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习近平所提出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当前国内外现实环境,它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为治国理政提供重要资源,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文化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基础,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增强文化自信的正能量,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去除人们内心的文化自卑感,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要遵循历史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使之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键词]习近平;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最终一定会以文化的兴盛为标志,古往今来莫不如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曾列举过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其中之一就是“无根的增长”,即“增长导致本民族传统文化日趋边缘。”对于中国来讲,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对中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一系列关于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明确提出中国的发展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他认为:“文化自信是基础,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文化自信是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后,习近平提出的第四个自信。关于文化自信,学术界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然以习近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为中心,来讨论其中所涉及的文化自信问题之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以习近平新近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论述为中心,讨论其文化自信观点的理论依据、基本内涵以及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
一、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论述的历史与现实依据
所谓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是对本国文化的一种价值认同,是树立本国民族观和文化观的正确心态,他的文化自信建立在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当前国内外现实环境的基础之上。
(一)历史依据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这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诸如人类历史上曾引领世界的唐代文化,创造了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四大名著等经典的传承,都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植根于中华文化的精神沃土,壮大于生生不息,不曾断流的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内化于中国人的傲气和傲骨。“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中华民族创造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现实基础
“文化自信一定程度上来源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离不开硬实力。”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文明之声的广泛传播,每一个文化力量的深远影响,必定伴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经济上的崛起。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处在经济领先地位,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极大地带动了西方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时,经济落后的中国逐渐丧失了民族自信,一度对自身文化产生怀疑。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综合实力逐渐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出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正在以大国的形象登上世界的舞台,伴随而来的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以及中华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信心的提升。习近平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因此,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论述,既承接了中国传统文化遗留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又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上总结国内外经验所得出的现实需要。
二、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论述的基本内涵
(一)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理性认识,既不能文化自卑也不能文化自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文化复兴之梦,它需要建立在自身文化的理性认识之上。一方面,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我们具备了建立文化自信的根基,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搞文化锁国,要积极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开放兼容的胸怀来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拒众流,方为江海。2014年3月在欧洲访问期间,习近平再次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更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资源。“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另一方面,实现中国梦需要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而只有文化自信才能更好的向外传播中华文化。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对待外来文化要开放包容,更是对自身文化的了解、认同与担当。中国人民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自豪感与责任感,乐于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传播好中华文化的形象,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这种自信有利于向世界传达中国要坚定的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习近平说:“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向世界传递这样一种声音,即“中国梦”是建立在民族的自立自强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基础之上的,它是理性、和谐的梦。
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理性认识自身文化才能继承好文明,创新好文化。“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到北师大看望教师时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就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要营造一种文化自信的氛围,让每个中国人都为本民族的文化感到骄傲,从而来抵御“去中国化”。
(二)文化自信为治国理政提供重要资源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国家今天的治理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这就表明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
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正如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所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围绕着“礼”与“法”的关系以及统治手段等问题各抒己见,形成了以“仁政”为核心的儒家政治学说,以“法”“术”来驾驭人民的法家学说,还有道家的“无为而治”以及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统治手法。这些学说,不仅在古代社会中得到应用,也为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待传统文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有很多制约的方法,如天下为公,为政以德的执政思想就和当今提倡的廉洁公正之风是一致的。习近平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去除当今社会的浮躁气息,使反腐倡廉工作深入人心。他还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因此,只有树立文化自信,才能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三)文化自信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它们不仅阐述着当代社会在精神层面的要求,也是对中华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
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花,无本之木。“它具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基本观念,融合现代文化价值观,吸纳人类文明精华与反映科学发展规律的鲜明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它内在地包含由‘公忠、仁爱、自强、和谐四个基本价值观念构成的有机整体。这四个基本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被前人普遍认同和实践,同时又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予以创造性的发展。”诸如“宗天信仰,理想社会,天下家国,礼仪之邦”等理念,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本质内涵,包容中国社会民族融合并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核心价值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是建立在传统价值理念基础上的新时代的价值追求。因此,只有深入把握具有丰富维度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在继承传统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才能构建起强有力的文化认同,真正树立中国人的文化形象,并最终实现中国化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信心,要去除人民内心的文化自卑感
为什么会出现文化的自卑、自怯呢?主要原因还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西方文明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有着强大的文化侵入力,大部分人觉得经济发达的国家,文明也必然发达,因而更看好西方文明所代表的精神追求,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疏离和陌生感,尤其是年青一代,更喜欢追随外国文化,过洋节日,忽略传统节日,淡化本民族的特色,文化认同感的缺失使民族自信心蒙尘。民族自信心归根到底是每个人内心的自信,还得紧紧依靠人民自己来实现。习近平指出:“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与此同时,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从根本上发挥文化自信的力量。
(二)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像“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精髓,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符合人们的道德要求,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而要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就是要把自身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展现出来,传播开去。因此,“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三)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际竞争力,要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自信不仅需要内心的认可,也需要外界的承认,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习近平同志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要建立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要大力宣讲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他本人也带头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在各种场合展示富含中国元素的文明成果,运用传统的节日仪式、民族服装等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四、结术语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作了一系列关于繼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论述,激起了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既源自于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自然熏陶,也来自于当今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这种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为当今中国治国理政提供传统因子、在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不同层面有着丰富的内涵与价值体现。同时,他也告诉我们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继承、发展与创新,并对此提出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之路径与方法。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的具体体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思想指引与文化依据。
参考文献:
[1]转引自贾丽虹.中国环境NGO的发展与制度创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3).
[2]习近平考察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N].新华每日电讯,201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