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秋芳
摘 要:如何让教育面对全体学生,去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无法回避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效地轉化“学困生”,让“学困生”从发展性评价中“站起来”,或许就能够成就一名“学困生”的未来。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发展性评价
让教育面对全体学生,去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我们无法回避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如何让“学困生”从发展性评价中“站起来”呢?
一、注重学习过程性评价
对学困生的学习评价应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阶段。
1.课前预习评价
课前的预习,有助于“学困生”尽早地进入课堂教学状态,有助于对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可以尽量减少因为课堂听不懂所产生的溜号。
在学习《约分》时,我为学困生布置了以下预习任务:(1)什么是最简分数?(2)什么是约分?(3)约分的依据是什么?(4)约分的方法有几种?上课伊始,学困生张晓明(化名)就高高地举起手来:“■、■、■”这些都是最简分数。因为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公因数只有1。”“你回答得非常准确!看来你昨天预习得很认真!”当教学约分的方法时,我发现张晓明皱着眉头认认真真地坐在那里,听着同学和老师的辩论。一会儿低下头,一会儿又抬起头来眼睛死死地盯着老师,盯着黑板。不一会,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2.课中学习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对于一节课的基本知识,尽量要让学困生能够在课堂中过关,每节课课堂上的提问自然不可避免,主要选择一些较为基础的问题让他们回答。重点关注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及时地鼓励当然不可缺失。
(2)课堂练习评价。安奈特·布鲁肖在《给教师的101条建议》32条“切忌只讲不练”中说:“光听游泳课,我们学不会游泳;只有下水游,才可能学得会。光听驾驶课,我们学不会开车;只有动手开,才有可能开起来。生活中如此,课堂上亦然。”因此,学困生积极地进行课堂练习是学困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
教学完约分的方法后,我请同学们把■进行约分。巡视中注意观察张晓明的作业适当辅导。二次练习中,我请张晓明板演基础性练习。“针对张晓明的板演同学们有什么要说的?”“张晓明做对了!”“张晓明写得很认真!”“张晓明的数字写得很规范”“张晓明听得很认真!”……在同学们的赞扬声中,我又一次看到张晓明灿烂的笑容。
(3)组内活动参与度评价。这一过程主要是评价学困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参与活动的兴趣、执行能力以及与同学合作情况。
3.课后复习评价
有人说,数学是做出来的。其实很多数学“学困生”产生的根源在于课堂不听课,课后不做作业,久而久之,成绩自然就差了,而要让学困生做作业,可不能一味地不加选择,对于数量也要有严格的控制。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他们的作业进行面批,出现的错误及时辅导,并加以巩固。
例如,布置课外练习时,可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A、B、C三类分层练习题,A类:(1)找出下面分数中的最简分数:■、■、■、■等。(2)把下列各分数约分:■、■、■、■等。B类:怎样更快地写出最简真分数?C类:一个最简真分数,若将它的分子加上2,则等于■。这个分数可能是多少?其中A类是必做题,题目与教材中的示例接近,着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满足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这一层次的练习即为“学困生”的作业。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鼓励更多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我引入了这样的激励机制:每次练习或作业,能把A题全做对的“学困生”在平时成绩上加5分,而能把选做B、C类题且都做对的同学在平时成绩上加10分,期末平时成绩的累计不设上限,以鼓励“学困生”多思多练。单元小测也设计出A、B、C三种不同层次的试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及评分标准,同样对完成规定外的试题做对的也加分。
二、结合学习终结性评价
1.单元小测二次评价
单元测试卷中,我本着给所有的学困生以发展的余地,在第一次评价的基础上,借助于课堂评价试卷,再给学困生一次补正的机会,在单位时间内,如若补正的完全正确,则将失分折合50%反馈给学生,这样如果一份80分的试卷,学生在认真评析之后,将错题完全补正,则再给10分(20×50%),当然这10分将涉及听课效率,补正时的态度及书写是否合乎要求,补题时的分析是否到位,补得是否正确等等。
2.期中期末综合评价
期中期末测试卷成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试卷成绩,另一部分是教师根据学困生的平时表现打出的折合分数。
为了孩子,我们当教师的应该拿明天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教今天的孩子。只有帮助今天的“学困生”从发展性评价中站起来,才能使“人人学好数学,人人学更多的数学”成为现实。