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性交流学习与选择性注意的不平衡性

2015-11-07 05:59张恒超阴国恩
心理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指向性复杂性选择性

张恒超 阴国恩

(1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心理系,天津 300134;2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心理健康与社会心态协同创新中心,天津 300074)

参照性交流学习与选择性注意的不平衡性

张恒超1阴国恩2

(1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心理系,天津 300134;2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心理健康与社会心态协同创新中心,天津 300074)

采用参照性交流研究范式,通过功能预测和维度选择任务,探查参照性交流学习与选择性注意的不平衡性。结果发现:(1)参照性交流学习成绩随关系复杂性的提高而极其显著降低,而维度选择整体结果不受关系复杂性的影响。(2)关系复杂性较低材料下有关维度选择结果极其显著优于较高和高两种材料,无关维度的选择结果则不受关系复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参照性交流学习和选择性注意间存在不平衡性,不平衡性受到学习材料关系复杂性的影响。

参照性交流;选择性注意;不平衡性

1 引言

“参照性交流”是一种公共认知过程,如同一个“游戏”“游戏者”——说话人、听话人,在连续的交流回合中不断设定“游戏”规则以指称各种对象及解释它们对活动的重要性,逐渐完成交流任务,实现交流目的[1,2]。实验研究的典型方式为:双方完成共同任务,但不能看见对方,轮流用语言描述面前看到的对象,对方按描述操作,随着任务的进行双方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共同策略[3]。

以往参照性交流研究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两条研究思路:一是参照性交流行为的特点,二是参照性交流过程中的认知特点。

关于参照性交流行为的研究发现:交流者在参照性交流中会逐渐形成一套彼此知道、共同期望的参照惯例,进而促进交流任务的完成[4-9]。尽管语言可以作为个体头脑中认知过程的媒介,但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以共同理解与使用为基础的社会行为;语言使用体现了共同活动中个体间的意义理解和协调。研究证实参照惯例对交流者需要信息的迅速明确提示,能够固定交流双方对任务对象的特定表征,降低心理损耗[10-12]。参照惯例的形成和对活动的协调作用主要是通过深思熟虑的过程驱动,该过程需要交流双方考虑彼此的思想,以及推理对方的心理状态,进而有目的地计划自己的语言并解释同伴的语言,即参照性交流中的“听者设计”[10,13-16]。简言之,关注参照性交流行为特点的研究强调交流双方的特定语言约定和理解,即有意识地参照惯例形成和发展过程,因此参照性交流对于任务完成的影响主要源于彼此的语言行为约定和提示作用。

关于参照性交流认知特点的研究指出:语言活动是有意识的,但语言信号经常是模糊不清的,交流双方需要更多地依赖交流情境中的额外信息资源来解决交流歧义和实现共同理解,交流互动为交流者提供了许多线索,如听觉信息、个人身份[17,18]、手势等[19],这些线索有助于认知协调,但它们可能不是有意因交流目的而产生,也不是有意解释交流意图,即不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推理过程而有意识产生的[20-25]。有研究认为交流中双方有意识对参照惯例进行的精心推理和不断更新将消耗相对较多的认知资源,不符合“认知节省性”原则,影响参照性交流任务的高效完成[26-29]。

由此可见,一方面,参照性交流活动中交流者有意识地努力建立关于活动对象的参照惯例,这是客观存在的。例如,在说话人称一种花为“康乃馨”以使它区别于雏菊之后,接下来当需要将其与非植物对象区别时,听者仍希望她继续使用“康乃馨”,而不是传递最佳信息的基本水平概念“花”[30]。同样,如果Kate第一次用“拖鞋”来指称对象,随后使用“绒面鞋”,听者就会推测她企图通过这一变化来表明对象发生了变化[31]。另一方面,参照性交流中双方也彼此会借用大量丰富的背景信息以形成更为符合任务操作实际需要的心理表征,促进多水平的认知协调,从而保证任务的顺利高效完成[32-36]。认知协调表现为交流双方选择性注意水平的提高、证实彼此共同解释以及执行共同意图的认知努力的减少。Lupyan,Rakison和McClelland的研究发现,参照性交流能引导被试注意于感知特征和功能间的联系以及感知特征与操作行为间的联系[37]。选择性注意是高效率学习心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要素,指在个体根据目标来对相应对象进行注意,同时能有意识地抑制非目标对象,使之不干扰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学习活动中的选择性注意水平不仅依赖于激活有关信息的能力,即选择性注意的指向性;也依赖于抑制无关信息的能力,即选择性注意的集中性[38]。综上,参照性交流过程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过程,研究角度的不同导致研究结果的争议:一方面,尽管部分研究认为参照惯例的形成和不断完善能够促进交流任务的有效完成;但有研究从认知的角度也指出,对于参照惯例的精心推理和不断的调整,耗费较多认知资源,不利于任务高效完成。张恒超和阴国恩的研究通过变化关系类别学习材料的关系复杂性,探查了参照性交流学习和参照惯例的形成特点,发现与个人学习相比较,关系复杂性较低时参照性交流促进关系类别的间接性学习,参照惯例形成于学习进程的前半期;关系复杂性较高时参照性交流既不促进也不阻碍学习,参照惯例形成于学习进程的后半期;关系复杂性高时参照性交流阻碍学习,直至任务结束参照惯例也未能形成;关系复杂性对参照性交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到参照惯例形成的早晚,同时发现参照惯例形成于学习正确率的50%,参照惯例形成前后学习成绩出现一次较大跃进[39]。张恒超和阴国恩的另一项研究发现随着关系复杂性的不断增高,参照性交流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条件下的分类成绩逐渐降低,个人学习条件下的分类成绩逐渐增高[40]。另一方面,部分研究认为,交流互动中多线索的无意识运用促进交流;也有研究发现,被试仅通过共享注视就能够成功地交流和协调他们的搜索工作,而同时共享注视和声音相反招致更高的认知协调成本[41]。有研究分别设立了互动范式(真人交流)和非互动范式(录音交流)对照研究,发现“听者设计”仅出现在互动交流情境,证实了参照性交流活动中,交流情境和交流互动模式等背景信息影响到被试活动中的认知加工过程[32,42]。

综上所述,研究思路和任务设计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结果间的差异,而且各研究均没有在同一活动过程中同时探查参照性交流行为特点和认知特点。针对两种研究思路,同时比较探查有助于对以往研究结论作出补充。因此,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任务(功能预测、维度选择),同时设计关系复杂性不断增加的3种学习材料,拟探查不同关系复杂性条件下,参照性交流功能预测学习结果和维度选择中的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水平以及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水平间是否具有不平衡性。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在天津各高校公开招募本科生被试,依据实验程序套数的完整性和平衡性预计招募144名,男女各半;实际招募152名,8名被试(6男2女)因未遵守实验要求导致实验中断而退出。有效被试144名,男女各半,其中大一学生36名,大二学生43名,大三学生34名,大四学生31名,被试专业分布广泛。实验结束后发给每人一份礼品。

2.2实验器材

聘请专业人员编制电脑操作实验程序来呈现刺激和记录反应。采用17纯平HP Compaq Pentium Dual微机,分辨率1024×768,屏幕中心与被试视线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距离50cm。

设计3种实验材料——虚拟生物。材料1为关系复杂性较低的4特征复杂关系生物,具有4个维度的特征,每个特征具有两个值:脚——细(1)、粗(0);口——大(1)、小(0);手——二指(1)、三指(0);眼——横椭圆(1)、竖椭圆(0)。在前三个维度间设计两种功能关系:简单——吸收水分、复杂——产生电流。简单关系(一阶)嵌套在复杂关系(二阶)之中,即生物要具备产生电流的功能,必须先具备吸收水分的功能。第四个维度为与功能无关的干扰维度,以“有”或“无”的方式呈现。维度对应的特征做了四种轮换:A脚口手眼、B口手眼脚、C手眼脚口、D眼脚口手。生成四种材料。各种组合经过筛选,选择出8个样例。具体见表1。

材料2为关系复杂性较高的6特征复杂关系加二阶同功能简单关系生物,具有6个维度的特征,在材料1基础上增加:耳——三角 (1)、菱形(0);角——直形(1)、S形(0)。在前五个维度间设计了三种功能关系:其中前三个维度间设计同材料1。在四和五维度间设计二阶同功能简单关系产生电流 (与前三个维度的二阶功能关系相同)。第六个维度也为干扰维度。维度对应的特征做了六种轮换,生成六种材料。各种组合经过筛选,选择出16个样例。具体见表2。

表1 4特征复杂关系类别样例的特征值

材料3为关系复杂性高的6特征复杂关系加二阶异功能简单关系生物,与材料2不同之处是将二阶同功能简单关系(产生电流)设计为二阶异功能简单关系 (产生食物)(与前三个维度的二阶功能关系不同)。六种轮换后生成的六种材料与材料2相同,仅四和五维度间设计的简单关系变为产生食物。各种组合筛选出16个样例。具体见表2。

表2 6特征复杂关系加二阶同/异功能简单关系类别样例的特征值

2.3实验程序

实验分两个阶段(功能预测、维度选择)连续进行。

功能预测任务,144名被试同性别随机配对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对,各组均男女各半。分别学习3种材料。功能预测共10个学习阶段(block),每个学习阶段中每个样例随机呈现两次。要求交流双方合作进行生物功能判断:双方相对而坐,每人面前一台电脑,两电脑通过网线互联使实验程序彼此互应。描述者可以在屏幕中看到随机呈现的一个生物,需要细心观察,并对看到的生物特征向判断者作口头描述;判断者的屏幕中没有生物,需要根据描述者的描述对生物的功能做出按键判断。屏幕下方有计时器,两人只有20秒的时间对一个生物进行观察、描述并做出判断。每次判断后,屏幕中央会出现“生物的功能和正确按键”的反馈。反馈信息呈现4秒后自动消失。一次判断完成后,下一次判断两人的角色互换,如此循环。程序自动记录刺激呈现和被试反应等。

三种材料的按键操作具体为:材料1——“吸收水分,但不产生电流”按“,”;“吸收水分,并产生电流”按“.”;“不吸收水分,也不产生电流”按“/”。材料2——“吸收水分,并产生电流;但两者无关”按“空格”;“吸收水分并促使产生电流”按“M”;“吸收水分并促使产生电流,同时不需吸收水分也产生电流”按“,”;“不吸收水分,但产生电流”按“.”;“不吸收水分,也不产生电流”按“/”。材料3——“吸收水分,但不产生电流;产生食物”按“空格”;“吸收水分并促使产生电流,产生食物”按“M”;“吸收水分并促使产生电流,不产生食物”按“,”;“不吸收水分更不产生电流,产生食物”按“.”;“不吸收水分更不产生电流,不产生食物”按“/”。

维度选择任务,采用个人方式进行。生物呈现同功能预测,不同的是:每呈现一个生物,其特征均被6个(材料1:手、脚各两个)或9个(材料2、3:手、脚、耳各两个)灰色的覆盖物遮盖,要求被试在功能判断之前先用鼠标点击自认为必须要看的特征上的覆盖物,点击的覆盖物自行消失;但不要揭开自认为对判断无关的维度。该任务只持续1个单元,每个样例随机呈现2次。该任务不提供反馈。程序自动记录刺激呈现和被试反应等。

2.4实验设计

功能预测任务为单因素(关系复杂性)三水平被试间实验设计,因变量指标为学习阶段10的成绩。

维度选择任务为单因素(关系复杂性)三水平被试间实验设计,因变量指标为揭开的维度平均数的相对量。选择性注意综合体现了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选择性注意的指向性指学习过程中对有关知识的关注,集中性则是学习者学习中对无关干扰的排除,集中于所学习的知识上的程度,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43-45]。以揭开生物维度数量的相对量作为选择性注意水平的指标,计算方法如下:揭开一个与关系有关的维度计为+1个,揭开一个与关系无关的维度计为-1个,揭开维度数量等于揭开有关维度数量加上揭开无关维度数量。相对量定义为每个被试揭开维度数量平均数与揭开维度的标准数量的商,即材料1除以3,其余两种材料除以5。以揭开有关维度数量的相对量作为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指标,即每个被试揭开有关维度数量平均数与揭开维度的标准数量的商,除数也分别是3和5;以揭开无关维度数量的相对量作为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指标,即每个被试揭开无关维度数量平均数与揭开无关维度的标准数量的商,其除数均为1(该指标采用反向计数,即揭开一个无关维度记为+1)。

数据使用SPSS16.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学习阶段10功能预测成绩的比较分析

学习阶段10功能预测成绩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3。

表3 学习阶段10功能预测成绩

学习阶段10功能预测成绩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方差分析表明:材料主效应极其显著,F(2,69)=32.48,p<0.01,事后检验表明,材料1学习阶段10功能预测成绩显著高于材料2且极其显著高于材料3,材料2极其显著高于材料3。

3.2维度选择结果的比较分析

3.2.1维度选择整体结果的比较分析

维度选择整体结果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5。

表5 维度选择整体结果

维度选择整体结果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维度选择整体结果的方差分析表

方差分析表明:材料主效应不显著,F(2,141)= 2.84,p>0.05,不同关系复杂性学习材料条件下被试揭开的维度数量的相对量无显著差异。

3.2.2有关维度选择结果的比较分析

有关维度选择结果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7。

表7 有关维度选择结果

有关维度选择结果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8。

表8 有关维度选择结果的方差分析表

方差分析表明:材料主效应极其显著,F(2,141)=7.11,p<0.01,事后检验表明,材料1条件下被试揭开的有关维度数量的相对量极其显著高于材料2和材料3,材料2和材料3间无显著差异。

3.2.3无关维度选择结果的比较分析

无关维度选择结果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9。

表9 无关维度选择结果

无关维度选择结果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0。

表10 无关维度选择结果的方差分析表

方差分析表明:材料主效应不显著,F(2,141)= 2.65,p>0.05,不同关系复杂性学习材料条件下被试揭开的无关维度数量的相对量无显著差异。

4 讨论

4.1阶段10学习成绩与选择性注意不平衡性的分析

如表4、表6,本研究对阶段10成绩和维度选择整体结果的比较分析表明:参照性交流学习与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呈现不平衡性。材料1成绩极其显著高于材料2、3,材料2极其显著高于材料3,而维度选择整体结果的材料主效应不显著。

研究结果直接呈现了在同一学习过程中,参照性交流学习效果和选择性注意特点间的差异,这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参照性交流学习行为特点与认知特点的不同。在参照性交流行为发生过程中,语言处于显著的位置,语言运用是个体间实现意义协调的媒介,这是一个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外显过程,随着交流过程的不断深入,交流者逐渐设计出针对特定交流对象的参照惯例[4,6-9],并依此计划自己的语言和解释同伴的语言,以最小化交流错误[10,13,14,46]。本研究具体发现:随着学习材料关系复杂性的提高,学习成绩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这源于关系复杂性的提高,交流者对于学习对象的理解难度也随之增加,相应地描述者对于对象的语言描述变得复杂,语言传达的信息相对模糊不清,而判断者对于语言的理解难度也随之增加,判断的准确性相应降低,这与张恒超和阴国恩[39]对于参照性交流全程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但是,维度选择整体结果显示,选择性注意的整体水平不受材料关系复杂性的影响。这表明认知协调不完全依赖于谈话者的外显语言行为模式,协调可能产生于交流情境和互动模式中多种可能的无意识线索的利用,与有意产生的交流信号以及朝向特定同伴的反应信号不同,它们不是为实现交流目的而有意执行的,具体体现为一种内隐认知过程。这些线索有助于认知协调,但它们不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推理过程而有意识产生的,不服务于交流意图的有意识地解释[20-23,45-47]。从研究角度和研究指标本身而言,行为研究更具有直接性、外显性,而认知研究更多表现为间接性、内隐性特征。内隐的认知是自动发生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不受学习材料表面物理特征的影响而抽象出对象的深层关系结构,本研究中具体表现为功能预测学习受关系复杂性影响的易变性,以及选择性注意内隐过程的稳定性特点。

Barr和Keysar的研究发现随着交流进程的发展和学习精确性的不断提高,尽管参照惯例在交流过程中最初形成时可能包含赘余的额外信息,但是说话人会继续用同样的参照惯例指称对象,反过来,听者也期望其继续使用这一信息过多的表达,因为参照惯例的有意识调整不利于交流双方行为一致性的保持,招致对象理解上的更多分歧,一定程度上能够导致活动成绩的较大波动,甚至下降,这在特定的学习条件下是不经济的[30]。正如Brennan等研究指出,参照性交流语言在共同活动任务中可能带来认知收益,但是也会在不同的任务条件下造成不同程度的认知损耗[41];Brown-Schmidt提出交流中语言信号是模糊不清的,交流者需依赖更多的额外信息资源来解决歧义和实现共同理解,这依赖于特定的任务情境和认知资源(如,工作记忆、选择性注意等)的限制[32]。因此,在参照性交流活动中,外显行为过程相比于内隐认知过程更易受到学习对象自身特点变化的影响,这是本研究参照性交流学习与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在学习材料关系复杂性方面呈现不平衡性的重要原因。

4.2阶段10学习成绩与选择性注意指向性、集中性不平衡性的分析

表8、表10对选择性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的分析结果显示:参照性交流学习与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水平和集中性水平呈现不平衡性。材料1条件下揭开的有关维度相对量极其显著高于材料2和材料3,材料2、3间无显著差异,而无关维度的材料主效应不显著。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可以细致地揭示选择性注意的特点。近些年神经心理学通过ERP、MEG、PET和fMRI等技术研究发现选择性注意可以改变相应的大脑功能区的激活水平,从而对认知活动产生影响,典型表现于提高目标对象认知活动对应的神经功能单元的激活水平和抑制目标周围起干扰作用的神经功能单元的活动[48-50]。注意的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瞬间选择了某些对象,它表明心理活动的方向,反映了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本研究中具体表现为对与功能有关维度的指向。同时,心理活动在指向某对象时,还存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的不同,即注意的集中性;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会缩小,从而对与任务无关的对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心理活动离开了无关对象,抑制了无关活动,本研究中具体表现为对与功能无关维度的抑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选择性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特点与参照性交流学习也表现出不平衡性。当材料关系复杂性不断变化时,材料2、3条件下被试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材料1;各材料间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水平无显著差异。如上所述,差异主要源于学习行为的外显性与选择性注意内隐性的差异。尽管通过内隐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本质上是无意识和缄默的,但也可能被部分地意识到,尤其是当外显学习成绩较高,对对象的理解较精确的情境下。从各材料功能预测的成绩来看,材料1的学习优势是明显的,功能关系的精确理解和成绩优势对于选择性注意的影响首先表现于对与功能关系有关维度的指向性,即较深刻的理解部分地影响到对有关维度的注意,使选择性注意指向性的选择力表现得相对更强。这从相反的角度证实:当说话者没有提供清楚的信息,即使听者需要这种信息,或者当说话者提供听者不需要的清楚信息时,交流者出现忽视语言信息的现象[51-53]。即本研究发现:当功能预测成绩很高时,说话者提供的清晰且听者需要的信息,将显著影响到听者的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水平。

总之,语言本身可能也是模糊不清的,这使得消除语言歧义以解码说话者的意图变得很必要。许多情况下,不包含在交流模式中的潜在认知过程能够帮助取得学习中的协调,同时可以保存意识推理所必需的认知资源。因此,参照性交流情境中,交流认知负担可以借助互动模式和交流情境中的各种额外线索来减轻,并依靠它来限制语言交流的模糊性和分歧性,但这一过程不是诉诸于有意识的资源需求和明确的推理过程,而是一个更复杂的无意识认知过程,具体表现为参照性交流者学习行为和认知的不平衡性。

5 结论

参照性交流学习和选择性注意间存在不平衡性;不平衡性受到学习材料关系复杂性的影响,在选择性注意的整体水平、选择性注意的指向性水平和选择性注意的集中性水平上的表现各不相同。

1Barr D J,Kronmüller E.Conversation as a site of category l earning and category use.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2006,47:181-211.

2Pietarinen A V.The evolution of semantics and language-games for meaning.Interaction Studies,2006,7(1):79-104.

3Markman A B,Makin V S.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and category acquisi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98,127(4):331-354.

4Clark H H,Krych M A.Speaking while monitoring addressees for understanding.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4,50:62-81.

5Heller D,Gorman KS Tanenhaus M K.To name or to describe:Shared knowledge affects referential form. 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2012,4(2):290-305.

6Kuhlen AK,Brennan S E.Language in dialogue:when confederates might be hazardous to your data. Psychonomic bulletin&review,2013,20(1):54-72.

7Leung A K Y,Lee S L&Chiu C Y.Meta-knowledge of culture promotes cultural competence.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13,44(6):992-1006.

8Kapur M,Voiklis J,Kinzer C.Sensitivities to early exchange in s ynchronous c omputer-s upported collaborative l earning(CSCL)Groups.Computers&Education,2008,51(1):54-66.

9Kronmüller E,Barr D J.Perspective free pragmatics:Broken precedents and the recovery from preemption hypothesis.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7,56(3):436-455.

10Brennan S E,Hanna J E.Partner-s pecific adaptation indialog.Topics inCognitiveScience,2009,1:274-291.

11Galati A,BrennanSE.Attenuating informationin spoken communication:For the speaker,or for the Addressee?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10,62:35-51.

12Mills G J.The emergence of procedural conventions in dialogue.Proceedings of the 33rd Annual Conference of CogSci.Boston.USA,2011:471-476.

13张恒超.参照性交流中的 “听者设计”.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5):552-560.

14Heller D,Grodner D,Tanenhaus M K.The role of perspective in identifying domains of reference.Cognition,2008,108:831-836.

15Galati A,Avraamides MN.Collaborating in spatial tasks:How partners coordinate their spatial memories and descriptions.Cognitive processing,2013,14(2):1-3.

16Sidera F,Serrat E,Serrano J,et al.Let’s share perspectives!Mentalistic skills involved in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3,2(3):325-352.

17Binniing K R,Sherman D K.Categor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face of prejudice:When describing perceptions changes what is perceived.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1,101(2):321-336.

18Rogers S L,Fay N,Maybery M.Audience design throughsocial interactionduringgroupdiscussion. PLoS One,2013,8(2):e57211.

19Cook S W,Mitchell Z,Goldin-MeadowS.Gesture makes l earning last.Cognition,2008,106:1047-1058.

20Barr D J,Keysar B.Perspective taking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meaning in language use.I n:M J Traxler,M A Gernsbacher.Handbook of Psycholinguistics(2nd ed.).New York:Academic Press,2007:901-938.

21Hanna J E,Tanenhaus M K,Trueswell J C.The effects of commonground and perspective on domains of referential interpretation.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3,49:43-61.

22Keysar B,Barr D J,Balin J A,et al.Taking perspective in conversation:The role of mutual knowledge in comprehension.Psychological Science,2000,11:32-38.

23Nadig A S,Sedivy J S.Evidence of perspective-taking constraints in children’s on-line reference resolution.Psychological Science,2002,13:329-336.

24张恒超,阴国恩.参照性交流中的非策略性认知过程.心理研究,2014,7(5):7-14.

25Diana M,Alex S K,Joseph P F.Can negative mood improve language understanding?Affective influences ontheabilitytodetect ambiguous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4,52:44-49.

26Epley N,Keysar B,Vanbovenl,et al.Perspective taking as egocentric anchoring and adjustm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4,87:327-339.

27Nicholas D D,Rick D,Rofer J K.Listeners invest in an assumed other’s perspective despite cognitive cost. Cognition,2011,121:22-40.

28Rossnagel C.Cognitive load andperspective taking:Applying the automatic-controlled distinction to verbal communic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0,30:429-445.

29Ruiter J P,Bangerter A,Dings P.The interplay between gesture and speech in the production of referring expressions:Investigating the tradeoffh ypothesis. 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2012,4:232-248.

30Barr D J,Keysar B.Anchoring comprehension in linguistic precedents.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2,46:391-418.

31Metzing C.Brennan S E.When conceptual p acts are broken:Partnerspecificeffects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referringexpressions.Journal of MemoryandLanguage,2003,49:201-213.

32Brown-Schmidt S.Partner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of maintained referential precedents during interactive dialog.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9,61(2):171-190.

33Frank M C,Goodman N D.Predicting pragmatic reasoning in language games.Science,2012,336:998-1007.

34Holler J,Wilkin K.Co-s peechg esturemimicry in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referring during f ace-to-f ace dialogue.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2011,35(2):133-153.

35Shintel H,Keysar B.Less is more:A minimalist account of joint action in communication.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2009,1(2):260-273.

36Tyl′en K,Weed E,Wallentin M,et al.Language as a t ool for interacting minds.Mind&Language,2010,25(1):3-29.

37Lupyan G,Rakison D H,Mcclelland J L.Language is not just for talking:Redundant labels facilitate l earningof novel categories.Psychological Science,2007,18(12):1077-1083.

38沈德立,白学军.实现高效率学习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研究.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9张恒超,阴国恩.关系复杂性对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2):193-200.

40张恒超,阴国恩.关系复杂性对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分类的影响.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34(8):138-144.

41Brennan S E,Chen X,Dickinson C A,et al.Coordinating cognition: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s hared gaze during collaborative search.Cognition,2008,106(3):1465-1477.

42Barr DJ.Pragmaticexpectations at linguisticevidence:Listeners anticipate but do not integrate common g round.Cognition,2008,109:18-40.

43沈德立,白学军.实现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心理科学,2006,1:2-5.

44杨丽霞,陈永明,周治金.不同理解能力的个体在词汇加工中的抑制机制.心理学报,2001,33(4):294-299.

45Jennifer E A,Jason M K,Giulia P.Audience design affects acousticr eductionviaproductionfacilita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Review,2012,19(3):505-525.

46Rebecca N,Jennifer E.A.The road to understanding is paved with the speaker’s intentions:Cues to the speaker’s attention and intentions affect pronoun comprehension.Cognitive Psychology,2014,70:58-81.

47Yu C,Schermerhorn P,Scheutz M.Adaptive e ye g azepatterns in interactions with human and artificial A-gents.Transactions on Interactive Intelligent Systems,2012,1(2):13-43.

48Brunetti M,Penna D S,Ferretti A,et al.A frontoparietal networkfor spatial attentionreorienting in the auditory domain:A human fMRI/MEG study of functional and temporal dynam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49Dale C L,Simpson G V,Foxe J J,et al.ERP Correlates of a nticipatory attention:Spatial and n on-s patial.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2008,188:45-62.

50Uncapher M R,Wagner A D.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 and episodic encoding:Insights from fMRI subsequent memory effects and dual-Attention Theory.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2009,91(2):139-154.

51Arnold J E,Wasow T,Asudeh A,et al.Avoiding attachment ambiguities:The role of constituent ordering.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4,51:55-70.

52Bard E G,Anderson A H,Chen Y,et al.Let’s you d o t hat:Sharing the cognitive burdens of dialogue.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7,57:616-641.

53Kraljic T,Bernnan S E.Prosodic disambiguation of syntactic structure:For the speaker or for the addressee?Cognitive Psychology,2005,50:194-231.

The Separation Effect between Learning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Relation to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Zhang Hengchao1,Yin Guoen2
(1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300134;2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Center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for Mental Health&Social Mentality,Tianjin300074)

The study designed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and explored the separation effect between learning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relation to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by two experimental tasks(function prediction,and dimension selec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1)Scores significantly redu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elational complexity,while the overall results of dimension selection were not affected.(2)The relativity of relative dimensional numb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lower-complexity material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ther materials;The results of non-relative dimension selection is not affected by relational complexity.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There is a separation effect between learning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relation to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The separation effect is affected by relational complexity.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selective attention;imbalance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HE2014)

张恒超,男,讲师,博士。Email:zhhengch@126.com

猜你喜欢
指向性复杂性选择性
声源指向性仿真研究
一款低频偶极子声源设计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刍议小学指向性提问写作教学——以《慈母情深》为例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选择性听力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2R,3R)-2,3- dimethoxy-1,1,4,4-tetraphenyl-1,4-diol
人大专题询问:增强监督“指向性”
应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复杂性
选择性Bcl-2抑制剂ABT-199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放疗增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