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张振伟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福建泉州362200)
【摘要】梳理和研究国际典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和经验,结合我国对学徒制的探索经验,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现代学徒制的现实路径选择中,首先政府应加强职责意识,为校企合作搭建通畅平台;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敢于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最后还应不断完善和创新学徒考核评价体系,以保障学徒的全面成长成才。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001-8794.2015.10.016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5)10-0058-04
【收稿日期】2015-06-02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A类)“探索现代学徒制、促进海西新发展”,课题编号为JA12493S,项目主持人:张振伟
【作者简介】张振伟(1982—),男,河南沈丘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传统学徒制与现代教育制度的有机结合,也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1]正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对现代学徒制进行试点和研究,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双证融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独特优势,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三明治”模式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建教合作”模式等,均取得了独具特色的实践经验。这对建立我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由于经济、历史、文化的背景不同,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模式、做法和特征也不尽相同,但都在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深入研究国际典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总结经验和教训,能够为我们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提供借鉴和思考。
德国在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确立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双元”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标志着在法律上正式确立“双元制学徒体系”的地位该模式作为一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制度,开展普遍制度规范,企业和职业学校参与度高。企业和学校作为两个教育主体,共同担负着人才培养的任务,学徒在企业接受的实践教育与在学校接受的理论教育的时间比例约为7∶3,既保留了传统学徒制的高效技能学习方法,又摒弃了其学习的随意性,有效完善了理论知识体系。这种“双元制”模式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理念旨在突显能力本位,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注重对自身创业精神的培育。
德国现代学徒制以“双元制”为突出特点:首先,企业是“双元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企业作为承担实践教育任务的“一元”,是“双元制”模式职业教育制度的核心,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决定着“双元制”模式现代学徒制的规模和质量。其次,实现了企业人才需
求与学员就业需求的兼顾。现代学徒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中,既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又解决了学员的就业难题,进一步拉近了学习和就业的距离,帮助学员顺利实现由教育到就业的过渡。再次,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他们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是“双元制”模式现代学徒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德国普通教育的三轨教育结构(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法学校)的分流作用保证了双元制可以获得稳定高质的生源”。[2]从宏观层面的规范到微观层面的制约,对“双元制”的实施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保证了德国职业教育的高效率发展。
德国“双元制”也是对目前英国影响最为深远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之一。因其半工半读、学工交替的课程设置模式又被形象地称为“三明治”教育模式。英国政府在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从政策制定、资金补偿等方面都履行了政府职责,搭建了良好的制度平台。英国现代学徒制没有一个标准的培训框架,各行业则由行业内的国家培训组织根据行业工作特点自主设计培训框架,充分体现工作本位。
英国“现代学徒制”实施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为导向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培养目标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不同岗位对应于相应的行业岗位标准,是为具体职业而制定的资格体系,要求学徒结束培训时获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它采用工读交替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经验和生产情境的有机结合,将学校教育与产业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企业在课程框架、教学内容、培训标准等方面有优先话语权,能及时有效表达出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也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按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学徒最终的考核不采用书面考试,而是注重对其在工作中所呈现的职业能力进行考评。
我国台湾“建教合作”模式的现代学徒制作为技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发端于1954年台湾教育当局颁布的《建教合作实施方案》,其培养模式是学生一边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课程,一边到企业接受工作岗位训练,“是一种有效融合了教育制度和经济功能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也是一种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开发、集聚经济功能的一种教育措施。”[3]其典型特征表现为:一是一种与教育目标有关的应用学习,注重对企业、学校和学生的评鉴。二是通过一个合作教育计划,结合工作场所的学习,形成一种更为完整的教育,目的在于融合学生教育成长和就业能力提高。三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双重身份,需要制定相关法律为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提供保障。四是严格的职业证照制度能够为学生的升学、就业和后续升迁提供帮助。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确定了具体的任务措施,其中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已把现代学徒制试点写入2012 2013、2014年工作要点,而且对包括统筹安排国家财政资金、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设立企业培训资金等涉及发展现代学徒制的各项措施都做出了明确安排,这为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提供了政策保障。[4]因此,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已势在必行。
1.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有效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结构性失业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正处于“结构性失业”的两难局面,表现为各种“用工荒”和“就业难”,一边是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一边是大学生陷入就业困境,这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结构性失业的形成原因很复杂,表面上看是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带来的,但是其背后隐藏的是我国教育结构的失衡和职业教育的不足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在《中国相关就业群体的就业前景》报告中曾提出“适当缩小高等教育规模,将三本大学改成技术学校,以适应劳动力发展的新趋势”的建议。事实上,高职招生的人数也在连年增长,但由于学校教育的固有缺陷,无论是学术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其应用型职业教育之路走得并不太成功,尚属于传统职业教育模式,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而现代学徒制无可替代的价值就在于集教育、培训和就业于一体,能为学员提供真实直观的学习环境,强调学习的同时即是工作,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关键作用,从而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不失为有效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结构性难题的首要选择。诚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的一个重
要试点,如果我们能把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运作起来,我认为这不仅仅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还解决了中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5]
2.现代学徒制满足了职业教育对技能传授的要求,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职业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以帮助人们获得技能型知识和资格为己任,目的在于培育技能型人才,这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根本所在,它所传递的是技术知识,而不是科学知识。与科学知识相比,技术知识具有更多的意会性,无法用书面文字等直接表达,同时,技术知识与直接经验密切联系,是一种“在场”的情景化学习。这决定了技术知识呈现高度个别化特征,通常以个人经验等形式存在,深深植根于观察、体验和行为之中,与具体工作情境紧密相连。对于现代学徒制来说,“学校和企业就是具体的工作情境,学徒技术的习得就是在工作情境中完成的,情境性是学徒制的价值体现之一。”[6]首先,在“做”中“学”作为学徒制的核心教学方式,要求学徒必须在实践中亲身反复练习,并最终掌握所需的技术知识和“在场经验”。这种“情景化”学习能激发学徒学习愿望,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其次,学徒制体现了因材施教理念,它内在地要求师傅根据学徒的个人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进而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现代学徒制作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
一种新形式,不仅从机制上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而且将综合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全过程,既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又体现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是对高职教育功能定位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刻理解。
近年,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侧重的是经济社会发展、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赋予现代学徒制以新的内涵,应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要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进而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理清人才培养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在融入职业岗位元素的同时,更加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形成融合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前提、政策支撑和实践基础,但从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面临的实际问题及高职学院的教学组织管理形式、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来看,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政府应加强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职责,为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搭建通畅平台
在国外现代学徒制的推进和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企业和学校提供一系列的扶持性政策,还通过制定各项法律来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进。而中国的现代学徒制之路才刚刚起步,政府应主动承担以下几项职责:
一是正面宣传,积极引导,营造重视技能教育的氛围。政府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媒体加强对现代学徒制的正面报道,肯定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价值,不断引导企业从转型升级的发展角度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对高职院校的师生也注重引导转变固有的人才意识和成才观念。
二是积极搭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平台,建立双方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我国“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这需要政府从中搭建通畅的合作平台,对积极参与的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性的扶持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努力为校企双方找到互利共赢的切入点,既帮助企业降低用工成本,又帮助学校克服师资、设备、就业等难题,建立起双方分工合作、共同培养的长久机制。
三是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目前,政府在高职教育方面的投入与义务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相比还有差距,这与高职教育的设备投入大、人才培养困难多、社会需求旺盛的现状不相符。因此,政府的资金支持在客观上也制约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质量,这不仅体现在校企之间的合作活动上,还体现在学徒制课程的开发和双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
2.高职院校应积极变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由于学校、企业和行业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在事实上跨越了职业与教育
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就业等界限,势必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改变教学组织和管理形式。在选择新专业上应充分调研产业企业需求,进而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校内专业研究室(实训室)要与企业生产车间充分衔接,共同制定学员实训方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时应把握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组织和运行中,要改变以学校教学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与企业合作完成培养任务,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共同实施教学管理时,还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实现更好发展的教育理念。现代学徒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验学习,而转变为一种普职融通的教育制度,技能学习与普通文化素养学习相结合,工学交替、理论学习与实践并重,培养目标从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为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7]这要求在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中,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通,不断适应个人多元发展的趋势,保障学生能够依据自身兴趣全面发展、自由发展,进而培育具有包容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高技能人才。
3.不断完善和创新学徒考核评价体系,充分保障学徒在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全面成才
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和创新对学徒的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设立由来自于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和高职院校教师等领域的专门考核评价委员会。考评委员会负责制定评价标准、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实施主体等,如企业和学校分别对学徒的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和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其次,在评价理念上应实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两重属性,充分体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相统一。[8]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在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以学生的长远人生规划为依据,努力寻找二者的契合点,进而帮助学生追求正确的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目标。
再次,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以企业为主导、以能力为核心、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的集学校、企业、行业三方综合评价机制。
最后,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沟通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并且贯穿于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促使现代学徒制的学徒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规范,保障学徒的全面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与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09,(12) :1.
[2][3]刘群,元梅竹.现代学徒制的几种基本模式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2—3.
[4]郭金洲,李晔,王惠霞.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 13—18.
[5]李菁莹.“现代学徒制”离中国有多远?[N].中国青年报,2011-08-29.
[6]王媛媛,彭军.现代学徒制:传承与超越[J].江苏教育研究,2014,(5) :9.
[7]李玉珠.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现代学徒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4,(16) :18.
[8]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3,(8) :94.
The Exploration of Higher Skilled Talent Training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Modern Apprenticeship”
ZHANG Zhen-wei
(Quan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Quanzhou 362200,China)
Abstract【】By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international typical practice of“Modern Apprenticeship”training mode,combining with the experiences of apprenticeship in China,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could be promoted.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path selection,firstly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responsibility to build open platforms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Secondly,the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reform the teaching form by exploring new modes of cultivating highly skilled talents.Finally,it's imperative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and innovate the apprenticeship evalu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full growth and success of apprenticeship.
【Key words】Modern Apprenticeship;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编辑/赵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