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爱明
及时高效的课堂反馈是教学中最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为课堂教学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为突出课堂反馈的作用,可以从课堂信息的差别化入手,对于学生反馈信息之间的异同,及时地捕捉、准确地处理,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实效。
一、捕捉个体神态差别,及时转换引导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教学内容的传递,还要关注学生的表情和动作,根据他们个体神态来及时转变和调整既有的教学策略,使之更贴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如当新授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具有较大难度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茫然、木讷的神情,此时教师应当放慢教学节奏,改变讲授方式,让学生有更多吸纳和消化的空间;再如学生感觉不到思维的挑战,因此缺少热情,表露为对学习内容漠然和不关注时,教师就应当提高难度,压缩乃至省略部分既定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教学“用乘法计算的稍复杂实际问题”时,尽管教师已经在“复习导入”环节加强了知识的铺垫,但在解决类似“‘绕树问题中要减去绳子多余的部分,再除以圈数从而得到大树有多粗”的问题时,学生呆滞的目光表明他们依然一知半解。因此教师及时转换了引导方式,加入适量的“看线段图例式”的练习,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具体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水平。
二、捕捉组内合作差别,及时推动整体参与
小组合作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参与度的有效学习方式,但是如果缺少教师对于反馈信息的及时采集和处理,同样无法充分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在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要积极地巡视,并细致地进行个别辅导,了解组内不同学生之间的分工、表现等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和引导,指引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培养合理分工、协同参与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组内成员的共同发展。
如在教学“稍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时,进行“将若干个算式合并为综合算式”的练习,教师组织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分工合作:一人负责读题,两人负责分析思考并写出算式,余下一人负责检验并说明算理。教师通过巡视和指导,根据学生的认知倾向和思维水平,适当地调整组内分工,做到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教师还倾听他们的想法并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组内成员参与程度,使得每个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得到了锻炼,展现了自己的特长。
三、捕捉实践操作差别,及时激发学习潜能
“指尖上的智慧”形象地形容了实践操作对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提升的巨大作用,学生可以在剪、拼、画等操作活动中,加深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完成对数学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避免对学生操作过程中思维的过度禁锢,同时也要对学生操作方式多样化有着充分的预估,通过个体展示和集体交流,把握学生实践操作中的差别,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筛选,寻找最优化的思考途径,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分阶段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1.取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片,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它的面积;2.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摆出一个长方形并说一说它的长、宽和面积分别是多少?两个操作活动一个聚敛而另一个发散,教师让不同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操作成果,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在多向反馈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并为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了感性基础。
四、捕捉情绪态度差别,及时调整评价策略
课堂评价不要单一依靠正面指向,只有符合学生课堂实际学情和学生自我认知的评价,才能被学生真正认可并从中获得持续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面对评价时的情感差别,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价策略,发挥评价的激励和鼓舞作用,不但要努力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也要为学生增添直面失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如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当平行四边形经过拉伸之后,周长和面积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学生坚持认为拉伸之后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同样没有发生改变,并与同伴们进行争论。在他最终被说服之后,教师首先肯定了他敢于坚持的决心和勇气,并启发学生思考:“经过这一番讨论,xx同学让我们对什么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了?”这样的评价方式舒缓了该生的挫败情绪,让他体验到了自己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的价值,起到了良好的激励效果。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反馈信息的把握和调控,不能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口头反馈和书面反馈,对于这一师生双方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应当以更为灵活和巧妙的渠道进行疏通,使之更为顺畅和自然。关注学生反馈信息中的差别并将其视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消除在反馈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和误读,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使得师生在课堂这一方小小舞台上和谐共生、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