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文学教育的困境和生机

2015-11-03 21:43郁勤
文学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问题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一个传统学科,对中国文学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当下高校的现代文学教学长期围绕着文学史中文学知识、文学性、文学能力的问题争论不休。为此,立足于文学能力的建构,就如何充分构建适应当今要求的现代文学教学提出了思考和策略,以图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能力 教学模式 问题 策略

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与近年来学科概念的发展、社会的新形势有着密切关系。人们曾流行将1917年新文学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30年左右的文学,称为中国现代文学。该概念的界定来源于1950年中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其中对“中国新文学史课程”内容做了如下规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讲述自五四时代到现在的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史,着重在各阶段的文艺思想斗争和其发展状况,以及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作家和作品的评述。”这个大纲要求把新文学定义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学,论证“新文学的发展是无产阶级占领文学历史舞台的过程和结果”)。这种烙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学科定性为现代文学的教学规定了方向和道路,并强调向学生传授文艺思想斗争、政治风云等内容。由此,中国现代文学于高校的教学产生了重重挑战和问题。现代文学因其特殊的历史境遇问题,因而它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这种教学思路长时间地被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现代文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在50~70年代,它的建立和发展都和当代意识形态建构存在着紧密关系,用一位前辈学者的话说,它可以被看作是‘第二革命史。这既给它带来了许多局限与问题,同时也赋予它当代生活中的显赫地位。就是到80年代以后,它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引起的社会关注,也和该时期进行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认为,在当时,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每一重要突破,其最终结果都指向了某种现实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1]现代文学跟时代的关系挂靠的如此紧密,从而易被人误读为中国社会政治史。这也成为很多学生对现代文学产生距离感、困惑感、陌生感的原因之一。同时,长期以来的高校现代文学教学中,普遍盛行着“见史不见文”的教学模式,即注重文学史知识的讲述、轻文学作品的审美培养。大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两极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在课时量充足和教师知识储备充分的条件下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系统的文学知识,但在这种“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的沟通与合作这一本质属性遭到了极大的压抑,教学过程几乎无对话可言。这不但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也最终否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真正的指导作用。”[2]

及至到了“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氛围的变化,现代文学研究与整个人文学术一道被边缘化,同时,由于新一代学者的出现,以及学位、职称制度对学术工作性质、方式的潜在影响,这一学科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变得多少有些模糊,随着现代文学意识形态建构功能的降低,这一学科似乎面临着一种被‘古典化、书斋化的命运。”[3]吴福辉先生从学科研究者的角度论及了现代文学在历史境遇中所取得的成就及于当下的焦虑。由此引申,吴福辉先生对学科研究的焦虑也同样适应于当今高校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

另外,就历史和目前而言,我国的文学教育已积存了许多弊病和不足。模糊、黯淡的就业前景、大而无当的“万金油”,从而让曾经很辉煌的中文专业成了高校里文科学生最不情愿就读的专业之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能力培养成为“空谈”或“奢谈”,让文学专业“从来就不是培养作家的”说法成为文学专业老师、学生的恶梦和耻辱,从而产生了许多文学专业毕业生文学能力“缺力”或“无力”的恶果。这个严酷的形势对高校中文专业的文学教育提出了迫在眉睫的改革呼声。

现代文学教学在这样的语境下究竟应该如何突围、获得重生呢?笔者认为以文学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中国现代文学教育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中国现代文学长期作为文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高校的文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随着文学专业教育面临的危机,现代文学教学也要陷于尴尬的处境和巨大的挑战中。文化产业、文学产业的发展,要求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学评价机制,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鉴于当下文化产业、文学产业的发展和文学教育的改革趋势,结合理工科地方型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笔者以为我校文学院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教学改革应主要围绕着“以文学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来展开。

文学能力的初始概念来源于乔纳森·卡勒,是结构主义诗学的核心,意指读者阅读文本的一套程式,“文学能力”由“语言能力”发展而来。笔者认为随着时代发展,文学能力除了专业批评和赏鉴、专业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外,还应包括文学组织策划、文学传播营销、电子媒介等综合能力。而当今中国文学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急切需要大量复合型文学能力专业人员。由此,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以文学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改革具有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中国现当代文学上承古代、下启当代,与世界文学同步,跟现实紧密相联,对它的改革势必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而推动整个文学专业的教育改革,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其次,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较之于文学专业其它学科特色突显,与文学产业、文化产业具更天然的亲缘关系,学科本身具有的自由、多元、开放的现代品格,能很好的夯实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能力。

中国现代文学是我校文学院的专业主干课程,办学有特色,但也面临各种具体问题,必需确立科学的学科建设思路。核心的一条,就是要用改革的思想指导建设学科,以科研和写作能力为重点,兼顾其它层次能力的发展,推进文学能力培养中各级指标的实践和提升。总体规划目标:以文学能力为导向,加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的的探索与实践。

从文学能力培养机制的建构出发,我认为有必要首先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开展鉴赏审美教学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纠正以往传统偏重文学史知识讲授、轻文学审美的不足。知识性强的文学史部分的重、难点采取“归纳法”讲授式教学,而作家作品部分的重、难点则多用体验式和对话式教学,让学生沉浸在文本细节之中去体味文学的魅力。一堂45分钟的现代文学课,其教学架构不妨以灵活、机动的方式来安排。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文本细读,再给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留出15分钟请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后,教师用10分钟进行总结评议。尤其是在中国现代新诗的教学上,对话式教学模式尤其适用。比如在讲授30年代后期新月派、现代派、中国诗歌会诗人的诗歌时不妨各选取各流派中一个代表诗人进行比较读解,启发学生从具体的诗歌审美分析上去发现30年代诗歌的特征、文艺成就等。在现代文学思潮、文学论争、社团历史、文学现象等复杂的文学史知识点教学上,适合采用“归纳式”教学模式。可以先从一个具体的人或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在讲授30年代左联时,不妨先从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的发言切入,启发学生对此作进一步的思考。另外,在接触中国现代戏剧板块时,不妨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戏剧编排,在参与互动中体会现代戏剧的魅力。如曹禺的《雷雨》,就适合让学生揣摩剧情、分配角色,策划小型演出。有些现代小说或戏剧还先后于不同时期被拍成了电影或电视剧,这些影像资料应当充分运用到现代文学教学中来。影像资料与纸质文本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感受多种艺术交叉衍生之美。

课堂上学生对现代作品所作的“当代版”解释常常出乎教师意料,很多时候表现出了学生强烈的个性色彩。比如在讲到巴金小说《家》时,有学生认为巴金先生前期的文学成就并不如文学史上所说的那么重要,认为其主题、技巧、语言、结构等显现不出一个文学大家的风范。这个时候,作为教师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多从自己的阅读经验来阐释对作品的理解。巴金小说中的故事背景、观念、人物跟现代已经有所不同,学生因为不了解,所以才作出这样的质疑。了解了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补课”、引导对教学质量提高就非常重要了。

除了具体的课程改革之外,相应的全套培养机制也应考虑让学生在研习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期间要打破不同文艺学科的界线,立足于文学能力又要增强对其它文化艺术的赏鉴和批评能力;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踊跃参加各类文学或文艺类竞赛,形成竞赛常规机制,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学、文艺的参与感和现场感。

时代社会曾赋予中国现代文学过多的责任和担子,现代文学应是一块激发兴趣、引导审美、提升文学能力的敲门砖。因而,准确定位是提高现代文学教学质量的前提。中国现代文学是五四新文化以后,中西文化对抗、交流和融合的产物,它不仅继承了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大量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分。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在高校文科教学中被笼罩上了一张生硬的面具,一部流光溢彩、飞扬生动的中国现代文学成了一部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史,学生接受的是一种缺失性的文学教育。总之,不同的教学模式应该能灵活地运用在实践中,切忌僵硬化、片面化、单一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和元素的综合使用方能促使现代文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我认为无论是阐释还是接受,无论是学术层面还是教学层面,我们有必要融进自我的生存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凸现和激活这个学科丰厚的生命内涵,感受、理解、领悟其中的精彩文本和历史脉动,达到作家与研究者、学生与文本、历史与当下、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对话,培养出具有综合文学能力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吴福辉、邵宁宁,《现代文学:学科历史与未来走向——吴福辉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程丽蓉:《让文学审美回归课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五期。

[3]吴福辉、邵宁宁,《现代文学:学科历史与未来走向——吴福辉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作者介绍:郁勤,五邑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和文化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现代文学问题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论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性”的疏离与融合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方法的思考与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论现实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发展嬗变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