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不仅包含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对学生的能力构建、修养提升、心灵净化、智慧启迪发挥关键的影响作用。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改进,推动语文教学发展势在必行。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从观念的转变开始,重视语文课程的深层次作用,进而实现教学与考核方法的创新,使学生从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收获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大学 语文 教学 影响
从近年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语文课程不仅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而且在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的效能也很有限。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建设发展的栋梁,其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工作乃至个人成长。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反思,关注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深层影响作用,进而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从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收获智慧和启迪。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教材中汇集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从诗词、歌赋到散文、小说,既注重文化的传承,也关注对人的思想启迪。所以语文课程教学不仅仅是讲述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能力构建、修养提升、心灵精华、智慧启迪提供有力的支撑。
1.能力构建
大学语文教学的目地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1]。语言文字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素养,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无论从事哪一领域的工作,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功底的支持。例如,日常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沟通,并且讲求沟通的艺术;工作中撰写书面报告需要条理清晰、措辞严谨等等。大学语文涉及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以及文书写作等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加强对古文的识别,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这些都是今后工作中所不可或缺的。
2.修养提升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是一项有益身心的活动,特别是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可以从中汲取文学知识,加深文学理解。大学语文教材囊括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古代文学中屈原的《离骚》、白居易的《长恨歌》、汤显祖的《牡丹亭·惊梦·游园》片段、曹雪芹《红楼梦》“黛玉葬花”节选等,现当代文学中钱钟书的《论快乐》、季羡林的《清塘荷韵》、贾平凹的《秦腔》、史铁生的《命若琴弦》等名家之作,其精美的诗文、动人的语句,能够使学生领略不同作家的风范,感受作家的内心情怀,久而久之,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将得到升华。
3.心灵净化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日新月异,但同时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也异常活跃,各种不良思想会随时侵蚀大学生的心灵。大学生刚刚步入成年,思想单纯,社会阅历尚浅,面对复杂纷繁的社会问题与压力,内心也急需得到净化,而语文教学恰恰是滋养学生心灵的一剂良方。文学作品中不乏大量歌颂英雄气节的作品,也有描绘内心情感的细腻之作,其中所传递的意境之美与情真意切,都是作家追求真善美的体现。相比时下各种急功急利的浮躁行为,这种平实、质朴、真挚的情感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学生通过融入作品的氛围,静心体会其中的意境,内心也将得到净化。
4.智慧启迪
大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不仅饱含文学知识,同时也蕴含丰富的哲理。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开启职场生涯,经营未来的生活,这些都需要日臻成熟的心智作为基础,从而能够在遇到问题时理性思考,明确前进的目标,而语文课程中的经典作品正是启迪学生智慧的钥匙。语文教学不只是教授学生作品本身传达的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作品诠释其中的哲理,帮助学生成为生活的智者。例如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中闪烁的人性的光辉,白居易的《长恨歌》点出了国家陷入灾难的根源,这些都给人带来启迪,学生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也将更加聪慧、睿智。
二.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大学语文是基于中学语文的提高性的母语高等教育,是以人文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核心课程,是督导大学生提高语用能力和人文修养的基础课程[2]。所以教学过程需要立足学生的常远发展,而不是局限于教材本身的讲解。但从当前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课程受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仍然存在。
1.对语文课程的重视不足
大学语文虽然属于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但受重视程度仍然不足,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首先,课程定位不清晰。大学语文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而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但是近年来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显现,有的学校将大学语文设定为选修课,或是仅安排一个学期的教学,其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其次,师生对课程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由于课程本身的定位问题,教师一定程度上会缺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动力,而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目标也不明确。例如,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学分,考取合格的成绩。而大学语文作为基础的公共课程,本身教学环境相对宽松,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并不能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给予应有的重视。
2.对教学方法的使用单一
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的授课,精彩的课堂从来不缺少观众。人文教育涉及丰富的内涵,其经典的著作、孜孜以求的精神、历史的韵味无疑都是吸引学生的焦点。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是依据选定的教材,按部就班分析作品。例如,讲解古代诗词歌赋时,教师一般先是介绍作者,追溯作品的历史背景,进而探讨作品折射的思想精髓,并对其中的语法知识进行分析。同样在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也是类似的讲解过程。这种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与中学阶段相比差异不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在多媒体教学的支持下,教师制作出精美的课件,但是因为讲解过程本身缺乏生动性,也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迸发学习激情。
3.对学习效果的实现困难
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不能简单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得出结论。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服务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够进一步增强语言文字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修养,从而对今后的工作以及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但是按照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然不尽理想。首先从学生的学习行为来看,目前大学语文的考核基本上仍是以基础知识为主,学生主观发挥的题目较少。期末阶段学生多是集中突击,背诵诗词篇章,复习知识要点,至于从作品中受到的启发、增长的修养往往并不为学生所关注。其次从学生步入社会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工作岗位中也未能展现出应有的文字功底,文书写作的格式、语法常常出现问题,文字生硬刻板,而且毕业后能够继续保持读书习惯的人也是越来越少。
三.推动大学语文教学发展的设想
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教学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今后大学语文教学应从文本出发,根据作品的特点,分别在思想、审美、文化等不同层面进行拓展,在提高大学生文学修养的同时,提升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促进其精神的成长[3]。
1.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
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基础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学科特征,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精神成长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自身角色也应从知识的讲解者转化为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者。同时教师不仅自身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还要将这种观念传递给学生,带动学生的转变。大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记笔记、背书的学习方式,往往意识不到语文课程对职业能力、个人成长方面的影响,教师要适时给学生以提示和启发,促进学生实现思想上的蜕变。为此,教师可以列举学生步入社会遇到的问题,如工作中写作能力的欠缺,与人沟通交流存在的不足,缺少阅读学习带来的精神空虚等等,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长远的发展,感知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增进学习动力。
2.营造生动的授课风格
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教学风格的变化,因为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激活当代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必须重视研究学习主体的心理特征[4]。大学生已经步入成年阶段,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想特征,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反馈,对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能更愿意投入精力去探索和研究,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改变实际上需要更多地考虑和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
以大学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为例,《论语》、《大学》、《学记》、《老子》等节选因其文言文的体裁,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难懂。但是反观学生对《百家讲坛》节目的态度却大相径庭,节目中不乏大量追溯历史的主题和题材,主讲人生动的讲解融合古诗词、文言文,却丝毫没有影响学生观看的兴趣,这也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深刻的启示——教师不仅要注重文言文以及古诗词的“翻译”环节,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历史意境,感人至深方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改变授课的风格才能让学生真正沐浴在文化的海洋之中。教师在讲解某一作品时,应当广泛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作品,勾勒作品生成的图景,营造栩栩如生的情境,这样学生也会更加自然地体会作品中的语言,避免局限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记忆。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把握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魅力同样是一种才华的展现,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的能量所在。
3.在教材基础上拓展作品范围
从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过于遵从教材是教学发展的瓶颈之一。不可否认现有教材的编排能够尽可能汇聚古往今来的优秀作品,甚至是点睛之作,但是文学作品犹如广阔的海洋,文学素养的积累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是极富天赋的作家,如果没有后期的孜孜不倦,也不可能成就惊世之作。语文课程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不可能单纯依靠某几个篇章作品的学习,就能迅速提升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突破教材本身的限制,进一步拓展对作品的分析解读,由此形成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例如,在讲授某一主题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代表书目或作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加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
4.建设开放式的在线教育课堂
开设在线课程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课时紧张的问题,解决了有限教学时间内讲授深度和广度的相对矛盾[5]。在线课堂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能够容纳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名师的讲解,深刻的教诲,广博的文化,师生的互动,都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进行传播,其系统性与开放性并举的特点便于学生随时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教师应当积极开发在线课堂的教育资源,并对在线课堂的教学内容加以细分,如教材本身的精彩解读,相关作品的分析,珍贵资料的搜集,读书感想的畅谈等等,对学生形成正向的学习激励。而且在线教育课堂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一种开放的空间,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展示自己的成果,从而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
5.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考核实际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驱动,当学生被动完成最终的学习目标时,其学习的过程也不会是主动的、兴趣使然的;反之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完成学习任务,自然会充满动力和激情。教师在考核中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固然是重要一环,作为国家的一代新人也需要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但同时教师应当为学生开辟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自主学习,从中实现文学素养的升华。因此,教师可以将考核划分为两个层面,一层仍侧重基础知识,另一层则设立为开放式考核,如作品分析、读书随感、特色写作等都可作为开放式题目,以便给予学生展示自身文学素养的机会,增进学生的学习信心。
语文教学的华丽绽放并不局限于课堂本身。文学知识的学习是一项持续性的活动,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得以体现。正如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文学修养的提升,阅读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教师,更要积极探索大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与追求,真正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好地规划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受到有效的文化熏陶,增强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芳.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9).
[2]周金声,张祥平.大学语文的本质追求与改革途径[J].教育评论,2014(07).
[3]李宏伟.《大学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7).
[4]季汝甜,高烈明.大学语文教学热点问题探讨[J].语文建设,2013(12).
[5]冯大建,迟宝东,刘子琦.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线教学的思考——兼谈南开大学“大学语文”在线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4(08).
(作者介绍:刘春燕,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育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