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冰
小学数学老师在相互交流中总流露出一种疑惑:“我深入研究教材,备课也无微不至,课堂教学过程也还顺畅,为什么总有不少学生学不透数学知识,不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学生也困惑:“我在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很认真,为什么我遇到稍有变化的
问题就无从下手,难道是我智力不好吗?”我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也有所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才是解决以上这些困惑的关键。我把数学学习习惯归纳为“五会”,即:会看、会听、会想、会说、会用。
一、会看是大脑收集学习信息的一个过程
学生没有看清课堂所呈现的情景图、数量和文字信息,就没有完整准确地收集到课堂进程中的信息,要学懂、学透本堂课的内容也就无根无源了。培养学生边看边思考课堂上所呈现的是什么内容,其中所含哪些具体数量,这些数量间是否有联系,让这些信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二、会听也是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
听清老师的表述,让学生在老师恰当的语言表述下展开思考,一步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然而有的学生不知道老师说的什么,整堂课听得云里雾里。还要培养学生会听同学的发言,把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有意识地比较,权衡自己所想是否有瑕疵,修正自己的想法。听和看都是收集信息的过程,但听比看更深入,看所获信息大多只来源于事物的表象,听的过程还结合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探究问题的内在。
三、会想,看、听收集到丰富的数学信息,学生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那就是“想”的过程
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先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给学生准备了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和剪刀,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结合看听所获信息和以前的学习经验,展开想象,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甲:“把平行四边形纸片上画满边长是一厘米的正方形,数数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学生乙:“用剪刀从平行四边形的中间剪开,再拼起来,再画小正方形就没有半截格子了。”你看,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剪刀并结合听到的前一个同学的思路,想到了“转化”图形形状会更准确。学生丙:“我觉得沿高剪开,再拼成更好,因为沿高剪开拼成的新图形外边沿每个角都是直角,就是一个长方形了。”学生丙在前一个同学思路的基础上又得到改进,知识就像流水一样流畅而来,自然产生。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原平行四边形和拼成的长方形每部分之间的变化与联系,推导出公式。学生通过设计方案,推导出公式的过程,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公式理解透了,不管以后出现何种关于平行四边形的问题,他们都有解决问题的思维落脚点。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环节中不会想,教师还要敏锐地发现他们,有意识且不伤自尊地提醒他们参与思考,逐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随课堂进程思考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他们就会想了。教师要培养学生会想,就要给学生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想。
四、会说,学生想了,要把自己所想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
往往在课堂上善于交流的学生比不发言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把握要更深入一些,所以培养学生会说不容小觑。学生不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就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其他同学或老师也不知道他的思路,更无从了解这类学生是否理解。也许,这类学生还有更独特巧妙的见解,不说出来就得不到肯定,他自己也享受不了成功的快乐,同学们不能分享他的特别思路,老师也错失了把握课堂精彩点的良机。培养学生会说,教师要给他们说的机会,并引导他们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不能放任他们乱说,要引导他们说与课堂主题有关的内容,注意表达的准确性,这样的说才不浪费时间,并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进程。
五、会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数学问题
学了不用,等于白学,学而无法用则学而无效。会用不只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就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这才叫学而有效。部分学生只注重数学中的公式、结论,不理会这些公式、結论、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只去死记硬背,他怎会去活用呢?由此看来,“会看、会听、会想、会说”习惯的形成都是为“会用”做准备的,否则学生只有拼凑算式的份儿了。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习惯和生活经验的历练和积累,才能结合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才会用。
我把“五会”比成粉碎机碾磨玉米。“会看、会听”就好像把玉米找来倒入粉碎机。如果粉碎机不通电转动起来,玉米会碾碎吗?“会想”就是通电转动的过程。如果碾碎的玉米粉没有从出口流出来,能行吗?让玉米粉流出来的过程就相当于“会说”。把玉米碾成玉米粉后用来做什么,这就是“会用”。有的把玉米粉做成玉米饭;有的做成玉米粥;有的做成玉米饼;有的做成粉蒸肉……这就是“会灵活应用”。可见,这“五会”的数学学习习惯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要学好数学,“五会”的学习习惯多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