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文 张 姿 俞睿玮
(1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 116029;2山东建筑大学,济南,250101)
成人创造性探索的阈下安全启动效应
刘文1张姿2俞睿玮1
(1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 116029;2山东建筑大学,济南,250101)
使用问卷法和实验法,以90名18~26岁大学生为样本,探讨了依恋阈下安全启动下成人的创造性探索。结果发现:(1)阈下安全启动与非安全启动下成人的创造性探索存在显著差异;(2)阈下安全启动对成人创造性探索的积极影响独立于依恋安全水平;(3)依恋对象的图片能够启动安全基模中积极的情绪成分,进而扩散到创造性探索任务上。研究表明,阈下安全启动能够促进成人的创造性探索,情绪是启动效应产生的原因之一。
依恋;阈下安全启动;创造性探索;情绪
探索,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早在婴儿期,个体就已将探索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进入成年阶段,探索依旧是个体发展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探索的内容也愈加复杂化,成人的某些活动领域如学业、工作、家庭等都属于成人层面的探索领域。在探索过程中,个体往往需要借助创造性的发挥以实现探索目的,创造性探索可视作人们运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依恋,是探索的安全基地,以Bowlby为代表的依恋理论认为,为了保证种族的生存和延续,人类拥有众多天生的行为控制系统,其中依恋系统和探索系统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最为重大。依恋系统的功能在于使婴儿寻求与照料者的亲近,获得安全感。探索系统则促使婴儿与周围世界建立联系,去学习、了解环境,从而提高其生存能力[1]。依恋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它发挥着特殊的功能[2]。首先,依恋对象是个体维持亲近的目标(target for proximity maintenance),个体喜欢依恋对象在场,并且强烈抗拒与对方的分离。而与其他非依恋对象的分离通常不会引起个体的沮丧和焦虑情绪,个体也不会积极尝试去重新建立这种身体上的接触。其次,依恋对象是个体的安全港(safe haven),当个体感到沮丧时,会寻求来自依恋对象的亲近、安慰和保护。虽然其他人也可能安慰正处于沮丧中的个体,但其安慰的效果远不及依恋对象,个体的情绪不会很快平复。再次,依恋对象是个体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secure base)。当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个体会感到安全,如果个体把同伴视为可得的、易得的,才可能会安心地探索周围世界。
依恋不安全感会干扰个体探索和学习的进行。感觉受到威胁或得不到依恋对象足够保护与支持的个体不可能去探索新鲜事物和环境,也不可能获得能更新或扩充他们现有观念的新信息。相反,依恋安全感能够增强好奇心,鼓励自由探索,促进新的、灵活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安全依恋的个体对自己处理痛苦的能力更自信,必要时会求助亲密他人,能够纳入新信息。他们认为困惑和其他考验是一样短暂的,它必将带来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宽阔的视野[3]。这些观点得到许多研究强有力的支持。研究表明,安全依恋与较高水平的好奇心、认知开放性和探索行为有关[4];依恋安全倾向得分越高的个体其自我报告的寻求新奇[5]、好奇特质[6]和探索兴趣[7]的得分越高。成人依恋安全性越高,其认知封闭、思维教条、不容忍模糊的水平越低[8]。安全依恋的成人更重视后期信息,而不是仅仅根据早期信息做决定,并且很少只根据一个团体的广义概念而不考虑团体内某一个体的特定信息去判断其团体成员[6]。在浪漫关系背景下,Feeney和Thrush发现在实验室探索活动时,浪漫关系或婚姻关系中伴侣的可得性和支持性能够帮助个体避免焦虑,对活动的坚持性更持久[9]。
依恋源于一种复杂的认知和情感网络,涉及了人格、行为多个层面。以往研究普遍将依恋看做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进行研究,然而对依恋具有多大程度的稳定性仍存在争议,因为已有研究证实某些负性的生活事件以及与催产素系统有关的基因变异可导致依恋安全水平的改变[10]。因此,仅从相对稳定的人格层面孤立地进行研究不能够完全说明依恋的本质。随着个体成熟,个体不必通过亲身经历以寻求依恋对象现时的安慰和庇护,而是能够自动激活依恋的内部表征,寻求安全感,获得一种符号性亲近感。根据这一理论,研究者常采用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从动态角度来探讨成人依恋表征,其中,安全启动技术(security priming)是研究成人依恋表征,特别是依恋内部工作模式无意识特点的有效手段。安全启动是通过情境性激活被试的安全依恋表征,提高依恋安全感,进而促其使用安全基地策略的方法。安全依恋表征包括个体对其依恋对象的积极心理表征和个体与其依恋对象的积极互动经验,暂时启动这些安全依恋表征可以让被试感到自己是安全的,随时可以得到依恋对象的保护和支持[11]。Milulincer,Shaver和Rom借助安全启动技术考察了成人的依恋与创造性探索,他们将被试的依恋对象、亲近对象和认识对象的名字分别作为启动刺激对被试进行阈下启动,启动完成后考察被试的情绪水平和在创造性问题解决任务中的表现,结果发现依恋对象名字的启动(即安全启动)能促进成人的创造性探索,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不受被试依恋安全水平的影响[12]。但是Milulincer等人并没有在研究中发现安全启动的情感效应,即安全启动之所以对创造性探索产生促进作用,并不是由于安全启动激活了个体的积极情感,这种积极情感继而扩散到接下来的任务上。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左。依恋理论认为,个体与依恋对象的社会互动会内化为有关自我和他人的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表征,即自我和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型,它影响着个体毕生的亲密关系和情绪调节。个体在与依恋对象的互动中,如果依恋对象是可得的,并在自己需要时能及时提供支持,个体就会产生强烈的依恋安全感,建立积极、乐观的内部工作模型,从而有助于自我价值感的提高以及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的获得、有效心理机能的健康运行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如果依恋对象在自己需要时表示拒绝或是不可得的,个体的依恋安全感就会潜在地受到破坏,形成消极的自我和他人模型,后期出现情绪问题和适应不良的几率大大增加。如高依恋焦虑的个体时常担心自己有需要时他人是否能够满足,继而容易采用过度激活策略——不计代价试图获得亲密关系对象的照料、支持和关爱,作为调节焦虑的手段;高依恋回避的个体不信任来自亲密关系对象的善意友好,力求保持行为独立,在情感上疏远亲密关系对象,并采用防御性激活策略,如抑制与依恋有关的行为和情绪等[13]。
目前关于成人依恋与探索的相关研究多以西方群体为研究对象,然而,西方文化背景下对依恋与探索的相关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和普适性仍待验证。再者,虽然 Milulincer,Shaver和Rom从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角度探讨了依恋安全启动对创造性探索的影响,但是在无意识层面的研究中,他们以个体的依恋对象、亲近对象、认识对象的名字这些文字信息作为启动刺激,由于在西方生活中不论辈分长幼均可直呼其名,因此,西方个体对其依恋对象、亲近对象的姓名更加敏感,而在我国的日常生活中,对长辈多采用关系代词的称呼,如爸爸、妈妈,很少直呼其名,因此,可能表现出较差的敏感性,进而影响启动效应,这就需要研发适于中国文化的阈下启动材料。
研究将采用社会认知范式,利用图片信息对成人进行阈下依恋安全启动或非安全启动,探讨成人依恋无意识表征的安全启动对创造性探索的影响,并对其中可能存在的情绪原因进行检验。同时,通过问卷法测量被试的不安全依恋倾向,考察依恋阈下安全启动、安全依恋水平、创造性探索三者的关系。研究假设:(1)依恋阈下安全启动能够促进成人在创造性探索任务中的表现;(2)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创造性探索相关显著;(3)阈下安全启动对创造性探索的积极影响独立于依恋安全水平;(4)依恋对象的图片能够启动安全基模中积极的情绪成分,这种积极情绪会扩散到创造性探索任务上。
2.1被试
按照方便取样的原则,在某市某师范院校招募90名本科和硕士在读学生,其中女生71人,男生19人。由于师范院校女生较多,故男女性别不平衡。90名被试年龄范围在19~26岁之间(M=21.37)。研究采用组间设计,将90名被试随机分配在依恋对象启动(安全组)、亲近对象启动(亲近组)和认识对象启动(普通组)3组实验条件下,每组30人。安全组被试年龄范围为19~25岁 (M=21.40,男生6人),亲近组年龄范围19~26岁(M=21.63,男生6人),普通组年龄范围19~26岁(M=21.07,男生7人)。
2.2工具
2.2.1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该问卷由Brennan等人于1998年编制,李同归、加藤和生2006年翻译并修订[14]。问卷为自评问卷,主要用来评价成人在一般人际关系中的依恋模式。ECR中文版由36道题目组成,包括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被试对每一题目所描述的在亲密关系中的感觉和行为进行7点等级评定,从1=“一点也不适合”到7=“完全适合”。36道题目中有18项条目测量依恋焦虑(如“我担心我会被他人抛弃”),18项条目测量依恋回避(如“总的来说,我不喜欢让别人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每个维度上的得分越高,意味着其在亲密关系中的焦虑或回避水平越高。依恋焦虑分量表和依恋回避分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2和0.77,重测信度分别为0.71和0.72。在本次研究中,经检验,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维度相关不显著,r=-0.11,p>0.05;依恋焦虑分量表和依恋回避分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9和0.74;总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0,具有较高的信度。
2.2.2WHOTO量表Fraley和Davis于1997年编制,该量表包括6道题目,用来判断被试的依恋对象,为后续的实验收集阈下启动刺激材料。这6道题目涵盖了依恋的三大功能,即寻求亲近、安全港和安全基地功能。每两道题目描述的是一种依恋功能,如“你最喜欢与谁共度时光”考察依恋的寻求亲近功能,“当你感到难过沮丧时,你想和谁在一起”考察依恋的安全港功能,又如“谁是你可以永远信赖的人”考察依恋的安全基地功能。对每一题目,被试都要相应写下符合该题目答案的人的名字,每道题目只能写一个人,并注明该人与自己的关系(父亲、母亲、男朋友、好朋友等)。被提名频次最多的即为被试的依恋对象(若两个名字提名次数一样多,则随机选取其中一个)。WHOTO量表在两星期后的重测信度为0.77。
2.2.3亲近对象、认识对象调查表用于筛选被试的亲近对象和认识对象,以便为后续的阈下启动刺激收集实验材料。在亲近对象调查表中,要求被试分别写出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好朋友、现任男/女朋友的名字,若不只一人(如哥哥、姐姐等),则填写其中一个。在认识对象调查表中,要求被试在所提供的10位知名度较高的社会人士的名单中勾出自己认识并且知道该人相貌的人的名字,以此获取被试的认识对象。
2.2.4阈下启动图片包括被试提供的自己的依恋对象1张、亲近对象的照片1张以及认识对象调查表中10位社会人士的照片10张。
2.2.5词汇决策任务采用E-prime软件所编制的词汇决策任务,对被试与依恋有关的心理表征或与依恋无关的心理表征进行阈下启动,让被试就屏幕上的两个汉字能否组成一个合法的中文双字词语进行“是”(J)或“否”(F)的按键反应。词汇决策测验的启动刺激是图片,即该被试的依恋对象、亲近对象或认识对象的照片;靶刺激是词汇,由两个汉字构成,如膨—涨、词—绘,要求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是否能构成一个中文双字词语。词汇决策任务阶段并不收集被试的反应数据,真实目的是实现对被试的阈下启动。
2.2.6情绪评定量表包括4项条目,用于考察阈下启动程序引发的情绪结果。要求被试评定他们启动实验结束后的情绪水平,包括一般、开心、糟糕、悲伤的程度,采用7点等级评定,从1=“一点也不符合”到7=“完全符合”。对负性情绪题目即糟糕和悲伤两题目进行反向计分,将四个题目的得分进行平均作为情绪总分,得分越高情绪越积极。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2,具有良好的信度指标。
2.2.7中文远距离联想测验 (Chinese Remote Association Test,CRAT)用于考察被试的创造性探索。该问卷由任纯慧、陈学志、练竑初、卓淑玲[15]基于Mednick(1962)编制远距离联想测验(RAT)的基本思想,结合中文的语言特征进行编制,将测验的线索刺激由词对改为字对,如提供“氛、服、争”三个字,要求被试找出一个能与这三个字分别组成词语的单字“气”。CRAT包括甲、乙两个版本,每个版本都包括30项题目,每答对一题记1分,若被试用拼音注音回答或出现错别字则计0.5分,整个测验时长为20分钟。甲、乙两式测验的克伦巴赫α系数,甲式介于0.72~0.74之间,乙式介于0.58~0.74之间,重测信度甲式为0.88,乙式为0.79,甲、乙两式测验均与威廉斯创造力测验相关较高,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施测与计分也更加简洁方便。由于甲式CRAT的信度相对较高,本研究采用甲式CRAT。
2.3程序
首先,以团体施测的方式在征得被试同意后向被试发放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版,让被试填写完成该量表。
然后进行提名测验,同样以团体为单位向被试发放WHOTO量表以及亲近对象、认识对象调查表,以获得被试依恋对象、亲近对象和认识对象的名字,为后续的启动任务做准备。在发放过程中,再次强调问卷仅作科研用,且为匿名填写,解除被试的不信任感,打消被试担心自己隐私被暴露的顾虑。待被试填写完成后,将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版、WHOTO量表以及亲近对象、认识对象调查表按照被试填写的联系方式对应起来统一收回。
采用组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配在依恋对象启动条件(统称安全组)、亲近对象启动条件(统称亲近组)以及认识对象启动条件(统称普通组)下。对安全组被试,选出其在WHOTO量表中提名频次最高的人,即该被试的依恋对象;对亲近组被试,选出一位其在亲近对象调查表中提及,但没有在WHOTO量表的6项题目中得到任何提名的人,即该被试的亲近对象;对普通组被试,随机选出被试在认识对象调查表中勾选出来的一个人,即该被试的认识对象。根据被试填写的联系方式联系安全组和亲近组被试,请安全组的被试提供之前选出的其依恋对象的照片,请亲近组被试提供之前选出的其亲近对象的照片。
两周后,以8人为一组邀请被试到实验室进行词汇决策任务。词汇决策任务包括练习和正式实验两部分,其中练习部分由4个trial构成,正式实验部分由20个trial构成。实验时首先在电脑屏幕中央呈现指导语,其呈现时间由被试自主决定。然后依次呈现注视点(1000ms)—启动图片(10ms)—掩蔽刺激(500ms)—目标图片(2000ms)。计算机屏幕刷新率为85Hz。在启动图片部分,安全组启动的是被试依恋对象的照片;亲近组启动的是被试亲近对象的照片;普通组启动的是被试认识对象的照片。为了防止由于启动图片出现频率过高,被试意识到启动图片中的对象,在练习部分,启动图片设置为一幅中性的六边形图片,在正式实验部分启动图片则为被试的依恋对象、亲近对象或认识对象的照片,目标图片为24张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图片,要求被试对目标图片中呈现的两个汉字能否构成一个词语做 “是”(J)或“否”(F)的按键反应。阈下启动流程图见图1。
图1 阈下启动流程图
词汇决策任务结束后,要求被试对自己当前的情绪进行评定,填写情绪评定量表。填写完成后,进行中文远距离联想测验。实验结束后,询问被试是否看到除星号和汉字以外的东西,没有被试报告看到掩蔽图形之前的启动刺激。
2.4数据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管理分析。计算被试在CRAT中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考察三种启动条件下被试的创造性探索差异。计算三组被试依恋焦虑、依恋回避、CRAT和情绪分数的标准分,把启动组变量转换为虚拟变量(0/1计分),以安全启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以及安全启动与依恋焦虑的交互效应、安全启动与依恋回避的交互效应为自变量,分别以CRAT的标准分和情绪的标准分为因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探讨哪些主效应和交互项影响创造性探索,检验情绪是否是产生这一结果的合理解释。
3.1成人创造性探索的阈下启动条件差异
对三种启动组的成人在CRAT上的得分进行描述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启动条件下的成人在创造性探索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三组被试的CRAT得分差异显著,F(2,87)=8.62,p<0.001,不同启动条件下被试的创造性探索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更为细致地了解不同启动条件对成人创造性探索的影响,进而又对各启动组之间的CRAT得分进行了事后检验(Scheffe),发现安全组被试的CRAT分数显著高于亲近组 (MD=2.17,p<0.01)和普通组(MD=2.63,p<0.01),亲近组与普通组被试的CRAT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阈下依恋安全启动条件下的被试在创造性探索中的表现更优秀。
3.2阈下安全启动、不安全依恋与创造性探索
为了进一步探讨阈下安全启动、不安全依恋与创造性探索的关系,考察阈下安全启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以CRAT得分为因变量,以阈下安全启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以及各因素交互项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具体方法为,首先,计算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两维度的标准分以及CRAT得分的标准分;其次,由于启动组变量不属于二分变量(如性别),不能直接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因此将启动组变量转换为虚拟变量(0/1计分),依恋安全启动组赋1,亲近对象启动组和认识对象启动组赋0,使之成为一个量化了的质变量;然后,启动组的虚拟变量分别与依恋各维度的标准分相乘,生成交互项;最后,进行分层回归,第一层采用强迫引入法(ENTER法)引入安全启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主效应,第二层继续采用强迫引入法(ENTER法)引入安全启动×依恋焦虑以及安全启动×依恋回避两个交互项,探讨哪些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影响成人的创造性探索,结果见表1。
表1 创造性探索对阈下安全启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及因素交互项的分层回归分析表
表1表明,依恋安全启动的主效应显著 (β= 0.42,p<0.001),依恋安全启动组的被试在创造性探索任务中得分更高,依恋安全启动能够预测更出色的创造性探索表现。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主效应不显著(ps>0.05),表明不安全依恋与创造性探索无显著相关。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安全启动的交互项也均不显著(ps>0.05),由此可见,阈下依恋安全启动对创造性探索的积极促进作用不受依恋安全水平的影响。
3.3情绪对创造性探索的依恋安全启动效应的解释
3.3.1阈下安全启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情绪的关系
为了考察阈下依恋安全启动对成人创造性探索产生促进作用的原因,为依恋安全启动的积极效应寻找可能的情绪解释,首先以情绪总分为因变量,阈下安全启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以及因素交互项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探讨阈下安全启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情绪的关系,检验被试在安全启动条件下是否表现出更高的情绪水平,不安全依恋是否与情绪存在显著相关。具体方法为,首先,计算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两维度的标准分以及情绪的标准分;其次,将启动组变量转换为虚拟变量(0/1计分);然后,将启动组的虚拟变量分别与依恋各维度的标准分相乘,生成交互项;最后,作分层回归,第一层采用强迫引入法(ENTER法)引入安全启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主效应,第二层继续采用强迫引入法(ENTER法)引入安全启动×依恋焦虑以及安全启动×依恋回避两个交互项,探讨哪些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影响被试的情绪水平,结果见表2。
表2 情绪对阈下安全启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及因素交互项的分层回归分析表
由表2可知,依恋安全启动的主效应显著(β= 0.33,p<0.01),与另外两种启动条件相比,依恋安全启动条件下的被试报告了更高的情绪水平,情绪更加积极。依恋焦虑、依恋回避的主效应以及安全启动×依恋焦虑、安全启动×依恋回避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s>0.0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情绪水平的提高可能是依恋安全启动促进创造性探索的原因之一,需要进一步统计验证。
3.3.2控制情绪后阈下安全启动、不安全依恋与创造性探索的关系
上述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情绪可能是成人创造性探索的依恋安全启动效应产生的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本研究又在控制情绪变量的基础上,以CRAT得分为因变量,阈下安全启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以及因素交互项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具体方法为,首先,计算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两维度的标准分以及情绪、CRAT得分的标准分;其次,将启动组变量转换为虚拟变量(0/1计分);然后,启动组的虚拟变量分别与依恋各维度的标准分相乘,生成交互项;最后,作分层回归,由于在分层回归中,可以通过先输入那些想要控制的普通变量,然后在最后一层中输入重点关注的变量,以考查在去除普通变量的影响后,重点变量对因变量的增益贡献,因此在第一层采用强迫引入法(ENTER法)引入情绪,第二层仍然采用强迫引入法(ENTER法)引入安全启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主效应、安全启动×依恋焦虑以及安全启动×依恋回避两个交互项,探讨控制情绪后,依恋安全启动对成人创造性探索的影响。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创造性探索对情绪、安全启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及因素交互项的分层回归分析表
表3表明,即便对情绪变量加以控制,仍显示出情绪的主效应(β=0.11,p<0.01),这意味着情绪可以解释阈下依恋安全启动对创造性探索的影响,即依恋对象的图片能够启动安全基模中积极的情绪成分,这种积极情绪会扩散到创造性探索任务上。此外依恋安全启动对创造性探索也仍然表现出显著的主效应(β=0.40,p<0.01),这说明情绪并非是解释这一效应的唯一原因,这种促进效应存在其他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成人的创造性探索存在启动条件的差异,安全启动组被试的创造性探索表现优于亲近启动组和普通启动组。进一步的分层回归分析发现,依恋阈下安全启动对成人创造性探索的表现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依恋阈下安全启动能够促进成人的创造性探索。我们对其中可能的情绪原因进行了检验,发现依恋阈下安全启动确实提高了成人的情绪水平,并且控制情绪进行分层回归后仍然发现了情绪和阈下安全启动的主效应。这说明,情绪水平的提高可以解释依恋阈下安全启动对创造性探索的积极促进作用,依恋对象的图片能够启动成人安全基模中积极的情绪成分,这种积极情绪会扩散到创造性探索上,促进成人的创造性探索。
那么,依恋安全启动为何能提高个体的情绪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如前所述,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由自我和他人模型构成,依恋对象图片的阈下呈现促进了个体积极的他人模式的获得,因此无需依恋对象现时的存在,个体就会产生一种符号性安全感[16],感到依恋对象是可得的,能够提供其支持、安慰与保护,这种积极的启动激活了被试情绪中的积极成分。其次,情绪启动的自动扩散激活说(spreading activation)认为,情绪是对某种特殊知识的记忆,情绪反应就是该种记忆被激活时的状态。根据这一假说,可以将积极情绪看做是对积极依恋经历的记忆,当阈下安全启动激活了个体以往积极依恋经历的记忆,必然产生了积极的情绪反应,表现出阈下启动的情绪效应。此外,依恋的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也为这一结论提供了可能的解释。ERP的研究表明,右脑对依恋信息更敏感,而情绪也同样定位在人脑的右半球。这其中可能存在某种特殊的神经通路的联结,是安全启动诱发个体积极情绪的生理基础。当然这一假设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依恋阈下安全启动提高了个体的情绪水平,唤起了个体的积极情绪后,这一积极的情绪成分扩散到了随后进行的创造性探索上。根据Basch的认知资源理论,负性情绪的唤醒会使本该用于创造性探索的认知资源转而用于产生一种防御物,防御由情境引出的负性情绪。这样个体的创造性就会受损,因为个体除了需要运用认知资源进行创造性探索之外,还要耗费一定的认知资源来阻止负性情绪的产生。同时,当思维和情绪竞争时间和认知资源时,情绪往往占据上风。因此,负性情绪阻碍个体创造性的发挥,积极的情绪能够促进创造性的探索。
然而,在其他国家类似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情绪对成人创造性探索的积极促进效应的解释。这可能是由于启动刺激的差异造成的,刺激不同,启动的心理效应也会出现差异。知觉启动具有知觉特异性,在测验时改变刺激的呈现通道或是项目的某一特性(如字体大小、颜色等),会使启动效应明显减小。Mikulincer等人在研究中将依恋对象的名字作为启动刺激,而本研究将依恋对象的照片作为启动刺激,相比之下,图片更加直观形象,对情绪的激活作用可能更加明显。
控制情绪变量后,我们仍发现了依恋阈下安全启动的主效应,这说明情绪并非是依恋阈下安全启动对成人创造性探索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唯一原因。这种促进效应可能涉及了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受到除情绪以外的其他心理机制的影响。依恋阈下安全启动可能影响早期的信息加工阶段,如注意和感知,因此个体减少了对“被拒绝”等有关线索的敏感性,增加了对探索等积极行为的寻求动机。此外,“感到安全”感的获得满足了个体的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并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即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希望验证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追求自我潜能的实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唤起了个体的探索动机,并使之维持在一个最佳水平上,有利于探索任务的完成[17]。还有研究表明,依恋安全性能够预测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个体对所面临的探索任务更加自信,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创造性问题解决。Mikulincer还指出依恋安全启动能诱发更多建设性的焦虑调节策略,这使得个体有效地应对紧张、焦虑、犹豫和各种问题解决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安全启动还能够增加希望和乐观感,促使个体面对模糊和不确定时能继续向前,探索不寻常的关系。
本研究并没有发现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对创造性探索的主效应以及阈下安全启动×依恋焦虑、阈下安全启动×依恋回避对创造性探索的交互效应。这与西方国家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国外类似的研究发现了依恋焦虑的主效应。之所以出现这一差异可能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相比西方人群,中国人更羞涩内敛,自我表露的水平低,更倾向于压抑内心感受以免干扰后续的活动,影响全局;而西方人更善于表达自我,更追随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因此受依恋焦虑的影响更为明显。
(1)与亲近对象启动条件下的被试和认识对象启动条件下的被试相比,依恋安全启动条件下的被试在中文远距离联想测验(CRAT)中的成绩更高。依恋阈下安全启动能够促进成人在创造性探索任务中的表现。
(2)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创造性探索相关均不显著。
(3)阈上依恋安全启动对成人创造性探索的积极影响独立于依恋安全水平。
(4)依恋对象的图片能够启动安全基模中积极的情绪成分,这种积极情绪会扩散到创造性探索任务上。
1王小妍,郭永玉.成年期的依恋与探索.心理学探新,2008,28:82-87.
2Hazan C,Shaver P R.Attachment as an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close relationships.Psychological Inquiry,1994,5:1-22.
3Feeney B C,Vleet M V.Growing through attachment:The interplay of attachment and exploration inadulthood.Journal of Social andPersonal Relationships,2010,27:226-234.
4Feeney B C.The dependency paradox in close relationships:Acceptingdependencepromotesindepende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2:268-285.
5Carnelley K B,Ruscher J B.Adult attachment and exploratory behavior in leisure.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0,15:153-165.
6Mikulincer M.Adult attachment styl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Individualdifferencesincuriosityand cognitiveclosure.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Social Psychology,1997,72:1217-1230.
7Green J D,Campbell W.Attachment and exploration inadults:Chronicandcontextualaccessibilit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0,26:452-461.
8Green H S,Reis H T.Openness in processing social information among attachment types.PersonalRelationships,1998,5:449-466.
9Feeney B C,Thrush R L.Relationship influences on exploration in adulthood: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of a secure bas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0,98:57-76.
10Raby K L,Cicchetti D,Carlson E A,et al.Genetic contributions to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attachment security:A prospective,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from infancy to young adulthood.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13,54:1223-1230.
11郭薇,陈旭,杨楠.安全基地启动及其脑机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5:553-560.
12Mikulincer M,Shaver P R,Rom E.The effect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curity priming on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Cognition and Emotion,2011,25:519-531.
13Mikulincer M,Shaver P R.The attachment behavioral system in adulthood:Activation psychodynamics,and interpersonal processes.In M P.Zanna(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US:Academic Press,2003.
14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心理学报,2006,38:399-406.
15任纯慧,陈学志,练竑初,卓淑玲.创造力测量的辅助工具:中文远距离联想量表的发展.应用心理研究,2004,21:195-217.
16王争艳,杨叶,汪斌.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社会认知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6,14:880-887.
17Feeney B C,Collins N L,Vleet M V,et al.Motivations for providing a secure base:links with attachment orientation and secure base support behavior.Attach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2013,15:261-280.
Explor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tasks.Learning,working,and families are all areas of exploration for adults.Attachment theory regard attachment as the secure base of exploration.Attachment insecurities interfere with optimal exploration and learning.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and creative exploration from psychological dynamics perspective,and tested the effect of subliminal secure priming on creative exploration among Chinese.This study also evaluated the alternative positive emotion explanation of the findings.
90 college students(71 women and 19 men,ranging in age from 19 to 26)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With the benefit of questionnaires,we obtained their dispositional attachment anxiety and avoidance,and the pictures of their attachment figures,close persons and known persons.Two weeks later,the participants were invited completing the subliminal priming task.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ith 30 participants in each.In the security-priming condition,the prime was the photo of the participant’s attachment figure.In the close-person-priming condition,the prime was the photo of the participant’s close person.In the known-person condition,the prime was the photo of the participant’s known person.Following subliminal priming task,all participants rated their current mood and performed a questionnaire which was measuring their creative exploration.ANOVA and two-step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ubliminal secure priming on creative explor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participants in security-priming condition performed better than closeperson-priming condition and known-person condition,subliminal secure-priming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adults creative exploration. (2)attachment anxiety and avoidance both ha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 with creative exploration.(3)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security priming on creative exploration was observed regardless of dispositional differences in attachment anxiety and avoidance.(4)the emotion elevation wa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observed effect of security priming on creative exploration,the photo of attachment figures could prime the positive emotion component in the secure-base model,the positive emotion then spread to creative exploration.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 between attachment and creative exploration from psychological dynamics perspective,it is a complement of previous attachment research which always regard attachment as stable personality traits.The effect of secure priming on creative exploration is validated not only among Israelite but also among Chinese,and it establishes the generality of the findings and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cross-culture research.The last contribution of this study is that teachers and employers could promote students or employees’performance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working by priming their representations of secure attachment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ir creativity and make the individual self-realization.
The Effects of Subliminal Secure Priming on Adult Creative Exploration
Liu Wen1,Zhang Zi2,Yu Ruiwei1
(1 School of Psychology,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116029;2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Jinan,250101)
attachment;participant in security-priming condition;creative exploration;emotion
刘文,女,教授,博士。Email:wenliu70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