后,针刺组优于常规组。早期电针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胃肠功能,提高肠内营养成功率,改善患者营养,降低患者APACHEⅡ评分,改善患者预后。电针疗法简、便、效,安全无毒副反应。

[1]张亚芳.“醒神开窍”针刺法在急症中的应用[J].江苏中医药,2002,23(2):24.

[2]武连仲,周新.2134例痛症的针刺疗效及适应症分析[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7,16(2):23-24.

[3]熊俊,杜元灏,黎波.现代针灸疾病谱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2):2155-2157.

[4]罗容,章薇.消化系统疾病谱中针灸优势病种的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8):1287-1289.

[5]黄琴峰,刘婕,吴焕淦.基于《中医针灸信息库》评述艾条灸的疾病谱[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7):529-532.

[6]Knaus WA, Draper EA, Wagner DP, et al. APACHE Ⅱ: a severity of disease classification system[J]. Crit Care Med, 1985,13(10):818-829.

[7]王超,苏强,张淑文,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情严重度评分系统[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4):497-500.

[8]崔书章,寿松涛,柴艳芬,等.实用危重病医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前言.

[9]Reintam A, Parm P, Kitus R, et al. Gastrointestinal failure score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Crit Care,2008,12(4):R90.

[10]陈德昌,景炳文,杨兴易,等.大黄对胃肠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6,21(1):24-26.

[11]汪海慧,李越华.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衰竭的防治进展[J].医学信息,2012,25(8):429-430.

[12]齐丽珍,黄琴峰,黄颖,等.从现代中医期刊透视针灸疾病谱[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1):46-50.

[13]Huang QF, Wu HG, Liu J, et al.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diseases spectrum of moxibustion therapy[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2,10(6):342-348.

[14]刘立公,顾杰.急病针灸典籍通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5]蒋太珲.按揉内关穴 宁心止痛和胃降逆[J].家庭用药,2010,(6):56.

[16]王立新,缪卫华,崔恒德.针药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48例[J].吉林中医药,2008,28(2):131.

[17]吴滨.针刺内关穴为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5):50-51.

[18]李旭.通阳活血化痰汤配合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7):16-17.

[19]苏仁强,李伟华,焦杨.内关穴位埋线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31-33.

[20]王明.院前急救中针刺内关穴治疗心绞痛50例ECG疗效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3,45(8):49-50.

[21]刘涛,罗小玲.内关穴按压缓解急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2,4(5):244-245.

[22]王亚新.针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0例[J].陕西中医,2006,27(9):1117

[23]慈洪飞.雷火灸灸中脘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当代护士:综合版(上旬刊),2015,(5):32-33.

[24]胡正昌,罗超兰.足三里应用于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Meta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4):471-473.

[25]李燕妮,张承军.针刺四缝穴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疗小儿厌食症[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6):54.

[26]林亚平,易受乡,严洁,等.电针足阳明经穴对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血流量及生长抑素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1(2):75-77.

[27]程艳婷,路晓红,王艳珍.中脘、天枢、上巨虚为肠病基本方的古代文献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1,43(7):79-80.

[28]韩溢洪,胡长和,郭全福.艾灸天枢、神阙穴治疗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26-27.

[29]李梅,张苏闽,刘翬.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概况及选穴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3):122-124.

[30]张靖,黄裕新,高巍,等.穴位电针对鼠胃肠粘膜免疫功能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10):116-119.

猜你喜欢
危重病胃肠功能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基层中医药(2022年8期)2022-11-17 08:43:04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怎样做好院前急救的搬运和转运工作
康颐(2020年15期)2020-11-10 00:53:56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ICU危重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血清中降钙素原和(1,3)-β-D葡聚糖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危重病患者周围动脉和中心静脉血气检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