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满菇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640)
以内容为依托、通过学科内容带动语言教学,使大学英语的教学功能从培养英语基本技能转向培养英语应用能力,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的这种教学理念得到越来越多高校教师和学者的认可[1]。就艺术类高职院校的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其语言应用能力一方面体现在基本的日常英语交际能力上,另外一方面则体现在艺术专业领域和行业活动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上,具体指在职场环境中用英语交流和处理业务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职业用途英语(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课程来培养。
EOP 是由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派生出来的一个概念。EOP以培养工作英语能力作为目标[2],这与CBI理念一脉相承。EOP英语教学兼有ESP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富含职业性的特点。EOP教学根据学生需求和职业(行业)需求,以情景分析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在一定或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设计上注重真实性与职业性,实现“教、学、做”的统一[3]。因此,EOP教学符合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艺术类学生具有学习时间不足、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不高等特点。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语言学习就必须与职业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而EOP教学提倡的 “以学生为中心”、“选择与职业相关的真实材料”等理念,就比较符合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艺术”依托式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运用EOP和CBI理论,把英语作为媒介,选择与艺术类专业相关的语言材料作为教学内容,构建英语学习与艺术专业学科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以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
“艺术”依托式英语教学模式是CBI教学理念的一种具体形式,指以音乐、舞蹈、美术学科内容为依托,围绕与艺术学科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与艺术相关的职场环境中用英语交流和处理业务的能力。“艺术”依托式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需要考虑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具体的实施方式和教学评价等问题。其结构见图1。
图1 “艺术”依托式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结构图
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一般为通识教育课或者是素质拓展课,比较强调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虽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涉外交际的能力。但是,在已开发的EOP(职业英语)课程中,针对学习者特定需求的应用型课程相对比较少[3],这样就会导致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与实际应用的脱节,学生无法学以致用。“艺术”依托式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在开发相应的EOP课程时,在课程设置上依然要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体现出从语言技能培养到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层次性特点。根据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学习需求,“艺术”依托式高职大学英语课程可以采用EGP(基础英语)+EOP(职业用途英语)的模式,以实现英语学习与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在工作场景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根据这种模式,大学英语课程可以安排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设基础英语,目的是强化听说读写的语言基本技能。第二阶段对艺术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EOP课程。如对音乐类专业的学生开设《音乐英语》课程,对美术类专业学生开设艺术设计类的行业英语课程等。但是,高职院校把大学英语定位为通识必修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无法涵盖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即艺术专业英语。另外,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以“艺术”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只能教授艺术类专业的通识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要顺利实施EOP教学,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如何结合高职艺术类院校的专业特点编写与艺术专业知识相结合的EOP教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材存在与培养对象实际水平相吻合的、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教材偏少的现象和专业英语阶段的教材也比较欠缺等问题[4]。已出版的艺术类英语教材主要集中在音乐英语、艺术设计英语、环境艺术设计英语等方面,这远远不能满足艺术类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可见,教材建设的质量是影响EOP实施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EOP教材编写应遵循真实性、实用性的原则,以培养行业英语运用能力和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力求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掌握未来工作岗位所需求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实用性体现在教学材料来源于职业实际应用,真实性体现在教学材料应结合真实的、富有艺术行业特色的主题任务[3]。如艺术英语(音乐)教材,就要以音乐学科内容为依托,选择的材料要涉及音乐奖项 (如金钟奖)、乐器类型及演奏、音乐会宣传海报等具有音乐行业特色的内容。
2006年颁布的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5]。Willis指出任务是学习者运用目标语言实现交际目的活动,活动的结果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来呈现。因此,任务型语言教学(TBLT)模式的特点是以“任务”为分析的单元(units of analysis),并将学习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任务,形成任务链,最后通过任务来检测学习效果[6]。
任务驱动的语言实践教学,将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将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结合起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系列任务和学习活动,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如何传达意义的过程。当然,任务的设计应该由简单到复杂,任务与任务之间层层递进,相辅相成。教师的角色是设计系列任务,提出任务活动的目标,并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语言知识的输入。
以举办“英语晚会”的任务为例,为了庆祝圣诞节,教师布置音乐系一个班的学生举办一场“英语晚会”的任务。这是一项大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大任务,教师把它拆分成一系列小任务,形成任务链。具体如下:
1)设计晚会的方案和申请举办晚会的场所;
2)设计宣传单,征集晚会节目;
3)收集、甄选节目,制作节目单;
4)选择主持人,撰写英文主持稿;
5)制作英语晚会的英文宣传海报,吸引全院同学参与;
6)撰写英文邀请函,邀请嘉宾观看晚会演出;
7)撰写晚会的英文报道;
8)组织晚会;
9)组织汇报会,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同学汇报完成组织“英语晚会”任务的情况。
根据以上任务,学生被分成8个组,每个组的成员除了完成一个节目的表演任务外,还要完成1)-8)项任务中的一项。教师的作用是安排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和组织任务汇报会,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对艺术类院校学生来说,举办“英语晚会”是一个真实的、来源于校园生活的任务,任务的完成过程就是英语学习的过程,这种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也体现了英语学习与专业训练的融合。因此,任务驱动的语言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以成果为目标,通过让学生用语言完成真实任务,达到了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目的,体现了EOP教学模式 “注重真实性与职业性”的特点,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根据评价的目的,课程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大学英语教学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探索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具体操作模式,从而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课程评价要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力求把英语运用与专业特长结合,既可提高语言水平和语言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因为在多年的学习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他们的感情丰富,善于表达情感也容易被情感因素所困扰[7]。在教学评价方式上,要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找出“英语学习与艺术素养”的结合点,把评价作为激励语言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促使其把艺术素养和对艺术的感悟能力转化为语言学习能力,从而实现语言学习的目标[13]。比如音乐系的学生比较欢迎艺术英语口语测试、英语剧表演或演唱演奏英文歌曲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将英语学习与专业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艺术素养、艺术感悟能力融合到语言学习中,既降低了学生对考虑的焦虑情绪,又有效地检测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发展水平。
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理论依据,更需要实践的检验。那么基于CBI理念的“艺术”依托式教学模式对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水平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为此,笔者于2012-2013学年对2012级音乐系学生开展了一年的“艺术”依托式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验,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听说能力测试的方式验证实验效果。
“艺术”依托式高职大学英语设置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对艺术英语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应用能力。为此,笔者编制了“艺术英语”课程教学问卷调查表,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给学生相同的问卷进行调查。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5份,收回问卷140份,其中有效问卷140份。调查对象为三年制2012级音乐系的学生。结合问卷调查结果,笔者分析了实验前后艺术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变化。
1.实验后,持融合型动机的学生比例提高,持工具型动机的学生比例下降
表1 学习动机分析 /%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实验前,持工具型动机(即应付考试、找工作等)的学生和持融合型动机(即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和掌握英语技能)的学生的百分比是76:18.5,实验后这个百分比为37.5:61.5。这说明通过实验,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更加感兴趣。虽然工具型动机对于学习有重要作用,但是对成功的语言学习起关键作用的是融合型动机;对持有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其学习动机会随着目标的的实现而消失,英语学习的稳定性也会逐步降低,而持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对英语的兴趣稳定性高,也更持久[8]。
2.对“艺术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普遍比较高
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对外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艺术类学生由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对英语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如果只是对他们进行普通英语的听说读写训练,他们的学习动力还是不强。如果采用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艺术类学生对“艺术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普遍比较高,结果见表2。
表2 对“艺术英语”课程学习兴趣分析 /%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后,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明显增加,从54.4%提高到86%。只有14%的学生明显表示出对“艺术英语”不感兴趣,这说明“艺术英语”体现了EOP的针对性和职业性的理念,把英语学习与专业特长的结合起来,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艺术是以“情感体验方式进行的审美活动”[7]。受艺术学习的熏陶,艺术类学生具有情感丰富、表现欲强等特点。因此,“艺术英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学生把专业学习与英语学习融合起来,把艺术学习的经验和积极的情绪体验迁移到英语学习中,把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对艺术的感悟能力转化为语言学习能力,从而主动地建构知识,最终实现培养从事艺术工作的英语能力的目标。
为了检验“艺术”依托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影响,笔者选取了2012年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的真题作为检测工具。B级考试内容分为听力、语法和词汇、阅读、翻译和应用文写作五个部分,其中听力和写作主要考核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他三个部分考核语言综合能力。为此,笔者在实验前后各选取了2012年6月和同年12月B级考试的“听力理解题”来检测学生听力水平的变化,以验证实验的效果。根据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大纲的要求,英语听力测试包括完成对话、对话理解和应用文填空三个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涉外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能力。为了检测学生两次测试成绩差异性,笔者通过SPSS13.0对2012级学生B级听力测试成绩进行统计,然后进行了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2012级学生实验前后成绩成对样本t检验
对实验前后学生听力成绩的平均分进行成对样本的t检验,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查t分布表得临界值2.617(df=68),因检验统计值t的绝对值等于7.325,大于临界值2.617,可以推断实验后和实验前的学生听力测试成绩差异显著。从实验结果可以推断,“艺术”依托式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艺术”依托式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能够走出大学英语“费时低效”的困境,促使大学英语教学回归外语教学的本位,使大学英语教学为专业学习服务,凸显其在为特定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从而也使大学英语教学找到自身存在的依据。但是此模式的实施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的选择、ESP师资的培养、科学有效的评价系统的建立、语言应用能力的测试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1]陈冬纯.“商务”依托式大学英语语言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外语界,2013(4):40-47.
[2]蔡基刚.国家战略视角下的我国外语教育政策调整[J].外语教学,2014(3):40-44.
[3]倪宇红.高职院校英语教学EOP转向及其影响因素探究[J].外语界,2013(4):90-95.
[4]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87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
[6]WillisJ.A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6.
[7]刘满菇,钟书能.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8(8):158-161
[8]刘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