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切除术在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5-11-07 06:27陈云阁
医药与保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咽鼓管腺样体中耳

陈云阁

腺样体切除术在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陈云阁

目的 分析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腺样体切除术治疗的措施和效果。方法 择取本院收治的180例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进行入组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发将其分成观察组(94例)和对照组(86例)两组,分别进行腺样体切除手术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听力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儿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7.87%,对照组为73.72%,P<0.05。结论 对于存在明显腺样体手术指征的患儿应尽早进行腺样体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疾病症状,提高听力功能,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应用。

腺样体切除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听力功能;临床症状

腺样体又被称之为扁桃体,属于咽淋巴组织内环,处于鼻咽顶后壁的中线部位。通常,儿童腺样体发育比较大,伴随年龄的增长会逐渐退化,成年后就会基本消失。一旦腺样体出现肥大症状,就会导致患儿鼻炎部位阻塞的发生,进而压迫咽鼓管咽口,引发中耳炎,临床主要症见耳闷塞感和听力水平下降[1]。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多发病,发病早期很容易导致漏诊和误诊的发生,为了加强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疾病情况和治疗措施的了解,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180例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入选对象进行分组研究,探究腺样体切除术在其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开展的时间为在本院接受腺样体切除术治疗的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入选研究的时间为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所有患儿均因主诉听力下降,耳堵塞感就诊,临床期间伴夜音打鼾,检查可见光锥变形、骨膜内陷、骨膜颜色为琥珀色或淡黄色。经过声阻抗检查可见曲线显示为B型、C型,进行听觉脑干反应或纯音测听检查显示,听阈值为35-45dBHL,平均气骨导差为20dB。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86例,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最大14岁,年龄最小4岁,平均年龄(6.13±2.01)岁,病程时间最长15年,时间最短2周,平均病程(7.52±2.06)年。观察组中共纳入研究对象94例,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最大13.5岁,年龄最小3岁,平均年龄(6.56±2.32)岁,病程时间最长14年,时间最短2周,平均病程(7.44±2.12)年。对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信息进行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可对其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观察组患儿临床中进行腺样体切除手术治疗,全麻处理后进行气管插管,使用浓度为1%的麻黄素面片进行鼻腔收缩,经过鼻腔由鼻内镜深入至患儿咽部,使用弯头电动吸切器经过口腔深入至鼻炎部位,在直视视野下完全切除腺样体。切除完毕后,使用干纱布经过口腔进行鼻咽部术野压迫,时间为5分钟,彻底止血后将其抽出。对照组患者临床中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应用浓度为0.5%的麻黄素滴鼻,每日3次至4次;行抗生素希克劳干糖浆治疗,每次125毫克,每日3次[2];5ml膜表面活性药物沐舒坦口服液或液促排剂治疗,每日2次;每日进行1次咽鼓管吹张[3]。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临床期间的疾病变化情况,注意有无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异常应即刻进行相应处理。检查患者鼓膜情况和听力水平。

1.4 评价标准 治疗后患儿自觉耳部不适症状消失,鼓膜形态恢复至正常水平,咽鼓管通常,听力水平明显改善或者与健耳的听力曲线相当,为治愈;治疗后患儿自觉耳部不适改善,鼓膜色泽恢复,捏鼻鼓气有耳内胀感,听力水平提高或者听力曲线在30dB以内,为有效;治疗4次以上后,患儿自觉疾病症状和鼓膜活动情况不佳,听力曲线低于治疗前40dB或与治疗前相同,或者达至有效标准后下降,为无效[4]。有效率=治愈+有效。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听力水平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听力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儿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听力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听力水平比较(±s)

项目 观察组(96) 对照组(86)250Hz 19.45±7.11 32.39±7.15 500Hz 19.13±4.52 33.44±4.11 10000Hz 33.62±11.48 20.64±8.85平均听阈 35.70±11.36 34.10±8.30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7.87%,对照组为73.7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属于中耳非化脓性疾病的一种,症状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和中耳积液。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咽鼓管功能阻塞导致,引发咽鼓管阻塞的因素以腺样体肥大作为常见。腺样体导致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增生肥大的腺样体压迫,造成咽鼓管阻塞咽口,进而影响中耳的气体交换和引流,降低中耳氧分压,增加二氧化碳分压,降低PH水平,增加粘液腺分泌,造成中耳渗液聚积;第二,增生肥大的腺体为感染灶,容易导致咽鼓管感染的发生;第三,增生肥大的腺样体会导致鼻孔阻塞,致使患者吞咽时鼻炎部位的压力增加;第四,腺样体所释放的炎性递质会增加血管通透性,导致中耳粘膜水肿和咽鼓管水肿的发生[5]。

作者单位:466100周口市商水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文献研究中主张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进行腺样体切除手术治疗,由于肥大的腺样体除受阻塞压迫意外,还是鼻咽部位致病微生物存在的部位,将肥大腺体切除不但能够有效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并可显著降低疾病的复发率[6]。传统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已经在临床中开展上百年,但始终为非直视下手术治疗,会导致咽壁咽鼓管咽口损伤切除不完全的发生,进而导致瘢痕粘连,压迫咽鼓管或造成粘膜肿胀,加重疾病情况。腺样体切除手术治疗因有效的解除了患者的咽鼓管机械性压迫和梗阻,有效的去除炎性介质释放免疫功能紊乱场所,减少鼻咽部的病菌继续,进而促进鼻咽腔、鼻腔、中耳腔、咽鼓管的通畅引流,促进二部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听力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且其临床疗效(97.87%)高于对照组(73.72%),证实其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存在明显腺样体手术指征的患儿应尽早进行腺样体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疾病症状,提高听力功能,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应用。

[1]李栋.鼻窦内窥镜下小儿腺样体切除术的临床疗效[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6(3):471-473,493.

[2]黄晓云.激光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145例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2):3423-3424.

[3]李栋.鼻窦内窥镜下小儿腺样体切除术的临床疗效[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6(3):471-473,493.

[4]刘义,王振英,欧红英,等.鼻内镜引导下电动切割系统在腺样体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5):136.

[5]刘义,王振英,欧红英,等.鼻内镜引导下电动切割系统在腺样体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5):136.

[6]林毅,黄祖成,何辉,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并切除腺样体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5(2):168-169.

R764

B

猜你喜欢
咽鼓管腺样体中耳
腺样体肥大如何用药
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图法与音响法检测咽鼓管开放功能比较*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咽鼓管功能研究进展
腺样体肥大,用药还是手术?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儿童腺样体肥大手术切除临床疗效观察
先天性中耳畸形的临床分型及其与耳聋的相关性研究
核消散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